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花垣吉卫 苗岭古歌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5日 09:13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3年12月25日 09:13

花垣吉卫 苗岭古歌

高文化

  吉卫镇,神秘苗乡。

  历史悠远厚重,人文禀赋丰富多样,红色土地,明代崇山卫卫署和清朝永绥厅(花垣县前身)衙署所在地,苗族远古神话传说和苗医药文化发源地,苗语标准语音地,新老卫城遗址,神秘夜郎古国,传统古苗寨古村落等。

  地处腊尔山台地,与黔接壤,境内莲花山最高峰海拔1197米,岩溶地貌,山奇水秀,自然资源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莲花山,伏羲女娲盘古开天地神话苗族版发源地。

  我国上古兄妹或姐弟成婚造人神话并行不悖,伏羲女娲补天,洪水后婚配造人传说耳孰能祥。

  历史文献记载民间伏羲女娲神话版本多样,诸如,《人间世》《大宗师》《缮性篇》《田子方篇》《庄子》等。《左传·昭十七年》:“陈,太皞之墟也”,表明伏羲女娲传说最先在楚国流传,而苗族大迁徙正值楚地五溪地区。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闻一多通过对50例西南少数民族关于伏羲女娲兄妹人类起源故事实地调查,结合语音训诂资料分析,撰写《伏羲考》判断伏羲乃南方苗蛮各族祖先神,伏羲氏族为蛇或龙部落,地球遭遇灭顶之灾情况下兄妹婚配,繁衍人类。

  吉卫及周边不仅流传伏羲女娲、傩公傩母兄妹战胜齐天洪水成婚繁衍后代,还有苗族始祖巴龙乃龙兄妹神话,与龙山八面山土家族始祖雍尼补所兄妹神话如出一辙,令人脑洞大开,见证苗族神话多元文化共生融合。

  莲花山流传《洪水故事:仡索仡僰》,传说伏羲乃仡僰儿子,女娲乃仡索女儿,吉卫周边地名保留着故事情节及人物元素,有板有眼,似乎就是伏羲女娲初始之源。“溜豆果起”,伏羲或女娲出生地;“大哨大本”,仡索仡僰和睦与反目地;“莲花山峦”,洪水滔天始发地;“吉卫葫芦”,伏羲女娲救生地;“吉卫排吾”,兄妹成婚结缘地;“石栏仁举”,伏羲女娲及巫觋天梯之地;“湘黔仁染”,女娲起始抟土造人圣地;“承僰竹索”,仡僰仡索藏身葬身之地。

  夯来,“古老坟”传说、巴龙乃龙兄妹婚配神话、“立夯果”习俗源远流长。

  源起上古时代的苗族《古老话》,以苗语口口相传记载历史文化,三个篇章,即“濮斗娘柔”开天立地篇,“奶夔玛媾”、“亲言姻语”前朝篇,“仡戎仡夔”、“仡索仡本”、“巴龙乃龙”、“接龙”、“说火把”、“事物生成共源根”、“上天门”、“仡输”等后换篇,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变迁不断丰富。最独特的口碑文献、《百科全书》,如同藏族《格萨尔王》一样,一部长篇古史歌,中国史前史典籍著作,人类创造文明“基因”之一,对研究中华文明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花垣吉卫夯来古苗寨
花垣吉卫夯来古苗寨

  夯来“古老坟”一传说为“阿剖果本”之坟,与巴龙乃龙兄妹婚配神话密切相关。

  洪荒时代,史前重大自然灾害及天象,通过神话铭刻在人类记忆深处。世界各地都有各自洪涝灾害神话版本,《圣经》讲述乘坐诺亚方舟躲过水灾故事。中国神话和中国历史一样,就是一部与水息息相关的传说,诉说着洪水悲伤记忆。诸如,湘西苗族阿剖果本与雷公果索斗法故事。

  阿剖果本,人间凡人,但拥有顶天立地神力,养育一双儿女巴龙、乃龙。果索(苗名),天上雷公。果本和果索因同年出生结拜为同庚兄弟(苗语为“储郎储沟”),常来常往,亲密无间,果索常下凡到阿剖果本家蹭饭吃。果本知道果索从不吃鸡肉,连用鸡粪种植蔬菜都不吃。一次果本想跟果索开个玩笑,炒了一盘施鸡粪大蒜给果索吃,果本见果索吃得特别香,就得意道出实情。果索一听大发雷霆,他认为人类心太坏,连亲密老庚都欺骗他,当场翻脸不认,放下狠话“我非把你一劈两开不可”。果本感到后果严重,出乎意料,平静对果索说约个时间愿意接受惩罚,果索本就不把凡人放在眼里,一口应允。

  约定期限那一天,果索拿着大板斧“轰隆轰隆”如约而至,刚踩到果本家生满滑溜青苔屋顶上,脚底打滑滚到果本事先挖好坑里,果本举起一口大铁锅把果索罩住,然后将其关进铁笼里。吩咐儿子巴龙和女儿乃龙严加看管,自己外出买盐,准备用盐来腌果索。

