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洛塔 红色文化 经典传奇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3日 08:41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4年01月03日 08:41

洛塔 红色文化 经典传奇

高文化

  洛塔,高山台地,别称“日照之乡”,绿水青山,神山名山,金山银山。

  “洛塔”土家语“劳塔”转音,汉语意“晒太阳”。《永顺府志》载洛塔称“洛塔吾山”,“吾”即“丘”或“山”。

  红色文化万里长扬,人文历史悠远,自然地理传奇,“中国南方岩溶台地的典型代表”,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园区。

  洛塔,上个世纪全国“农业学大寨”典型,与时任省革委会主任华国锋同志渊源流长。

  洛塔,高寒山区,海拔1000—1437米,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天坑、漏斗、溶洞、地下阴河发育,岩溶形如筛孔,石漠化程度深,典型岩溶干旱区,保水蓄水条件差,田少地薄,雨水蓄不住。

  新中国成立前,洛塔人“住岩窝窝,吃蕨和葛,披烂蓑衣,盖包谷壳”。

  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老区,贫困程度深,吃饭靠国家统销粮,花钱靠国家贷款。“河水地下流,百姓地上愁”“有女莫嫁洛塔坡,洛塔坡上苦难多,白天蕨葛当饭吃,晚上睡草窝窝”。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解决温饱是当年洛塔人最大梦想。

  1964年,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洛塔人民积极响应。

  公社党委书记彭官恕一上任,为彻底改变缺水面貌,对标“大寨”榜样挖穷根,组织七个水利调查组,爬峭壁,钻岩洞,下天坑,探阴河,找遍500多处地方发现150余处水源。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倾听民意,集中智慧,理清思路,下定决心,不等不靠,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战天坑,堵阴河,凿隧洞,修渠道”水利大会战,建成211处水利工程引出地下溶洞水。

  千百年来洛塔祖祖辈辈生活生产缺水困境得以破解,当时新开梯田4600多亩,实现吃统销粮到每年向国家交公粮75万公斤以上华丽转身,创造人间奇迹,改天换地新人间。

  1970年5月16日,华国锋同志在龙山县革委会领导罗甲友等陪同下,从召市公社大兴街下车,拄着拐棍,翻越刀背岩登上洛塔界,步行15余公里中午时分到达楠竹大队荆家寨天坑。现场与党员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开启洛塔为期3天走村入户专题调查研究,了解洛塔干部群众堵天坑引阴河水的故事。

1970年5月16日华国锋同志在洛塔清水塘隧洞工地与干部群众在一起。
1970年5月16日华国锋同志在洛塔清水塘隧洞工地与干部群众在一起。

  天坑修堵工程开工前,大队曾3次请来县里技术员帮助勘探,第一次5名技术员在天坑周围转了几圈,摇头说没办法。第二次又来2名技术员,还是摇头说:“你们愿望是好的,只怕无能为力。”第三次,5个技术员通过测量提出修建527米隧洞和两处20米深通气竖井工程造价超过3万方案,当时那个年代3万元如同天文数,根本不现实。

  常言道,办法总比困难多,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老区干部群众穷怕了,感到再也不能穷下去了,大家没有气馁,下定决心豁出去用“土”办法上马。

  公社党委副书记陈延敏带领大家上山砍竹子编织一条100多米长、茶杯粗的篾缆,先后8次腰缠篾缆,冒着生命危险下到81米深坑底详细勘查,弄清地下阴河穿过4个天坑来龙去脉关系。

  大家不等不靠,说干就干,通过诸葛会制定在天坑底垒筑石坝,拦腰截堵阴河引出天坑灌溉工程方案。紧接着,开山取石、隧道开挖、天坑堵坝、运石运料等工程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全面开工,众人拾柴火焰高,75立方米条石,大家肩挑背负合抬从七八里外走陡峭山路运至天坑口;5万斤河沙、两吨水泥,也是一担担从13公里远的山坡下担运过来,再通过自制土绞车和软梯,费九牛二虎之力终将运到坑底。18位勇士在地下80米坑底连续奋战450天,筑起一座宽6米、长8米夹心拱坝,让地下阴河水溢上天坑,流出地面。

