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远眺近读岩排溪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4日 08:35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3年09月04日 08:35

  岩排溪位于湘西古丈县高峰镇,因当地地层岩石倾斜,出露一排排薄层平滑大石板而得名,因梯田和民居而知名。

  文化底蕴古老独特多元,梯田民居神奇,山水清净,和美和睦。数百年来,土家族、苗族、汉族和谐聚居,民族团结大家庭,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鲜活案例。

  万绿群山中央,一片金黄色渲染着古村人家,层层梯田依山逐势环寨叠满坡。古梯田古村落描摹着一幅幅迷人乡土山水画,古吊脚楼古傩言腔演绎着人文传奇故事。

  初秋故地重走,亲切而陌生,此景此地,时光变换,似水流年,似曾相识,国土空间依旧,村貌模样换新颜。

  诗与远方栖居地,乡村振兴热土,天然氧吧等社会认同度与日俱增,来古村寻奇探幽、休闲体验的人越来越多。

  站在观景台,四周青山群峰环抱,蓝天白云,祥和静谧,清幽飘逸,溪流潺潺。

  俯瞰错落有致古寨,空灵古朴,忽然觉得桃源胜地近在咫尺。

  古村后山观音山,林海茫茫,梯田阡陌,层层叠叠,将民居紧紧拥抱。古村落如定盘星,将梯田定格在前后左右,宛若一首平仄有序田园诗歌,无声胜有声演唱着古老悠久传奇。

岩排溪油菜花开
岩排溪油菜花开

  行走在弯弯曲曲田埂上,曲线极具美感,三棵古树孤独树立梯田间,犹如天生彩旗经幡,格外抢眼。缕缕稻香扑鼻,不时从稻田里传出稻花鱼戏水声。

  穿行石板街巷,古香古色吊脚楼、土石墙等民居散发出悠远清幽,庭院紫薇飘香,篱笆墙悬藤结瓜,一洗喧嚣,鸟语花香,蜂飞蝶舞,鸡鸣犬跳。偶见晒秋挂秋,黄色玉米棒、红红辣椒、白色葫芦瓜、稻花鱼等结串上墙上栏挂摊晒。忙完一天功夫村民,三三两两在一起歇凉,用道地似懂非懂“佤乡语”讲白话八卦,有的开始生火作晚餐。

  虽然地处偏隅,但地势相对平缓,居高临下,方圆数十公里一览无余。一栋栋民居依山就势,排排紧凑相连,屋檐搭着屋檐,木屋青瓦,层层叠叠,凸显古村倔强生命力。

  古老吊脚楼,黛瓦黄土石墙屋檐,如同叙事语言,吸引着人们驻足,穿越时光时光隧道找寻古老繁华时空记忆。

  斑驳陆离黄土石墙凝固着岁月,成就无数野山土蜂“家园”。各式民居见证古村先人勤劳创新,黛青色瓦片随着屋檐高低跌宕起伏,仿佛雷达天线连接着外面世界。

  大户人家院落、老宅、天井、厅堂、练功石等遗迹遗存,先人开凿的古水渠,无一不掩映着古寨宁静安逸。

  古村景色善变,传统古村落与山野田园和美的诗与远方,蕴含时间之美,农耕文化,乡愁记忆,经典,美妙,神怡。

空中俯瞰岩排溪
空中俯瞰岩排溪

  春天,群山复苏,山花烂漫,芬芳馥郁,云雾缭绕,梯田金色油菜花开,古寨置身万绿花海,绚丽多彩,烟雨意境,身穿艳装人流,一幅幅人与自然和美动感画卷,网红打卡地。

  雨后岩排溪,美得让人心疼。云雾袅袅,如云海弥漫,似薄纱飘逸。古村梯田,时隐时现,影影绰绰,静谧村落宛若“世外桃源”。

  夏天,醉人迷人山水画。收割油菜,犁田打水,准备播种插秧,灌满水的一丘丘、一排排梯田,如同一面面形状迥异镜子大放异彩,将岩排溪衬托得更加靓丽,又宛如数百片巨大照妖镜为古寨驱邪照妖,神圣圣洁。田坎整齐如书,曲线柔美如月,与蓝天白云、日月苍穹、翠绿青山、古村人家、飞禽走兽等交相辉映,“两重天”“两道景”,美不胜收。