  雷公果索用花言巧语打动巴龙、乃龙两兄妹弄来“火子”(燃烧木炭),烧毁铁笼逃走,对阿剖果本更加恨之入骨,誓将果本用滔天洪水淹死。想到巴龙、乃龙对自己有救命之恩,决定对孩子网开一面,就交给兄妹一颗南瓜种子,要其马上种植家里后园,不一会儿瓜秧就生出来,没多久开花结出一个比木盆还大得多的南瓜,果索见此把瓜柄摘掉,在南瓜上挖个洞将瓜瓤瓜籽掏出,并对兄妹俩说:“以后涨大水,你们就钻进去坐着,可保全性命”,转身“轰隆”一声就飞上了天。

  阿剖果本听得雷声知道果索来了,匆匆赶回来,乃龙、巴龙把果索来过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父亲,阿剖果本明白雷公要降洪水来报复他。立即上山砍下一棵古树做成木船。不一会,乌云盖顶,雷闪电鸣,飞沙走石,昼如黑夜,暴风骤雨,日夜不停,地上一片汪洋,世间生灵遭遇灭顶之灾。巴龙、乃龙躲进南瓜里,阿剖果本在小船上幸免此难。七七四十九天后,雷公以为阿陪果本必死无疑才停止降雨。天将打开南天门看见阿剖果本从日月树爬上天找果索拼命来了。一手扭住果索雷公脖子就打,果索不断躲闪挣脱,果本紧追不放,誓言打死果索为世间人报仇。从此,两个冤家就在天上没完没了追打着。再后来阿剖果本百年后,苗人将果本葬在吉卫夯来,久而久之,阿剖果本坟隆起变成山,吉卫苗语称之“者仡本”或“芩仡僰”,汉语意“古老坟”。

  巴龙和乃龙一直坐在南瓜里随波逐流,九九八十一天后洪水退下,兄妹才从南瓜里爬出来。土地菩萨担心人类绝迹,跑来做媒要兄妹成亲结婚。俩人一间难以接受,对土地菩萨说:“这个不行,除非竹子破开又合拢;磨子撇开又相重。”最后,土地菩萨拿来一根竹子对兄妹俩说:“这是上天旨意,我把这根竹子劈成两片,一片丢在南山,一片丢在北山,如果两片竹子合得拢,你们兄妹就成亲”。兄妹俩想这绝对不可能,当场应允。谁知丢在南山和北山的两片竹子,竟然又合二为一。两人将信将疑各自把半扇石磨同时从东山西山上滚下山,结果两扇石磨又合拢在一起。乃龙、巴龙不得不听信天意成亲,生下一怪胎,没有四肢,没有嘴巴、耳朵、眼睛及鼻子的磨岩儿。两人感到绝望无助,一不作二不休,抄起刀子将其剁成碎片,然后满山遍野抛撒。这时奇迹出现,肉末撒到哪里,哪里就生出百芨百丁,肉块抛到哪里,哪里就冒出烟火,生出一户户人家,人间又重现烟火气息。

  夯来“古老坟”另一传说为蚩尤99座坟墓之一。

花垣吉卫镇丰富多彩赶秋民俗文化活动
花垣吉卫镇丰富多彩赶秋民俗文化活动

  立“夯果”风俗源于祭祀蚩尤,周边如腊等村都流传蚩尤故事。

  自古至今,苗家屋里祖先神位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汉族通俗称神龛,常设在堂屋后壁,天地君亲师文字牌位、对联、符号等为标配。“夯果”苗语意“神龛”,即祖先神位,又称祖先神壁。多数苗家摆放在正屋设火坑的右间内墙脚地楼板边排尽头中柱位置,少数摆放在正屋设火坑的左间内墙脚地楼板边排尽头中柱位置,没有任何牌位,只摆放三脚架、鼎罐、锅子等炊具,或装有图腾竹篓等实物。无形胜有形,神龛定格于苗家人心中。

  蚩尤,苗族祖先,中华民族三大人文始祖之一。厘与九黎“黎”音相近,九黎即九夷,东夷部落联盟,约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下游及江淮一带,与黄河中上游的黄帝部落联盟、炎帝部落联盟势力相当,三分天下。首领蚩尤,长相神奇,“铜头铁额”,“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长角,“食沙石,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兄弟81人(另有72人说,亦为部落数)。后来黄帝战胜炎帝,黄帝炎帝言和一道对蚩尤开战,步步紧逼,蚩尤时而抵抗,时而躲藏,时而周旋。双方交战僵持一段时间后,蚩尤深感九黎部落联盟危机四伏,投降、谈判、抵抗都面临诸多风险,左右为难,举棋不定。于是,他召集81个兄弟共商大议,告知大家处于黄帝部落追杀境地,都是蚩尤他一手造成的,让兄弟们受牵连受苦受累,甚至遭到生命威胁。大家天天打战都穷困潦倒,他把家里唯一一头黑猪宰了,既犒劳大家,又增进兄弟情谊,好说好散,吃过这一餐他就去找黄帝谈判。聚餐后不久,双方交战全面爆发,蚩尤败北。《云笈七签》卷一百记述,被杀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轩辕本记》称其械“化为枫木之林”。

  蚩尤死后,九黎部落十分悲恸,兄弟族人十分怀念。千百年来,苗族总把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等都归功于祖先蚩尤保佑庇荫;出现不顺心事也向祖先蚩尤诉说、许愿祈祷。念念不忘祖先情怀,长此以往,苗族养成怀古宗教巫傩文化习俗,举行“给古人送饭”传统祭祀仪式。