  劈山凿洞引水中,梭洛大队彭美胜被誉为“活愚公”,整整五年长年累月不停干着劈山凿洞活,隧洞不仅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施工条件落后,都是人工凿钻,肩挑背负,没有电照明,都是点煤油煤气灯,空气不流通,物资紧缺难保证,最煎熬时,他将自己棉衣棉芯当灯芯来点燃煤油灯。就这样,凭借大家双手,发扬钉钉子精神,一点一点凿劈岩石,凿通340米引水隧洞。

  华国锋同志听完汇报很感动,吃过午饭就要公社党委副书记陈延敏带路,前往附近清水塘隧洞引水工程。得知共产党员、复员军人彭树南3年隧洞施工期间,让民兵轮流换班,自己始终没有离开过工地,多次负伤不下火线,一次拆雷管,腹部被炸伤,鲜血直流,仍坚持不上医院,咬着牙让大队卫生员从伤口拔出铜片,简单包扎休息,第二天又上工地。3年隧洞劳作变得又黑又瘦,体重减少20多斤。他引用毛泽东“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称赞。当天晚上,就在大队部一间仅9平方米房间里住下。

  5月17日,全天在州县领导陈军、石邦智、马世骏、盖绍春、江丰及洛塔公社书记彭官恕、楠竹大队支书邹序武等陪同下,深入到一处处“下天坑、堵阴河、造梯田”工地现场进行全面考察,并再次视察清水塘引水工程,同大家在隧洞口合影。实地又了解到“铁姑娘”队长田洞香带领“铁姑娘”数次徒步往返26公里,肩挑背负将一袋袋水泥运到天坑,以及楠竹大队支书邹序武,被誉“老愚公”向万友等更多感人事迹。

  晚上,还亲自上门到农户向昌友家走访,看到家里猪栏肥猪,鼎锅里确实煮着大米饭,才放心离开回到大队部,接着分别与彭官恕、陈延敏等当地党员群众及州县领导促膝谈心直到凌晨两点。

  洛塔所见所闻令其心奋不已,久久不能平静,深深感到洛塔经验在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8日上午,华国锋亲自主持研究洛塔、野鸡坪材料,召集有关同志起草《关于开展学洛塔、学野鸡坪的决定》。下午主持召开石邦智、彭官恕、陈延敏、黄立功、邹序武、彭树南等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参加的座谈会,会上支书邹序武、民兵营长彭树南等汇报发言,语言朴实,肺腑之言,无以言表,感天动地。诸如,“向上面伸手,不是革命派,向困难低头,不是好党员”“用自己的双手送走贫穷,靠自己的双肩挑来幸福”“为人民而死,共产党员要死在前头”“为了人民的利益,就是龙潭虎穴也要闯”……华国锋对洛塔及湘西工作给予肯定:“听了洛塔汇报,你们好就好在学习毛主席著作认真,学得好,用得好。从1964年起,你们战天斗地就搞得好。”还说:“你们公社领导班子思想革命化程度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好,公社党委成员一年参加劳动200多天的,这是不错的,今后要保持下去”。最后鼓励洛塔继续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农业学大寨”精神再创佳绩。5月19日上午,华国锋同志与当地干部群众一一握手告别,才离开洛塔返回省会长沙。

  5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长篇通讯《土家山寨换新装——记龙山县洛塔公社贫下中农学大寨的光辉事迹》,宣传报道洛塔典型事迹。5月21日,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作出《关于开展学洛塔、学野鸡坪的决定》。1970年6月3日,全省“学洛塔、学野鸡坪”现场会在洛塔召开,省内外报刊相继进行宣传报道,到现场参观学习干部群众络绎不绝。一时间,洛塔作为农业学大寨湖南榜样和全国典型而声名远播。

  洛塔红色典型,湘西人民拥有的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洛塔这场改天换地攻坚战,留下许多“艰苦奋斗”“改天换地”“山河无惧”的故事感人至深,彰显着革命老区人民铮铮铁骨和艰辛汗水铸就的精气神,意志、智慧、灵魂凝炼的高尚品格,深刻诠释洛塔精神。

  洛塔,属于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王震、萧克、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二、六军团创建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重要区域,这里人民义无反顾选择紧跟共产党和红军闹革命,彰显着湘西人民勤劳勇敢、不屈抗争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片被许多革命先烈忠魂和热血染红的革命沃土,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红军故事。