  依山就势,整齐有序,波光粼粼,曲线线条丰富多彩,那些长长短短曲线及波浪线组合,宛如天上飘落彩带。田间劳作的村民赶着牛或开着耕田机犁田,犹如五线谱上跳动的美丽音符,蔚为壮观,吸人眼球,充满着现代农耕气息。颜值不亚于广西龙胜、云南元阳梯田。

  夜晚家家户户灯火透明,凉风拂面,仰望星辰,皓月当空,蛙歌四起,蝉声绵绵,潺潺溪水,风吹沙沙声,时隐时现,萤火虫忽明忽暗,满满负氧离子,清心溢远,人间美好。心情放飞,仿佛生活慢了下来,难忘田园夜歌。

  秋天,灿烂热烈金黄色世界。金灿灿稻浪涛涛,稻香阵阵,丰收在望。远远望去,古村就像缓慢运行电扇舞动着这方山水,诗意迎面而来。

  冬天,白雪覆盖的古民居、层层梯田、四周山峦,冰封世界,格外静默。只有家家户户随风飘曳的红灯笼和袅袅炊烟,鸡鸣狗叫,给静谧古村增添一份鲜活。

  一年四季可去林海听涛,溪边戏水,体验农耕,感悟巫傩文化等,亨受回归自然美好。

  岩排溪古梯田农耕文化奇特。

  古梯田,规模连片,气势磅礴,独具特色,祖先留下来一笔最大财富。四周茂密森林环绕,古木参天,负氧离子富集,称得上“森林梯田”,古村落位于古梯田中心,大山深处高山上千亩旱涝保收良田,叫“村寨梯田”“高山梯田”,一点不为过,湘西特色农耕文明典型代表。凸显“挖山移石,垒坎造田,劈石凿渠,拦坝引水,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愚公移山治水精神。

  明末清初,一支名叫“打虎匠”黄氏家族先民,从沅陵莲花池顺酉水迁徙而上,翻过观音山,来到半坡岩排溪安营扎寨,繁衍生息。

  数百年来,勤劳勇敢岩排溪人,一代接一代,赓续奋斗,持续改造利用大自然,披荆斩棘,因地制宜,挖山不止,平整屋场,布局建房,拦溪筑坝,劈山引水,修建水渠。在两侧岩排溪和藤子溪筑起9处拦水坝,顺着山势,劈开悬崖绝壁1500米,修建9条约15公里引水渠道。9处9条古水渠,源源不断将溪水灌溉整个梯田,水旱无忧,后来就有寓意“九龙治水”、期盼“五谷丰登”之说。

  水,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当水源源不断流进梯田,古村落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变,旱涝保收,粮稳人安。水亦为文化之源,古梯田农耕文化因水而兴。

  随山就势,因势利导,取石垒坎,填造梯田。人工开凿搬运数百万块石头,一块块垒砌一道道梯田坎,没有水泥砂浆,6—8米高坎如同城墙,数百年坚而不垮。古梯田大小因坡陡缓而定,能宽则宽,能长则长,坡陡地开小田,大者数亩,小者不到10平方米。垂直落差约两百米大山坡上,从半山腰到坡脚共建成79级1300多亩古梯田,工程量巨大。

  祖辈们在没有炸药时代,本着“愚公移山”精神,充分发挥全寨集体非凡才智、力量,不畏艰难,全员动手,群策群力。全凭手工劳作,采用原始火烧石壁,人工凿劈,硬生生在悬崖上凿通一条条水渠,代价成本不可估量。曾有“一升岩粉一升钱(铜钱)”之说。

  古梯田,岩排溪佤乡人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用心用情用力“雕刻”的山水田园风光,创造了农耕文化奇迹。

  在这里借用1995年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对世界文化遗产——云南元阳梯田评价:“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