  蚩尤败北,苗族开启第一次大迁徙。

  九黎残部迁徙到长江中下游,占据“左洞庭,右彭蠡”地理优势重建家园。没过多久人丁兴旺,逐渐恢复元气强大起来,并建立起“三苗”新部落联盟。所谓“三苗”指南蛮部落、帝尧之子丹朱后裔部落、讙兜部落。

  五帝后期只有部落联盟体,没有真正意义国家制度。尧帝(公元前2188-2067年),古唐国人,俗称“唐尧”,一直视三苗、共工、欢兜(即“驩兜”)等部落联盟为心腹之患。讙兜又称驩兜,尧帝臣子,丁零人祖先。尧按照“禅让制”将王位传给舜(约公元前2128-2025年),舜即位后改革部落联盟为国家体制,着手分化瓦解三苗部落联盟,苗族进入第二次大迁徙,即“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今甘肃敦煌东部一带);殛鲧于羽山。《尚书·舜典》:“(舜)放驩兜于崇山”。《庄子·在宥》:“尧于是放驩兜于崇山”。《孟子·万章》:“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先秦《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有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

吉卫墟场身着苗服赶集的苗婆苗嫂
吉卫墟场身着苗服赶集的苗婆苗嫂

  吉卫崇山驩兜传说,湘渝黔苗区广为流传,耳濡目染。

  第二次大迁徙中,舜“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十余支苗族先民分别从鄱阳湖、洞庭湖一带出发,沿着沅水,经武溪而上进入湘西境地,部分就此安营扎寨,“安土重旧”,

  繁衍生息,成为湘西先民。苗族《古老话》、《古老歌》对

  大迁徙篇章较多。如《古老话》:“驩兜驩柔是它的强宗,驩兜驩柔是它的大姓”。湘西苗族石姓人家,自称“瓜豆”(驩兜谐音)或“代欢”(驩兜后代)。

  驩兜与崇山源源不绝。崇山,本意高山,意旨驩兜古老部落,苗族后裔视其始祖山。我国6座“崇山”,其中4座与苗族有关。河南登封中岳嵩山,古时“崇”、“嵩”相通,与苗族首领“祝融”相关。花垣吉卫、张家界永定区、贵州梵净山,与苗族首领驩兜相关。

  《方舆纪要》卷81镇溪军民千户所载崇山方位:“所(今吉首市)西六十里。蜿蜓高峻,山顶瀑布,声闻若雷。《志》以为即舜放驩兜处。元置崇山卫于山下,明初改置崇山守御千户所,寻废。”《乾州厅乡土志稿》:崇山在乾城西六十里,蜿蜒高峻,山顶瀑布声闻若雷。地理方位花垣境内,吉卫地处腊尔山台地,湘西大龙洞和尖朵朵等瀑布台缘峡谷就在其里,正是“蜿蜓高峻,山顶瀑布,声闻若雷”真实环境写照。

  吉卫崇山,虽非吉卫最高峰,但被湘西石姓苗族视之先祖山。崇山主峰至今都是泛指,或许苗疆武山盘瓠石室隔河对峙的望高岭为主峰,或许为吉卫附近山脉群峰。传说吉卫北边“麻料剖”(苗语,山名,汉语意“大公坡”,苗语意“大祖公、最老祖先”,即驩兜坟墓)。吉卫(原排料乡)芷耳村,苗语叫“吉瓜”或“仡驩”,意旨石姓聚居之地,周边贵州、重庆苗族石姓人共同认定发源地。

  传统村落夜郎村(腊乙),流传苗族先祖驩兜流放于此,并带领部落开疆拓境,繁衍生息。

  1956年12月20日,在贵阳召开“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国家语言委员会通过的《苗文方案》以湘西花垣吉卫镇腊乙村(今夜郎坪村)苗语为标准语,将腊乙定为苗语东部方言标准音地。

  2018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苗年、三月三、丰收节、苗银苗鼓苗绣、苗唢呐、苗绣、婚嫁丧葬、祭祀礼仪、巴代雄、巴代扎等民俗传统文化浓郁。

  “腊乙” 属苗语,汉语意译为“乙腊”,苗、汉语法互为倒装,“乙腊”与“夜郎”谐音,腊乙坪汉语称谓“夜郎坪”。夜郎坪,国内唯一以夜郎命名的古地名,2016年腊乙与下水并村时改为“夜郎坪村”,花垣最大纯苗寨村。背靠九龙坡(海拔1093米,俗称人际山),被大公坡(大公山)、南崇山、德高拔山、青龙山等环绕,前有崇山卫城,右有“道高”(传说驩兜墓),左有莲台山台地。泸溪武溪镇和张家界永定区传说亦有驩兜墓。据考证,夜郎坪早在隋唐就已存在,繁荣于明朝崇山卫和崇山千户所时期。

  “夜郎自大”典故里神秘“夜郎国”具体遗址目前仍无定论,众说纷纭,或许夜郎坪与古夜郎国有地缘及建置等渊源。

  战国时期史料首次出现夜郎古国,方知夜郎国在西南。夏商时期属百濮地,西汉以前,历史文献对夜郎国几乎没有只言片语记载。《国语·郑语》云:“楚鼢冒始启濮”,《史记正义》载: “濮在楚西南”。《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