  洛塔吴著厅古城堡遗址,土家族土著文化神山圣地。

  “吴著(作)厅”源自“吴作冲”而得名。“吴作冲(吴著冲)”,土家语人名,“吴作”汉语意“力气大”,“冲”汉语意“王(汉子)”,“吴作冲”即为“力气大王(汉子)”。史籍记载土家语“冲”“送”“踵”等词相近,土家语意为“王”或“首领”。

  清朝《永顺府志》、《龙山县志》等地方志均有记载。其中,《永顺县志》:土家语呼“长官曰冲,又曰送,又曰踵,又曰从”。吴作冲,又叫吴著冲(吴着冲),最早土家族土著首领,史称“老蛮头”,自称吴王,五代时期龙山土家族土著先民部落酋长,酉水流域土家族尊崇先祖之一,洛塔界上响当当土著历史人物。生卒年月不详,约生活于唐末至五代初,龙山洛塔吴作厅人。其世代辖地为“龙山之本城里、洗罗里、辰旗里、董补里、洛塔里、他沙里”,称雄一方,曾占据吴王堡周边99堡半山头。

  唐代初始设置溪州时,其治所设在龙山境内,后迁往永顺。永顺“那丘”地名与吴作冲有渊源,即指其老家洛塔。《永顺府志》载洛塔山称“洛塔吾山”,“那丘”土家语转音“罗吾”。当时洛塔、来凤、恩施一带土著土司部落,其向姓三大土著(酋长)土司占据溪州七大土著(酋长)土司七分之三。

  史料传说溪州刺史彭瑊联合来凤(漫水)向氏土司消灭吴作冲土著部落。卯峒土著(酋长)土司王,即卯峒宣抚司长官“向那吾”,恩施州向姓土家老人述说原来自称姓“相”,根据来凤康熙年间《卯峒向氏族谱》记载石叠那丘(洛塔)向氏与卯峒向氏之间有族源关系,推断石叠那丘向氏属于土著“相”姓,石叠那丘向氏与龙山向氏同为一支,那么,“吴作冲”本姓就是“相”,“老蛮头”即“向老官人”原形。

洛塔溶洞群——骷髅洞。
洛塔溶洞群——骷髅洞。

  2008年龙山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对洛塔老寨村山顶吴著厅古城堡遗址所在地吴王堡台地进行全面普查。初步判断为五代时期宫殿城堡遗址,城堡范围3万余平方米,遗址面积1.2万平方米。古城堡呈东西纵向四级台地分布,东面前山堡进古堡道路依山势而建,临崖递次蜿蜒而上,最窄处不到20余厘米,其余三面为陡峭悬崖,处一夫当关万夫难开之势。

  后梁开平四年(910),楚王马殷封从江西前来投靠自己的彭瑊为溪州刺史。彭瑊到任溪州后,土著部落首领吴著冲目不识丁,邀请彭氏为其“助理”。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彭氏“以私恩结人心,日渐强盛”反叛离间设计驱逐吴著冲,彭氏与吴著冲之间不可避免爆发夺地争权之战。

  吴著冲逃亡猛峒(今永顺),彭瑊穷追不舍,吴著冲节节败退,最后逃回到老家洛塔山 (今龙山吴著厅古城堡遗址)。吴著冲凭借天险与彭瑊抗衡,彭久攻不克。彭便和因与漫水(今湖北来凤)土司闹僵前来投奔自己的土司弟弟向柏林结为兄弟,联合攻打吴著冲,并承诺事成以洛塔相酬。

  向柏林探清吴著冲虚实后,与彭里应外合,包围夹攻老蛮头古堡,吴著冲以擂石、弓箭等与彭、向鏖战数年,终因兵竭粮绝而败。吴著冲一说“困毙其处”,另说独身杀出重围,投奔结义兄弟惹巴冲(今龙山洗车河下游)途中,因伤势过重,死于西吴坪(以前称死吴坪)。吴著冲辖地除洛塔为向柏林所据外,其余彭瑊收归所辖,彭氏一鼓作气击败吴著冲同盟惹巴冲和春巴冲统一溪州,后来与南楚文昭王马希范于溪州会盟归顺楚王。