  岩排溪,别样的“森林梯田”“村寨梯田”“高山梯田”,一定程度上,其文化、美学、水利、科学价值和意义可与云南元阳梯田相提而语。

  古村规划理念非同一般。

  敬仰古寨开拓者慧眼识地建寨,懂文化、识风水、善经营,拥有艺术天赋、大家风范、诗一般创意。他们从风水、地理、地形、地貌、风向、日照、水源、空间布局等方面对选址进行过考证考量,方圆几十公里一块难得风水福地。

  杠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人为本,以村寨为中心建造梯田,实现人、寨、田、水、山五位一体完美融合。岩排溪、藤子溪两条溪流自山顶流经古寨古梯田而下,风水灵动,造就了依山傍水溪畔古村。临近酉水但要翻过观音山,按当时黄金水道,酉水岸畔洪水、兵匪风险大,藏于两岸山中不抢眼。依山就势建于半山坡平缓处,视野开阔,阳光充足,遮风避暑,心旷神怡,眼观六路,遭偷袭概率小。按城堡精心规划构建的地下沟渠和街巷四通八达,水井等设施一体化建设。

岩排溪古色古香民居
岩排溪古色古香民居

  梯田村落空间布局奇妙,房前屋后绿树花卉和梯田衬托彰显出古寨轮廓,民居与周边自然山水、梯田有机融合。空中俯瞰民居犹如八卦阵,平面呈大写“Y”字,形如电风扇三片扇叶,整体似“风火轮”,神秘神奇,古村先祖智慧和谋略令人敬佩。当时历史条件下,将寨布局大坡中央,按古城堡进行精心构筑,四周开垦梯田,再引山泉溪水进村入户饮用灌溉,人口集中,防卿功能强大,如同独立王国。

  独具慧眼,相中森林地下水源优势。大山深处,当阳半山坡,群山环抱,出露地层为距今10-8亿年远古板溪群浅变质岩,非石灰岩地区,岩溶不发育,周边森林下拥有一座地下水库,水资源丰富,溪沟泉水瀑布发育。其梯田与腊尔山台地梯田梯土相比,水源相对充分。尽管现代条件下存在交通闭塞偏远、出工出行条件差、施肥管护收割靠肩挑背负、劳动强度大等先天不足,但当时历史背景下,就近劳作大幅度减轻劳动强度和运营成本,省时省力。

  统筹子孙后代读书学文化因素。顺着岩排溪山脚而下不远处,就是中华文化圣山、道教第26洞——二酉山,“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历史文化典故发源地,别称“万卷岩”,明朝所建翠山、妙华两所书院所在地。

  二酉山藏书经典故事,被历代文人墨客崇拜而名扬四海。流传上古时代黄帝选择于此藏书。上古圣贤善卷因避舜帝禅让,隐姓埋名于此守护黄帝藏书,教化当地百姓。周朝时,周穆王又将异书收藏于此山中。秦朝焚书坑儒,博士官伏胜千里迢迢偷运五车1000多卷竹简禁书藏于“鸟飞不渡”、“兽不敢临”的二酉山洞里,秦亡汉兴,藏简重现,保住了春秋诸子百家文墨书香,延续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字文献传承。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风生水起。

  随着交通通信条件不断改善,这个藏于大山深处、几近与世隔离的“大家闺秀”,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给岩排溪产业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机遇。当地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对标对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手发展特色产业,一手建设美丽家园。目前已发展200亩油茶、150亩茶叶、200亩紫薇、1000多亩稻花鱼,先后实施危房改造、人饮、改厕、环境治理、绿化亮化、农村消防等项目工程,房前屋后空坪隙地栽上1万多株紫薇等花卉,家家户户柴火码放得整整齐齐,村民素质大大提高,卫生习惯不断改进,村容村貌颜值不断刷新。

  湘西自古就有养殖稻花鱼传统习俗。鱼种苗一直沿袭本土“湘西呆头鲤”,肉质细嫩,口味甘爽,香味四溢,特别适合制作“湘西苗酸鱼”。岩排溪养殖稻花鱼也不例外,古梯田养殖环境条件得天独厚。

