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岳阳2月22日电 (张雪盈 徐志雄)“现在正忙着整地备土,再过几天就要开始育秧了。”在丰壤绵延的洞庭湖平原上,向铁青驾驶车辆往返湖南岳阳汨罗市罗江镇专业化育秧中心与罗江镇供销合作社,运输从供销社“团购”的各种农资。
湖南是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以占全国2.8%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4%的粮食,水稻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得益于农田里不断兴起的“机器总动员”,向铁青逐步将粮食种植规模扩大至12000亩,成为湖南省产粮大县汨罗市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自动化上盘、铺土、洒水、播种……在向铁青投建的罗江镇专业化育秧中心内,一个个秧盘“坐电梯”“穿山洞”,尽显科技范。据他介绍,三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状态下,一小时即可完成播种育秧3200盘,相当于300位经验丰富的农民同时开工。
20余台拖拉机、8台收割机、17台插秧机等现代农机带来的庞大生产力,让向铁青当起了“田管家”。从种子购买到农资购进,从田间管理到收割销售,他所负责的汨罗市科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托管服务农田4万多亩,辐射带动2000多位农民增收。
现代农机带来的机遇,也促使不少年轻人返乡“归田”。“90后”湖南妹子张唱瞄准了无人机植保服务,返乡做“飞手”。今年3月,她还将跟随团队前往重庆,为当地12万亩油菜田进行飞防作业。
提及职业选择,张唱直言很有成就感:“以前说的开着飞机打农药、穿着皮鞋收稻谷都变成现实,参与到家乡的变化中,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尝试过瓷砖工、销售员等多种职业的周课,也在家乡找到了适宜他生长的土壤。“起初回乡种田是为了生计,现在是一份有归属感和自豪感的事业。”周课介绍,为提升育秧效率,他主动利用农闲学习编程相关知识、自研系统。如今,在他研发的育秧智能平台上,土壤湿度、温度、盐分、酸碱度等十余项数值清晰可见,还可用手机实现雨天一键关棚与自动灌溉等功能。
“不会做编程的瓷砖工不是好的新农人。”周课笑说,未来,他将继续学习边缘计算等知识,争取将更多参数编入系统,为农业减负贡献自己的力量。(完)
刊于2月23日网络新媒体《法国欧洲时报网》、菲律宾《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