  《龙山县志》卷六载:“土人家乘称,其先有老蛮头吴著冲,今邑之本城、洗罗、辰旗、懂补、洛塔、他沙皆其世土。因延江西吉水县彭氏助理,彭氏以私恩结人心,日渐强盛,至彭瑊,谋逐著冲。著冲败走猛峒,瑊复率众击之,遂匿洛塔山。时有漫水司土官之弟向伯林,骨肉不和,归瑊。瑊令伯林合攻吴著冲,著冲困毙洛塔山石洞,瑊以洛塔之地酬向氏,余土归瑊。后著冲为祟,土人时相惊呼,瑊惧,建祠祀之。今永顺县旧司城有吴著冲祠,土人犹争赛焉。又有惹巴冲者,与吴著冲结为兄弟,今邑之明溪、五赛、坡脚、捞车、二梭、三甲、四甲诸里皆其世土,后亦为瑊所并。瑊于梁开平年间归顺,命为溪州刺史,子彦晞(即彭士愁)为靖边都指挥使,守溪州刺使。”

  土家族摆手舞源自对土著部落首领吴著冲祭拜。

  摆手歌舞,流传千年不变的长篇史诗。集诗、歌、乐、舞为一体,土家族语“活辞典”、土家族文化“精神法典”及“百科全书”。《华阳国志·巴志》所载巴渝舞就是酉水先民板楯蛮(又称賨民)的歌舞文化,即湘西土家族摆手舞。

  武陵山区湘西酉水、恩施清水江流域土家族聚居地,千百年来积淀着摆手舞等土著原始遗风遗存。

  摆手歌,又称舍巴歌,包括祭祀歌、农事歌、古歌等,原生态非物质文化,梯玛祭祀时用古老土家族语吟唱的长篇史诗,完整吟唱需多名梯玛巫师轮流演唱七个夜晚。犹如古希腊《荷马史诗》、西藏《格萨尔王传》,涵盖土家族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神话传说,社会礼仪、人生教育、崇拜祖先等宗教信仰,狩猎、农耕、饮食等民俗民风。

洛塔青石林。
洛塔青石林。

  摆手歌与摆手舞紧密相连,有歌必有舞,有舞必有歌。“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摆手舞”自巴渝舞演绎传承以来,源于吴著冲之死,最先祭祀“八部大王”和“吴著冲”,后来彭氏土司为了统治对其加以利用。

  吴著冲作为土家族土著部落首领,其影响力在酉水流域根深蒂固,绝非一死了之。彭氏虽战胜并占据吴著冲所辖地,也包括惹巴冲和春巴冲所辖地,但吴著冲及其结盟旧部民众口服心不服,常常借口老蛮头阴魂造反,彭氏集团被动默许原土著部落对其首领进行祭祀活动。

  永顺彭氏土司所在地老司城土王庙,又是“摆手堂”,庙里神像正面彭士愁,背面为吴著冲,昼祭彭氏,夜祭老蛮头。《永顺县志》记载土民“每岁三月杀白羊、击鼓、吹笙以祀鬼,四月十八日、七月十五日夜皆设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阳魂祀暑。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长歌,名曰摆手”。

  “摆手舞”首先追述祖先,然后通过手舞足蹈来表现农事活动和生活情景,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常获丰年。祭祀歌舞分大小摆手,大摆手祭祀酉水流域土著始祖,即祭社巴公公“吴著冲”,又祭“八部大王”。小摆手,祭祀彭氏土司“彭公爵主”。

  八部大神(大王),毛古斯里“毛人”形象,如同《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土家族人心中无所不能的盖世英雄祖先,又如同尧舜禹对中华民族一样劳苦功高。土家族《梯玛神歌》将八部大神素描成粗壮雄伟、本领高强、茹毛饮血的原始形象。诸如,“嘴巴像水瓢,鼻孔像灶孔,脚杆柱头粗,满身都是毛,头戴芭茅草,捭脚捭手走,叽叽咔咔笑”,“古树连根拔,捉虎像捉猫,上天抓鹰鹞,下水擒龙蛟,四处降魔妖,杀敌如割草”。