  森林茂盛,山溪泉水灌溉,水土肥美,水质优良,日照时间长,稻谷格外淳香,特适合稻田养鱼。当地老百姓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田间养殖4个月左右,稻花鱼绿色、健康、膘肥、味香。每年四五月犁田打水,栽秧前后,村民将“呆头鲤”鱼苗投放到稻田里,鱼儿与青蛙、鳝鱼、泥鳅为伍,自由自在禾苗间来回穿梭游荡,以小虫、水草、稻花为食,随同水稻一道茁壮成长。稻谷开花吐穗时,鱼儿生长最快。此时此刻田埂上行走,边吸吮淡淡稻香,边聆听鱼群跳出水面摘吃稻花回落水中声响,此起彼伏,稻禾帐下上演着别开生面的“芭蕾舞”和“杂技表演”。“稻谷香,鱼儿肥”,每年八月稻谷收割前,尝鲜稻花鱼最佳时期,鱼个头大的巴掌大小,小的亦有三指长,红色鱼尾鱼鳍,具有观赏性,半市斤左右。

  田间捉拿稻花鱼别有一番风情乐趣,卷起裤脚,赤手空拳,低头弯腰,追着鱼儿跑,逮着鱼儿,尽管浑身泥水,如同一场胜利,无比开心。提着“战利品”直奔厨房,放水清洗,生火现炒,道地时鲜美味,脍炙人口,边吃边回眸抓鱼场景,津津乐道,难以忘怀。

  近年来,岩排溪稻花鱼因乡村旅游而声名鹊起,撩起游客胃口,吸引游客向往。高峰酸鱼工艺制作的酸鱼,口感鲜嫩,供不应求。据介绍,仅稻花鱼一项村民平均增收500元以上,养鱼大户增收万元以上,稻花鱼成为岩排溪特色名片。

  如今,全村老百姓已脱贫摘帽,交通条件、生态和人居环境大为改观,乡村旅游开始起步。村民意识到古梯田古民居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资源,必须保护利用好。正如他们自己说:“这一千多亩古梯田既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财富,也是巨大精神财富,得先把田种好。”不少外出务工村民纷纷回村参与资源保护开发,建民宿、搞养殖,让“流量”变“留量”。

远眺岩排溪
远眺岩排溪

  新征程上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修葺传承祖宗创造的有形和无形资源,与时俱进演绎高质量发展故事。随着乡村旅游知名度逐渐提升,来古村休闲避暑、观光体验的游人增多,村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民宿康养、绿色种植、休闲体验等业态多元,岩排溪品牌越来越靓丽。

  古村、古梯田、古水利、吊脚楼,匠心独运的大地艺术雕塑,一代代能工巧匠集体智慧和辛劳结晶。祖辈们把精堪手艺、祖传绝活、智慧、感情、梦想都写就在自己家园大地上。

  沿着蜿蜒青石板路,眺望远处青山,置身明清古民居群,成排连栋,形式多样,前廊“美人靠”式、转角式、三合院式吊脚楼等,最高三层,按八卦阵沿三个方向铺设石板街巷,串联民居。吊脚楼门窗雕刻精细,图案多以傩文化元素,吊脚雕琢金瓜绣球,起居室配“火床”,一楼饮食起居,二楼客房客厅,民居整体制作精致、美观、宜居。

  前廊“美人靠”、起居室“火床”建筑风格,湘西地区少见。这种特色古建筑风格展现着湘西民居不一样的韵味与风姿,具有工匠风范,对研究湘西文化、建筑、宗教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古寨封闭式建筑格局特色鲜明,早期民居建筑和村寨外筑有土石围墙,采用黄泥土、碎石插上土荊条夯筑而成,墙上开枪眼、瞭望窗。或许村寨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周边当时在开采金矿,距酉水镇溪码头不远,从长计议考虑防匪防盗防火功能。

  岩排溪文化底蕴古老,非物质文化原生态。

  除了古梯田、古建筑、古水利外,民俗风情独特多元。傩文化保存原生态,傩脸、曲艺完整流畅,声音如天籁般。诸如,傩阳山歌(傩言腔)、对歌、送夫斋、打镏子等。

  这些民族风情、农耕文化、节庆、民俗及宗教文化,都是古村土家族、苗族、汉族共同传承创新和共同价值取向。这里土家族、苗族、汉族世世代代混合聚居,共同使用一种地方语言,语言称之“佤乡语”。按建国时56个民族认定标准,基本符合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不过少数民族认定已成为历史。