  李白等文人骚客对其念兹在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

  苗医药文化发源地。

  苗医药萌芽于神话,湘西苗医药神话多元融合共生,汉族神话,还有本民族及其他民族传说。传说远古父系氏族社会苗医苗药祖先,与神农氏、《说文》“巫彭”、《说菀》“苗父”等传说相似。苗药祖师为苗父,苗医始祖为母系氏族社会的“各奶嘎”,汉语叫“母药王”,父系氏族社会“药王爷”、白鹤立、阿抔濮僮、阿抔仡偻芈等。

  阿抔濮僮,“百濮”首领,生于上古时代,殁于吉卫周边补抽乡吉索补抽寨。阿抔濮僮生有九纳、洗纳、戈必、苗喜、告告、不代、理坐、大垛、理伊、理告十子。告告、不代成家迁居雅酉,理伊、理告迁居排料,其余6子一直居住吉索补抽寨,换句话说,补抽寨苗民都是阿抔濮僮后代。青年时期东方学艺,杭州拜野人为师,平生擅长治病卜卦,与后世姜子牙相当。继承母药王、药王爷及野人先生等真传医钵,结合自己实践经验不断创新光大医药,善用毒蛇、大蜈蚣、癞蛤蟆、盐老鼠、水蚂蟥、千脚虫、雷公蜂等剧毒动物制药,以毒攻毒,专治奇难沉疴。一次他捕捉一条大白蛇时,白蛇将其拖进悬崖上活龙口洞中,与白蛇搏斗数日,终因体力不支而亡,数以万计蚂蚁搬土堆坟,将其就地葬于洞中,享年150岁。后人将此洞起名“阿抔濮僮嘎萝戎”,汉语意为“阿抔濮僮活龙口”,如今在补抽乡吉索补抽寨洞中还能看到传说中的蚂蚁坟遗存。

  阿抔仡龙芈,法名叫“仡芈法高”,阿抔濮僮之曾孙,上古时期苗族龙姓(芈姓)敬奉的“羽民国”首领,苗医和巴代(苗老司、巫师)融合之创始人。

  生于江北,后迁至吉索补抽(今补抽乡)排纳(排罗)寨大介察居住,活了180岁,殁于黔地。少时随曾祖父阿抔濮僮学医,25岁开始研究脉学,发明“鹿马脉”诊病医术。55岁创立苗老司方术,采用敬神、撵鬼等巫术驱妖除邪、消灾免难,以臻脱祸求福,结合医药治病疗伤,以药养壇,以壇保医。66岁学做银匠,发明耳环、手圈、颈圈、雅圈等银器手饰。其技艺以师徒制或祖传方式世袭传承。77岁娶妻成家,生育14男4女,与12姓结亲家,儿女成家立业迁往花垣吉卫、排吾、猫儿、补抽、麻阳及贵州松桃等地居住。

  苗医药文化与巫傩文化积厚流光。咒语、卜辞、疏表、傩歌、傩戏等巫傩文化与医药医疗密切相关。苗巫医术“划水术”,具有针对性,如,将军水,主治突然昏迷症状,鹭丝水主治饮食不慎,骨刺哽喉症状,雪山水主治皮肤烧灼伤,隔山水主治隔一山跌伤或刀伤,担血水主治受伤血流不止,封刀口水主治刀伤。咒语有难立水符、解脱水咒、肚子痛画水咒、小儿介胎咒、刀枪画水咒等。

  红色基因在此传承。

  吉卫革命烈士陵园,1950年至1951年7名来自四川、广东、内蒙古、辽宁、河北、贵州、湖南的解放军战士在老卫城和雷公洞等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长眠于此,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过21岁。湘西剿匪战斗中,来自五湖四海的英勇人民解放军冒着枪林弹雨与土匪展开殊死搏斗,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这片古老土地,换来湘西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湘西百姓永远感恩共产党,这些英雄烈士永远活在湘西人民心中。每年清明节和公祭日,花垣县委都要在陵园举行缅怀革命先烈祭奠活动。

清明时节学校组织学生在吉卫革命烈士陵园举行祭奠活动
清明时节学校组织学生在吉卫革命烈士陵园举行祭奠活动

  夯来洞,又称土匪洞,规模较大,冬暖夏凉,洞中天生地下阴河和潭池,钟乳石发育,景色壮丽。上个世纪初,洞里建有天神庙,文革时期遭毁灭性破坏。1948年曾有一拨近80人土匪盘踞于此,剿匪时,解放军将土匪头目周新吾击毙于洞里,剩余土匪投降后参加志愿军奔向抗美援朝前线。

  老卫城,中原王朝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加强土司、长官司社会治理的军事城堡,而湘西老司城是国家实行土著居民自治制度的土司治所。

  老卫城遗址,湘西保存较好、规模最大的土城之一。始建于南宋时期,曾经湘西苗区经济文化中心。史载,明初1368年设“崇山卫”,后改“崇山守御千户所”,明末清初时因苗长官司被废除而废弃。古代朝廷统治者选择设置治所非常考究,都会权衡考虑风水地理、人文历史等多方面因素。设置“崇山卫”应出于湘西苗区重要人文元素考量,说明苗族驩兜神话、崇山部落、驩兜坟墓、苗医药文化、夜郎国传说等得到中央朝廷认同首肯。