  传说“八部大神”为土家族八个原始土著部落首领,即“破西(剪刀)洛蒙、缺太(牛角)洛蒙、泽在(钵头)洛蒙、拜尔(锣槌)洛蒙、洛陀(鼓槌)洛蒙、牛皮洛蒙、懒毫(蜡烛)洛蒙、比耶(扫帚)洛蒙”等,这些名字都是土家语意译与音译合称,都有后缀词“洛蒙”发音。《摆手歌》讲述“八部大王”来历,称其为“剪刀洛蒙、牛角洛蒙、钵头洛蒙、锣槌洛蒙、鼓槌洛蒙、牛皮洛蒙、懒毫洛蒙、扫帚洛蒙”等。

  洛塔远古地质文化神奇,颜值非凡,风光无限。

  穿越5.42亿年时光隧道,尘封于洛塔古老地层中古生物化石、不整合剖面、向斜褶皱、断裂构造、峰丛洼地、石芽石林、伏流盲谷、天窗洞穴、峡谷岩柱、溪流瀑布、岩溶台地等地质遗迹,成为地球运动演变史的忠实记录者,解读地质无字天书的远古信使和特殊密码。

  诉说洛塔远古故事,还原处于南半球赤道附近远古湘西,历经5亿多年板块万里漂移来到现在北纬29°位置“轨迹真相”。

  古扬子准台地(华南板块)漂移中自身先后遭遇武陵、雪峰、扬子—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造山构造运动,同时伴随逆时针旋转,由海相地槽渐变古扬子准台地。据洛塔海西造山运动不整合剖面,见证3.9亿年前洛塔这一方大地经历海西造山运动褶皱隆起形成台地。70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印度板块俯冲欧亚板块致使云贵高原快速隆升,湘西正值构造运动应力释放区,遭遇板块漂移和造山运动多重迭加“魔鬼”炼狱,粉碎性“骨折”,致使洛塔隆起、节理、断层发育加剧,加上夷平面、剥蚀、岩溶、冲蚀等自然力交叉作用,涅槃形成台地、峡谷、绝壁、瀑布、天坑、溶洞、地下河等神奇地质地貌。

  洛塔向斜北东走向,处于湘西帚状构造发端,花垣—张家界(大庸)深大断裂带西北侧。猛西、召市—贾坝两条大断层分布于洛塔台地东西两侧。洛塔台地周边峡谷及大断层,与花垣—张家界(大庸)区域深大断裂带活动密切相关,洛塔山下峡谷带出露洗车鸡屎塘、贾市那耶坪、苗市、洗洛小井等多处地下热水温泉露头。物探资料分析,该断裂带为多期活动构造,且新生代以来仍处于活动状态,断裂深度达300多公里,热源来自地幔。

  洛塔,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和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重要组成。常年云雾缭绕,恰似仙境,探险、科考、研学,观光休闲等价值非凡。地质遗迹丰富多样,包括溶洞群、石林等8类岩溶地貌11种岩溶形态,340多处地下神秘溶洞世界,青石林达62平方公里,集岩溶台地峡谷、宽缓向斜构造于一地,台地顶部为残留古夷平面,具有世界意义。

洛塔灵洞天坑群。
洛塔灵洞天坑群。

  台地大面积出露三叠系、二叠系碳酸盐地层,厚800—900米。东西两翼悬崖及周边出露年代较古老的志留系、泥盆系、奥陶系、寒武系地层,其中志留系、泥盆系砂页岩隔水岩层,厚约2000米。整个台地及周边喀斯特发育,峰丛洼地、石芽石林、伏流盲谷、天窗洞穴、峡谷岩柱、溪流瀑布等组合地质地貌独具特色,被誉为“中国南方岩溶台地的典型代表”。

  楠竹村灵洞天窗天坑群,发育于二叠系吴家坪组灰岩中,240米范围内线性分布5处天窗,天窗深10—73米,窗口直径4—43米,天生桥南侧天窗规模最大,深73米,直径43米,一条瀑布沿天窗坑壁直泻而下,底部地下阴河相连,具有极高探险、科考及观赏价值。当地群众曾经在洞中发现蟒蛇头部化石,现存于洛塔陈列馆。上个世纪洛塔人民利用灵洞地下河系统引出天坑水灌溉成为“农业学大寨”典型。