  佤乡语,又叫乡话,湘西山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汉语方言。讲佤乡语的人视自我为佤乡人,以沅水中游和酉水流域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包括湘西古丈、泸溪、保靖、永顺,怀化沅陵、辰溪、溆浦,张家界市局部地区,周边与苗语湘西方言及土家语、汉语西南官话等交集。外省亦有零星佤乡话分布,如重庆酉阳大坂营,300年前佤乡语腹地迁移所至。

  语音特征古老,古汉语词汇保留较多。湘西古代属于南蛮五溪区域,长时间远离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古汉语语言演化白话进程严重滞后,致使现代佤乡语仍然保留许多古汉语词。如“履即鞋”“裈即裤”“载即岁”“再即二”“驰即跑”“荈即茶”“貣即讨”“掠即抢”“床即凳”“丛即乱”“辞即话”“氲即烟”“孥即弟”“适即嫁”“吮即吸”“灸即烤”“食即吃”“逻即寻”“餍即饱”“党即群”“筬即背篓”“囵即完整”“隘即窄”“虺即蛇”“蹈即跳”“豆即篮、筐”“字即喜欢、爱”等等。还有雌性为“女”和“娘”,“子”为小称,如“帕”为长头巾,“帕子”为短头巾;“瓮”为大缸,“瓮子”为小缸。

  傩言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支系佤乡人山歌声腔,传说为上古圣贤善卷教化五溪先民之歌,湘西苗族民歌五大腔之一,即傩言腔、高腔、平腔、当真腔、叭固腔。如同歌谣民谣,起腔由低至高,旋律跳进,曲调自由舒展,优美动听,清新悠长,歌者随性而发,歌由心生,闻者触景生情。如同“东北二人转”“湖南花鼓戏”,适合互动对唱。

  当今高峰一带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傩言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旧歌新传”,当地传承人守艺创新,将乡村振兴、清廉文化、党建等融入“傩言腔”“三棒鼓”“山歌”,让二十大精神、党的好政策、清廉文化等宣传走进寻常百姓家,深入人心。

  跳香,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别称“吃斋粑舞”,湘西三大最具代表性祭祀活动之一,湘西苗族俗称“跳香节”。群众自发组织跳香祭神,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节庆活动,流行于湘西古丈、泸溪等地苗族佤乡人聚居区。

  清代《泸溪县志》载,跳香源于旧时“乡饮酒礼”,一年一度“乡饮酒礼”时的舞蹈习俗,简称“跳乡”,后记作“跳香”。诸如,“得罪土地田地崩,降香错位得罪神。得罪龙王会下雨,得罪五谷无收成”。

  跳香节一般在农历九月中旬至十月中旬举行,具体时间因村寨而宜。遵循传说五谷神降临本地本村传统习俗时间而确定,活动时间一般一天一夜。跳香以巫师独舞(旋场)为主,乐器伴奏,初始仅用牛角和独鼓打击乐,明清时吸收融合大锣大鼓、民间武术、辰河戏唱腔、唢呐等。新时代,无论跳香还是傩言腔歌舞表演,化神圣为愉悦,化庄严为狂欢。

  人类文明“活化石”巫傩文化传承至今。

  巫文化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初期,中期渔猎时期发展较为成熟,晚期农耕文明时期巫文化已相当完备。汉语造字意义上,“巫”乃一男一女顶天立地,“傩”意为人遇大难。古时“巫”称之“方、术、法、技”或“方术、方技、术数、法术、法事”等。

  湘西先祖早在20万年前就开启原始部落生活,7800年前新石器时代高庙文化(下湾遗址)就有巫傩文化祭祀遗存。战国秦汉时期,苗族先民迁徙融入五溪,聚居沅水酉水武水流域。酉水武水流域新旧石器时代、商周时代、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历史文化遗址遗存都能找寻到巫傩文化影子。与之密切关联的沅水流域怀化溆浦等商周时代遗址考古还出土巫傩文物傩面具。