  老卫城遗址见证崇山卫城堡繁荣和辉煌。依地势走向筑土城,开东(砖门楼)、西(木门楼)、南(不详)、北(砖门楼)四门,门楼均毁。墙基宽10-14米,顶宽3米,残高4-10米,城壕系人工挖造,所取土用以夯筑城墙。古城长方形布局,55万平方米,居住、衙署及墓葬三个功能区,建有“洗马池”“跑马场”“荷花池”,气派壮观,衙门、演武场、跑马场、营房、戏台、观景、休闲等功能齐全,古城5000余人屯兵规模。

  新寨古窑址,明代早期窑址,窑床顺山势向西倾斜而建,距离老卫城不到2公里。考古勘探出土碗、缽、盘、壶、罐、杯等器形700余件,器形多饰卷草、山水、动物图案。初步确定为明代早期专烧生活器皿青花瓷的作坊与窑场,填补湘西历史上生产青花瓷空白,见证老卫城为当时湘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老卫城遗址和新寨古窑址为湘西文化多元一体提供有力考古实证。

  老卫城与苗疆边墙息息相关,同为封建中央王朝铸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加强边远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制度建设的载体及平台。

  “苗疆”绕不开湘西腊尔山和崇山卫。唐宋以远苗族聚居区安居乐业,世外桃源一般。羁縻州时代初期,属“化外之地”,以腊尔山、崇山、吕洞山、德夯、吉首(所里)为中心的苗区,社会体系处于自由自生自理自治,与外界交流不多,相对独立。元朝起中央朝廷实行土司治理,思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保靖土司先后管辖过,但管理形同虚设,有名无实,仍处于自主自治状态。久而久之,这里苗族人民孕育着淳朴而粗犷倔犟、豪爽又嫉恶如仇、勤劳更雄强坚韧的彪悍血性,爱憎分明,敢恨敢爱。

  明洪武初年腊尔山区(含吉卫)苗民对土司治理不满,派代表到中央朝廷南京请愿,明太祖朱元璋同意在永绥设崇山卫(今吉卫),开启国家治理苗疆历史先河,拉开“以夷制夷”治理苗疆序幕,苗族文化与汉、土家族等多元文化碰撞融合。

  明朝派辰州卫指挥使刘寅到夜郎坪(今吉卫)建崇山卫卫暑,相当于现代师厅级军事行政机构,兼顾经济文化功能城池,派杨仲名担任指挥佥事,布防屯兵。相传朱元璋还把一位公主嫁给他,杨将军带官兵进驻土城时,当地苗民欢欣鼓舞,一时间热闹非凡,人流物流潮涌,文人商贾工匠齐集,七十二行俱全。可好景不长,当地苗民对崇山卫大失所望,苗民许多事情难以沟通协调,矛盾纠纷不断激化,周边苗族首领越来越不满管理,时常与明军武力对抗。朝廷考虑交通运转粮饷困难等因素,改降“崇山卫”为“崇山守御千户所”,但千户所与当地苗民矛盾越来越激化,守城明军以“羊蹄擂鼓、饿马摇铃”为由,不声不响撤离老卫城,至此运转不过30年。明洪武三十年(1397)朝廷又革除崇山守御千户所,重新在所里(今吉首)设置“镇溪军民千户所”,管辖腊尔山苗区。1432年复置崇山卫,旋即复废,明朝正统三年(1438年),已建立30余年苗长官司再度被废,苗民与官府沟通缓冲机构中断。从此彼此抱偏见成见,朝廷与苗民积冤越来越深,苗民时常揭竿而起与官兵刀枪相见,抵抗与镇压交织,这一片土地不再太平,持续百余年。清朝又在吉卫(夜郞坪)设治所,1730年吉卫吉多坪设永绥协,并修筑“新卫城”,1732年,再设永绥厅。清嘉庆七年(1802年),永绥厅署由吉多坪移驻花园(今花垣县城)。

  《明史》记载,崇山卫元末时置,明初复置,旋裁撤,改为崇山守御千户所,后撤之,改设镇溪为军民千户所。乾隆《永绥厅志》记载:“崇山卫,或以为宋时置,或以为元时置。相传有明杨二指挥守此,后以孤悬苗地,转运维艰,议撤。又恐苗之摄其后也,爰设羊蹄擂鼓,饿马摇铃之计以去。然载籍无考。”“洪武元年(1368),改夜郎坪置崇山卫及崇山千户所。三十年(1398)革崇山千户所,置镇溪军民千户所”“永绥厅治居湖南西北,自雍正十一年开始,居距古崇山卫城二里,新治谓之新卫城(吉多坪即为永绥厅治所),明崇山卫城谓之老卫城”。

  明万历年间,腊尔山苗民时常到湘西周边府县袭扰,明朝廷采纳辰沅兵备参政蔡复一建议,将今凤凰、花垣、吉首、保靖、泸溪、古丈等划为湘西“苗疆”,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修筑一条由西南五寨司地经筸子坪、镇溪所,东北至保靖司境,长约三百八十余里“苗疆边墙”,把以腊尔山为中心“生苗”(红苗)区与“熟苗”区分开。所谓“生苗”“熟苗”除了地域,苗族汉化程度区别标志,“生苗”基本不与汉族来往,说不好汉语。这样,腊尔山生苗区与外界经济多元文化交流交往中断,苗民又回到传统封闭社会生活。