  台地分布杉湾、楠竹、长天坑、一线天、溪沟、姊妹峰等石林,周边尚有猛西河、洗车河峡谷,天锅潭,九瀑溪,屋檐洞等景观。洛塔石林与云南昆明石林、恩施梭布垭石林同为青色石林,但石灰岩地层年代有差异,和云南昆明石林一样同属二叠系灰岩,而恩施梭布垭石林为奥陶系灰岩。

  出露距今2.5—2亿年三叠系下统大冶组,距今3—2.5亿年二叠系中下统台地相栖霞组、茅口组、龙潭组、吴家坪组地层,不整合于志留系地层上。大冶组为薄层灰岩夹页岩,茅口组为含燧石结核灰岩岩层,富含蜒类等化石及生物碎屑。与“世界硒都”湖北恩施台盆相富含硒矿孤峰组层位相当,龙山数万亩天然富硒土地也是二叠系地层分布出露地带母岩风化而成。

  二叠纪为古生代(距今5.42—2.5亿年)最后华章,陆地海洋生物广博繁荣,较距今3.5—3亿年石炭纪蕨类等植物更加进化,尤其是银杏、苏铁等裸子植物茂盛,较今天原始森林还要“原始”茂密,后来构造运动将其深埋压覆形成当今开发利用“黑金”——煤炭。洛塔等地开采利用过二叠系煤炭资源。

  构造运动将二叠系、三叠系地层扭压抬升至地表,遭遇亿万年风化剥蚀和岩溶作用形成洛塔、八面山等喀斯特奇观。地表出露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灰岩形成台地、峡谷、石林、悬崖、天坑、溶洞等神奇喀斯特地貌,吸人眼球,属于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园区。

  栖霞组、龙潭组为含煤地层。龙山原洛塔煤矿、永顺原万坪煤矿分别产于此地层。

  泸溪铝土矿、菊花石、海泡石均产于二叠系栖霞组地层。菊花石产于栖霞组灰岩顶部泥晶灰岩地层,与浏阳、恩施菊花石产于同一地质地层。

  菊花石,又名“石菊花”,别称“会唱歌说话的石头”。2.7亿年前浅海相碳酸钙质沉积通过地质运动和成岩作用,后期碳酸钙(方解石)置换天青石形成放射状集合体,集合体中心为坚硬燧石,周围呈白色花瓣(方解石)组成。

  周边出露志留纪(距今4.4--4.1亿年)中下统龙马溪群、罗惹坪群,奥陶纪(距今4.85--4.4亿年)下统台地相南津关、分乡组、红花园组、大湾组、马刀峪(堉)组,中上统枯牛潭、宝塔组、临湘组,泥盆系(距今4.1—3.6亿年)中上统云台观组、黄家磴组、写经寺组及寒武系(距今5.42--4.85亿年)中上统台地相娄山关群地层。

  猛西乡猛西村早志留世龙马溪组、小河坝组、吴家院组、小溪峪组地质剖面盛产王冠虫、刺头虫等三叶虫化石群。东方刺头虫(横宽型)和简单刺头虫等三叶虫,最早发现于猛西乡猛西村。

  泥盆系为滨海相灰白色、红色细粒状石英砂岩、远滨海相含砾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岩层。周边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中砂岩峰林景观就是泥盆系云台观组红色砂岩地层形成的。寒武系娄山关群(组)为灰色、灰白色厚层块状粉晶白云岩、白云岩。

  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洛塔,一座原生态、自然人文和谐共生的神秘神奇山脉,虽在武陵山群山中海拔、俊秀、知名度难以排上号,但对湘西具有非常意义,精神家园里“高山”“圣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大自然恩赐洛塔这一方土地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孕育了这一方革命老区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勤劳善良、朴实无华、敢拼敢干、热情好客的“血性”本色。

  红色文化、人文历史、民族风情、地质景观、自然生态已融入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休戚与共,其意义价值不断凸显,优势资源不断转化提升,精神支柱不断厚植。

  如今,洛塔红色文化流转千古,自然风光钟灵毓秀,人文地理横亘古今,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红色教育、研学、科考、探险览胜、户外旅游、避暑、摄影、写生好去处。

  生态美,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最具活力底色。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利用,滋养绿色生命,不断增添和美洛塔成色。

  湘西现代化新征程上,红色文化和生态文明一定会助推这片红色土地高质量发展。

  祝福洛塔成为世人神往、回归自然的“世外桃源”,潜力无限。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黄诗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