  农耕时代,鸟成为人类农耕重要帮手,人们开始对“太阳神鸟”进行祭祀活动,这种祭祀就是傩。7800年前泸溪浦市下湾遗址出土陶器就有以“太阳”、“神兽”、“神鸟”甚至“神像”等图像化装饰。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傩祭祀,祭农神。泸溪浦市下湾遗址考古发掘发现200多个远古先民的祭祀坑(灰坑),说明7800年前湘西就成为巫傩文化发源地之一。

  巫傩文化在岩排溪以傩言腔和傩面傩脸等非物质与物质两种文化形式流传。

  傩面具系巫傩戏表演专用木雕或纸质面具,造型生动,种类繁多,形态怪异,大致分正神、凶神、动物与丑角等面具,代表湘西民间民族传统美术工艺水平,美感美学价值较高。丑角面具造型,夸张变形,眉眼下拉,或嘴角上翘,或歪嘴斜眼,整个面具凸显滑稽之美。凶神、动物面具造型,夸张刻划,表现出脸短肉横,满脸涂炭,两眼暴突圆睁,毛发倒竖,血盆大口,獠牙森森,凶神恶煞,彰显狞厉凶狠神态。正神面具造型,五官端正,浓眉大眼,红光满面,炯炯有神,表现优雅之美。

  岩排溪远古地质传奇非凡。

  穿越10-8亿年时光隧道,尘封在岩排溪地层中岩性矿床、断层构造、峡谷瀑布等地质遗迹,成为“地质无字天书”的远古信使和特殊文字。让这里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三种石头开口说话,考证千刀万剐般的造山构造运动,演绎亿万年地质传奇故事。

  地质地层综合研究发现,距今5.42—4.1亿年早古生代湘西所在古扬子准台地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岩石岩性结构、沉积矿床及古沉积相环境分析,均指向热带干旱海洋沉积环境,历经数亿年板块漂移才来到现在北纬29°位置。

  湘西这块大地先后经历武陵、雪峰、扬子—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6次地球造山运动,由海相地槽渐变古扬子准台地(江南古陆)。大地上地层岩石遭遇板块漂移和造山运动多重迭加的“魔鬼”般炼狱,涅槃形成神奇美丽高山峡谷地貌。

  古丈岩排溪一带正值镇溪至河蓬断裂活动带中心,构造运动挤压扭曲应力集中释放区,宛如庖丁解牛,如同粉碎性“骨折”,石崩瓦解,留下多种多样地质遗迹,形成断崖、峭璧、瀑布、峡谷、高山等。同时,加剧岩石地层发生变质作用,区域出露距今10-8亿年新元古界板溪群地层为浅变质岩层,另一方面,断裂致使岩浆岩热液侵入围岩形成铜、金、朱砂、铅锌矿等多种矿床矿脉。

  湘西弧形帚状构造带处于新华夏系巨型多字型构造第三隆起带上,扬子准台地之扬子褶皱带东侧。岩排溪位于古丈复式背斜东南翼,镇溪—岩排溪—淘金溪—庙溪—草塘—河蓬大断裂活动带上。该断裂活动带位于张家界(大庸)—花垣深大断裂带东南侧,且与之近似平行,两条断裂带同属湘西弧形帚状构造组成。断层褶皱十分发育,仅庙溪淘金溪矿带附近发现较大以上断层达91条。深部岩浆通过断层侵入新元古界板溪群马底驿组高质杂色粉砂岩、砂质板岩,形成中低温热流充填破碎带型石英碳酸盐类铜矿床,分布于庙溪、葛竹溪、石门寨、银坪等地。据245地质队资料,高峰寺坪、王连溪一带发现岩浆热液型朱砂(辰砂)矿脉,呈细脉状侵入板溪群上部长石砂岩和震旦系南沱组、灯影组砂岩中,高峰枫溪老百姓曾开采过。镇林场、烂泥池、银坪等均发现侵入板溪群的铅锌矿脉矿化点。据405、245地质队老窑调查勘察资料,高峰一带为金矿矿脉区,矿脉主要赋存于板溪群围岩中,1937年左右岩排溪金子洞、弯子溪和高峰小里溪、三坪王连溪掘井开采过。淘金溪还开采过砂金,当地流传多人在淘金溪拾到过“狗头金”。人民公社时代,1975年高峰公社曾组织20余人在淘金溪淘金一个月获600克砂金,砂金主要产于白垩系底部砾岩中,属古河床沉积。