  清朝时期“苗疆边墙”进一步将“生苗”与“熟苗”从地理空间上隔离开来,清代中叶“开辟苗疆”又拓展至贵州。

  自明朝至清朝近一个世纪对苗区封锁封闭,一方面,腊尔山等苗区人文历史记录中断,致使历史史料及当今字典对“崇山卫”记载缺失,但这一段历史确确实实存续在我国历史长河里,另一方面,促使苗区巫傩文化、原始宗教信仰等地域性风俗习惯传承彰显。

  清代严如熤《苗防备览·风俗考上》:“靠苗疆边墙旧址,自亭子关(五寨司地,今凤凰县西)起,东北绕浪中江至盛华哨,过长坪转北……绕乾州城镇溪所,又西北至良章营、喜鹊营(保靖司地,今保靖县东南)止。边墙以外者为生苗,边墙内间有与民村相错居住,或佃耕民地,供赋当差与内地人民无异,则熟苗也”。据凌纯声、芮逸夫实地调查编写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苗疆的范围,根据嘉庆二十五年(1820)严如煜苗防备览的苗疆全图,以沅江以西,西江以南,辰江以北,及湘、黔交界以东范围以内为苗疆区域。其地北、东、南三面环水,西面以高山为屏蔽,自成为一自然区。”

  苗族文化与巫傩文化同根同源,“傩”吸收多元外来文化,融合巫文化演绎成巫傩文化。

  苗族巫傩文化本质属灵魂论而非鬼神论,一种宗教与艺术、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原生态文化。千百年来苗族崇拜自然,天人合一,信仰万物有灵或多神,视天地自然为神灵神明。通过还傩愿祀奉祖先来安慰心灵,激发动力,顽强生存,通过演唱史诗《苗族古歌》、傩神戏、酬神歌舞等与自然交流,充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应自然的仪式感。诸如,吕洞山被当地苗族视为精神图腾,常年举行敬奉祭祀活动。

  纵观历史,受地理等因素制约,中央朝廷对宗教文化管控影响力局限于中原地区,边远蛮夷及沿海几乎放任自流。土司、长官司等主政同样需要宗教文化辅佐,巫傩文化就这样登上土司、长官司大雅之堂,在湘西有足够土壤空间长期存续传承,巫傩文化盛行于沅水中上游及酉水武水流域,而腊尔山苗区成为巫傩文化秘地,传承着生态原乡宗教灵魂观。

  自古以来,苗家无论风调雨顺还是流年不利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敬奉并祈求许愿傩公傩母来年风调雨顺,未生儿育女夫妻敬奉并祈求许愿巴龙乃龙赠男送女,遂愿后举行“还傩愿”祭祀活动。湘西苗族学者龙文玉、花垣本家祖传苗师“巴代雄”第32代、客师“巴代扎”第11代、民间正一道第18代三教掌坛师石寿贵等认为:苗族祖先不信鬼神,自然崇拜,信奉万物有灵而崇拜自然,且灵魂不死。祖先即我,我即祖先。

  祭祀仪式由“巴代”(又称祭司、祭师)主持,分巴代雄和巴代扎两支谱系,用苗语演唱颂词为巴代雄,称之苗老司,用汉语演唱颂词为巴代扎,称之客老司。仪式包括祭祖(祭蚩尤、祭巴龙乃龙、祭炯、祭家先等)、祭山神、祭雷神、祭谷神、祭土地神,还有椎牛、椎猪、接龙、还傩愿、宝东斋(又叫洗屋)、跳香等。祭祀穿插表演上刀梯、踩火犁、衔红铁、下油锅、吐红火、吃竹签、秤杆提米坛、神力定鸡等巫傩绝技。其中具有正能量部分属于苗族民俗文化传承重要内容。目前,湘西巫傩文化中的接龙舞、绺巾舞、巴代祭祀以及还傩愿、椎牛等法事传承人已列入国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目录。

  周边雅酉扪岱古寨,“接龙”“染绒”“古濮果”等巫傩文化演绎地,享有“苗族文化活化石”“中国第一石头村”等美誉。2019年纳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扪岱古苗寨
扪岱古苗寨

  “扪岱”苗语苗音,“扪”苗意为大,“岱”苗意为宽厚。“扪岱”又称“高果”(古寨之意)。“隆”姓宗族聚居村落,传说“隆”姓老祖先阿濮创建,“隆”姓苗族发祥地。

  古苗寨依山势而建,“山水相间、一心两寨”半岛形布局。四周被扪岱山、高热能山、高桥山、高德扛山、高热摸山、高老镜山等群山环绕,扪岱溪、追坝河从寨中蜿蜒而过,三面环水,视野开阔,远处群山逶迤,山峦叠翠,沟谷交错,悬崖壁立,老藤盘绕古树,景色旖旎。2001年8月扪岱古树群落被纳入挂牌保护名录。

  走进扪岱,犹如走进石头古堡。民居以石材为主,多为明、清及民国时期建筑。高低不平石板路,历尽沧桑石屋,蜿蜒曲直石墙,几何形状石窗,长满青苔石桥……极具线条、自然、朴素美。

