当前位置:首页>今日湖南>新闻内容
超级工程变超级景点 矮寨大桥“引爆”湘西旅游(2)
《侨报》今日湖南 鲁毅 关紫文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4日 17:00
《侨报》今日湖南 鲁毅 关紫文 2021年06月04日 17:00
钢火烧龙表演。张孝铭 摄
钢火烧龙表演。张孝铭 摄

  创新植入跨界融合 湘西非遗注入新活力

  本报讯 放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奇山异水,应接不暇。瑰丽的自然风光孕育其独特的地域风情,湘楚遗风与民族文化的千年碰撞与融合,造就出神秘而厚重的湘西非遗瑰宝。

  记者近日走进湘西,零距离“对话”遍布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追寻古老技艺与现代传承的湘西秘语。

  “不论是吸引行业从业者还是消费者,都要用更加亲民且自然的方式融入人们当下的生活空间”。湘西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立新说,湘西非遗资源线索目录共有3200余条,其中既有表演艺术,也不乏节庆活动、特定仪式,还有传统手工艺等,这些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85后”苗族挑花刺绣传承人张春海将精美的挑花作品镶嵌在时髦的手袋或服饰上,收到来自各地的订单。在他看来,现代人的审美,独具个性,追求文化“附加值”,“国潮热”就是最好的体现。这不仅让他的挑花作品赢得得了更多市场,也吸收了许多徒弟,从业近20年,他已带出了200多名徒弟,其中大多是“80后”“90后”,还有“00”在加入。

  如果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时尚艺术有机融合,让更多人了解了挑花刺绣图案背后的苗族历史文化,那么推动非遗进景区,加速文旅融合,正全面而生动地诠释“神秘湘西”。

  走进湘西苗寨,少不了被身着盛装的湘西阿哥阿妹热情招待:一曲热情的迎宾歌、一碗醇香的拦门酒,一场隆重的长龙宴,运气好还能遇上一场赶秋节……游客游一趟湘西,湘西人的特色手艺、传统习俗、民族文化等就在游玩时就印刻在他们心中。

  目前,湘西已形成了以土家族舍巴日、苗族赶秋、苗族四月八为主的十余个民族传统节庆品牌活动,还定期举办湘西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节、中国凤凰苗族银饰节、吉首鼓文化节等大型非遗文化活动,每年吸引着数千万海内外游客。

  钢火烧龙常常是重大节庆活动的压轴大戏。火龙在钢火淬炼的火花中翻腾飞舞,舞龙人赤裸着上身发出阵阵吼叫,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处不张扬着,湘西汉子的狂野、血性和刚烈,浴火重生、野性回归的湘西文化符号。

  为鼓励年轻一代关注和传承非遗,每次展演活动,传承人张孝铭都发动团队及身边朋友拍摄制作出风格多样的短视频,在抖音、快手和朋友圈传播。“多样的展示平台和线上互动,拉近了非遗与当下生活的距离,搭建起非遗和年轻群体之间的桥梁”。

  “守护非遗的生命力,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必须要让非遗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张立新介绍,除了社交平台的自主传播,湘西地方政府推动非遗走进课堂,“非遗教学既是传授技艺的场所,更是老艺人与年轻人思想碰撞的纽带。”

一家苗族刺绣扶贫工厂内展示着苗族服饰。鲁毅
一家苗族刺绣扶贫工厂内展示着苗族服饰。鲁毅

  湘西不仅建立传承人研修计划院校,还建设了14所州级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并将55个非遗传习所开遍村村寨寨。

  在古老传承与文化旅游、时尚新潮、互联网传播等融合之下,湘西非遗正在焕发生机。一批批非遗创意型文化企业不断成长,湘西的民族服饰、傩娃产品、苗绣包帽、踏虎凿花、苗族数纱、杨柳石雕、苗族银饰、蓝印花布、创意竹编、土家织锦等20余种非遗文创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据不完全统计,在湘西,非遗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人均月收入在2400元人民币以上,传统手工艺和节会,成为湘西人脱贫致富的新动力。(鲁毅 关紫文)

【编辑:黄诗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