  岩排溪及周边区域出露距今10—8亿年新元古界板溪群(青白口系)、距今10-16亿年冷家溪群地层为华南板块(古扬子准台地)基底,板溪群、冷家溪群均属浅变质岩地层。冷家溪群地层出露于其酉水上游大溪,湘西最古老,亦是湖南最古老地层之一。

  岩排溪大面积出露距今10—8亿年板溪群马底驿组、五强溪组,距今8—6.85亿年前寒武纪震旦系大塘坡组、南沱砂岩组、南沱冰渍岩组、陡山沱组、灯影组地层,局部距今1.45—0.66亿年白垩系石门组。板溪群马底驿组为紫红色灰绿色薄层砂质板岩、紫色厚层粉砂岩。高峰大溪小溪铁矿主要赋存于该层底部灰岩之上的含铁绿泥石板岩中。五强溪组为浅灰色石英砂砾岩夹紫红色砂质板岩、灰白浅灰色巨厚中粒石英砾岩。前寒武纪震旦系南沱砂岩组为灰黄绿色厚层石英长石砂岩、砂砾岩。大塘坡组为黑色页岩(含锰岩系),湘西花垣、凤凰、古丈烂泥田、龙家寨、贵州松桃锰矿床均产于此地层。南沱冰渍岩组为灰绿色含砾粉砂岩、块状层,不具层理,古丈县域分布广,厚度变化大,40—200米左右。陡山沱组为薄层状炭质板状页岩、黑灰色硅质磷块岩、炭质页岩,属滞流静水沉积。古丈磷矿床、石煤及硫铁矿床均产于此地层。灯影组(留茶坡组)为薄层、中厚层灰黑色浅灰色致密坚硬硅质岩,属气候干燥环境潮滞带沉积。白垩系下统石门组为紫红色薄至中厚层钙泥质砂岩、粉砂岩红层沉积,高峰一带地层纹理纹层发育,切割呈年轮、木纹等曲线图案,可加工成木纹石等建材。

  湘西距今10—8亿年新元古界板溪群浅变质岩、距今8—6.85亿年震旦系南沱组冰碛岩层和陡山沱组含磷矿岩层以及距今5.4—4.85亿年寒武系古老地层,富含硒、磷、钾、锌等数十种已知和未知微量元素。南沱组冰碛岩层,冰封地球留下的“伤痕胎记”,由其风化而成土壤具有丰富神奇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蕴涵着“冰真”气息和远古密码。“冰球大事件”形成的南沱组冰碛岩层和陡山沱组富含磷岩层风化而成的土壤,犹如东北“黑土地”,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天生优质“基因密码”之一。

  岩排溪,神秘山水,奇美梯田,传统村落,人文历史原生态传承,湘西大山深处秘境胜地。

  古风古韵的历史根脉和人文地标符号历历在目,一栋栋古民居、一层层古梯田、一条条古水渠,一处处古金矿洞,一声声原生态佤乡语,一曲曲傩言腔,一缕缕馥郁书香……

  走进这一方充满负氧离子的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民族团结大家庭氛围浓郁,时代和美气质鲜活。奇特的自然地理地质遗迹,漫山遍野苍翠,层层叠叠古梯田,满满视角盛宴。伫立凝望,对话石头大山,或许每一缕清风拂面而过的时候,就是大山、石头讲述着远古传奇故事。

  这里传统文化原生态,良田粮仓名副其实,佤乡风情浓烈神秘,森林梯田风光无限,还有稻花鱼、枞菌、野山蜂蛹、湘西腊肉等美食原材料丰富,乡村休闲养生好去处。

  面对这一方先民传世杰作和文化传承守望者,古朴神韵,没有身份没有标签,随遇而安,回归自然,陶冶情操,慎独思考,超越自我,知足常乐。

  新时代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品牌不断擦亮,新征程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岩排溪充满期待。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黄诗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