  置身扪岱,佛若回归人间秘境,三三两两嬉闹孩童,忙着出行出工行人,留守家中晒太阳看电视老人,成群结队牛羊出栏上山,吠声鸡叫鸟鸣绕寨交响,生机勃勃和美苗寨,令人无限遐思。

  苗族崇拜敬奉龙神司掌天下风雨。苗家新居落成,请苗老司主持“接龙”祭祀在堂屋正中“安龙”,先挖一深坑,将一碗朱砂、银粉“龙水”安放其里,盖上石板,表明龙神已请进家。遇年景年成不佳时,整个苗寨也举行“接龙”祭祀,比苗家新居“接龙”隆重盛大。覆盖安放“龙水”洞口石板,苗语称“巴柔绒”,“巴柔绒”所在处为禁地,不得乱踩、震动。待开年在其上面举行祭拜,祈祷全寨全年风调雨顺,家家户户健康平安。

  自古崇拜山水土地树等有神灵,选择自然寨最大最古老树旁设置土地神石龛,祖祖辈辈进行敬奉。扪岱古寨3处“古濮果”地均在古树群落下。每年家家户户大年吃年夜饭前,先要举行“古濮果”,将礼细香茗从家里端到古树旁石龛前进行祭拜,用红布给古树挂彩,意在通过祭祀风水化煞,守望家园。

  现实生活版苗装苗绣苗娘“秀场”,流光溢彩。

  走进扪岱,苗装苗绣让您养眼,美得扎眼,美得心疼。苗家平常生产劳作、节日喜庆活动都喜好穿苗服,尤其是苗婆苗婶苗嫂苗妹,个个心灵手巧会一手苗绣绝活,轻描淡写间绣出精美苗绣,绣娘身穿苗装都出自本人之手。

  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雕题纹身,濮人后裔南蛮发明生产蚕桑后,雕题纹身开始从残酷护身艺术转化成刺绣装饰艺术,历经朱砂描画、凿花剪纸、蛮妇绣花、精美刺绣。苗绣,极具不同氏族、部落族徽图腾崇拜元素个性,苗族文化特有表现形式,充满诗意幻想。创意寓意深刻,图案配色具有图腾古风主体性、色阶趋向性,用布用料多样、绣法灵活讲究,主要在袖口、袖套、衣领、后肩、裤脚、裙腰、头巾、腿套等处进行刺绣。

  湘西苗绣,我国西南东部次方言苗语地区经典工艺。苗族服装服饰制作多为手工工艺,工艺复杂、多样、精细、精美。高耸苗帕,蓝白相间。苗服苗裤蓝底为主,袖口胸口镶处苗绣图案生动鲜活,将平淡无奇苗服点石成精美艺术品。苗绣针脚独特,高达绣、插、捆、洒、点、挑、串、边八大类20余种,花纹布置严密,色彩对比强烈。尤其是苗家阿妹出嫁所穿苗服——“能袄帕”嫁衣,花缎子面料,前襟、衣袖、裤脚滚边绣花,格外华丽漂亮。苗族银饰唯苗家新娘为代表,胸前背后配挂银链饰品,银铃相碰,叮叮当当,头戴青丝帕套银质凤冠,脖子上戴4-5把银项圈,庄重富贵。

  苗俗风情丰富多彩,几乎集苗族民俗节庆活动之大成,诸如,“还傩愿”“吃新节”“重阳节”“过小年节”“过大年节”“四月八”歌会、“七月八”赶秋节等。每逢节日,四面八方的乡亲相约扪岱,人头攒动,赛歌对歌,苗鼓喧天……

  这里苗家苗婆苗妈苗妹,个个能歌善舞,就连小学生都会唱柔美苗歌打欢快苗鼓,本寨苗法师都有一手巫傩绝技绝活。

  远古地质传奇,扑朔迷离,意义非凡。

  湘西这部地质“无字天书”是用台地峡谷、高山洼地、石林瀑布、温泉溪河、断裂构造、矿产矿床、古生物化石等远古信使和科学密码写就的,记载亿万年沧海桑田和气候变化史,见证遭遇板块漂移和造山构造运动等大自然魔力百般叠加折腾,再加上水以柔克石岩溶“魔力”侵蚀,使这片完好大地如同庖丁解牛般千刀万剐,粉碎性“骨折”,撕心裂肺般阵痛,涅槃成为具有世界意义、充满“骨感”和“厚重感”的地质奇观。

  吉卫及周边为石灰岩岩溶台地地貌。尘封在这片古老土地中矿床、峡谷、峰丛、瀑布、溶洞、溶丘、洼地、天坑、化石、“金钉子”剖面等地质遗迹,忠实记录着地球运动演变。穿越远古时光隧道,让石头开口说话,揭秘湘西远古从南半球赤道附近历经数亿年板块万里漂移来到现在北纬29°位置的“真相”。

  湘西处于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新华夏系巨型多字型构造第三隆起带上。板块漂移和造山构造运动叠加形成湘西帚状构造、花垣—张家界(大庸)深大断裂带等区域地质构造,致使吉卫处于扬子准台地之扬子褶带东侧,湘西帚状地质构造西南部尾端,花垣—张家界(大庸)深大断裂带西北侧,麻栗场—雅酉—两林大断层呈东北向贯穿全境。

  吉卫大地出露距今10—4.4亿年前寒武系、寒武系、奥陶系等地层,的的确确都是源自远古海洋环境沉积形成,见证46亿年地球演化史上沧海变桑田,桑田再变沧海的地质现象。大范围出露距今5.4—4.85亿年寒武系中上统台地相高台组、娄山关群(组)等地层。高台组为灰白色厚层块状粉晶细晶白云岩,娄山关群(组)为灰色、灰白色厚层块状粉晶白云岩、白云岩。

  夯来石林、溶洞及石栏石林均为上述两套石灰岩岩溶地质遗迹,比云南二叠系灰岩青石林更古老,早2.4亿年。石林怪石嶙峋,造型奇异,溶洞发育,如同迷宫。

  周边还出露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石牌组(杷榔组)、清虚洞组,中上统斜坡相熬溪组、花桥组、车夫组、花桥组等地层。牛蹄塘组为灰黑色薄层炭质页岩夹硅质岩,富含钒矿。石牌组(杷榔组)为薄—中层状、纹层状页岩、泥晶灰岩、灰色灰绿色页岩,花垣、吉首等地富含排吾都匀盾壳三叶虫化石,其中,排吾都匀盾壳三叶虫就是以吉卫附近排吾地名命名的。清虚洞组为灰黑色薄—中厚层泥晶含炭质泥质灰岩。上述两套地层热液型铅锌矿脉发育,花垣及周边贵州松桃、重庆秀山铅锌矿床均产于上述地层。莲花山脉及其最高主峰、峡谷台地及尖朵朵、大龙洞等瀑布均为寒武系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尖朵朵瀑布,又称禾排瀑布。瀑布落差达236米,较吉首德夯流纱瀑布(231米)高5米,比浙江雁荡山瀑布(213米)落差更高,瀑布流量最低0.27立方米/秒,洪峰期流量达50立方米/秒。群山环抱,峡谷窄深,景色秀美,天然氧吧。春夏多雨时节,悬崖上一团白练凌空飞泻,随风漫卷轻荡,似烟如云,吞云吐雾,声若巨雷,似脱缰野马狂啸奔腾,极为壮观。秋冬少水时节,瀑布犹如轻纱拂面,温柔秀雅,朦胧飘逸,十分壮观。

  吉卫西南部民乐镇境内出露距今10—8亿年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板溪群马底驿组、五强溪组浅变质岩和距今7.28—6.85亿年新元古界震旦系南沱组、大塘坡组、陡山沱组及灯影组地层。马底驿组为紫红色薄—中层条带状含粉砂质板岩。五强溪组为紫红色厚层状含砾粗—中粒长石砂岩夹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均为浅海相沉积,浅变质岩,华南板块(江南古陆)之基底。南沱组为冰碛岩层,灰绿色-浅紫红色绿泥石板岩及泥砂胶结冰碛砾岩。冰碛岩,地球冰封时留下的“伤痕胎记”,蕴涵着“冰真”气息和远古密码,记录“冰球大事件”,大自然馈赠给湘西最珍稀自然资源。大塘坡组,介于下伏古城组和上覆南沱组两个冰碛层之间,为间冰期沉积,薄层状粉砂岩,夹含锰页岩和灰岩。陡山沱组为泥质灰岩,富含磷矿、锰矿。灯影组底部为灰黑色薄—中层含黄铁矿石英粉晶白云岩、黑色炭质板岩。

  湘西花垣、古丈、凤凰,贵州松桃、重庆秀山等“锰三角”锰矿床均产于此地层。

  出露距今4.85—4.4亿年奥陶系台地相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大湾组等地层。奥陶系地层在湘西以大湾组最风骚养眼,为一套特殊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岩混合台地相沉积,即紫红色夹灰绿色中厚层瘤状泥晶泥质富铁灰岩,角石、牙形刺等化石丰富。红花园组为一套深灰色块状粒屑亮晶灰岩。南津关组为一套深灰色厚层粉晶灰岩、细晶白云岩。

  古丈红石林和吉卫周边雅酉排腊红色溶丘群石林同属于湘西世界地质公园范围,同为大湾组地层。

十一

  神话传说越万年,遗产文物承载文明,传承历史文化,蕴涵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这些静默深藏于山水间遗存遗风和民间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用无声胜有声的“肢体语言”标记传述着史话传说。

  20万年前,勤劳淳朴、勇敢智慧湘西先民就此开山劈石,就地取材,依山傍水,安营扎寨,繁衍生息。在人类文明进步历史长河里,多元文化接踵而至碰撞交融,多彩文脉激荡融为一体,如史诗般风生水起,筚路蓝缕。

  穿越时空,隔空对话,“复活”吉卫那段不为人知历史,出其不意,渊深厚重。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求我们保护研究利用好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敬畏历史,尊重文物,穿越时空,碰撞心灵,通古贯今,感悟文明璀璨、生命精彩,让历史文化遗产担负起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新使命。

  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给文物资源大州湘西带来千载难逢机遇,澄清文物底数,保护研究利用好文物,还原历史真相,彰显神秘湘西魅力。

  吉卫人文历史发掘,一定会增添“文化湘西”含金量,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新湘西文化自信,助推湘西文物“火起来”。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黄诗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