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断龙山之歌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5日 09:58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3年08月15日 09:58

  断龙山,传奇传情,当地土家族“秘境”。

  我心中“圣山”,心心念念,刻骨铭心,未通公路前多次下乡沿着崎岖羊肠山路,徒步攀爬4小时至山顶杨家河村。

  既敬畏又眷恋,敬畏自然之山,崇山峻岭,山峦葱茏,叠峰翠绿,养育这一方人民,敬畏这片红色土地上人文历史,

断龙山台地峡谷
断龙山台地峡谷

  特别是“接龙渠”精神,更眷恋这一方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尤其是勤劳善良、勇敢粗犷、质朴热情、可亲可爱的父老乡亲。

  “断龙山”名字乍看有“龙”似没有“龙”,源自金龙银龙传说。

  相传南海观音菩萨驾五彩祥云仙游,发现有金银两条龙盘踞于此,便抛下一颗宝珠供牠们戏耍。金龙银龙都想独吞据为己有,进行你争我夺殊死搏斗,结果两败俱伤,化作长长山脉。后来皇帝得知此地为风水宝地,担心会出真龙天子威胁其王位,便下达圣旨,责令当地派人挖断此山龙脉。挖山时怪事不断,当天挖开缺口到第二天又填满,连挖数日,山河依旧。有天傍晚,挖山人收工回住地,其中一人把烟枪掉在工地,折转回来取烟枪时,感到脚下在震动,从地下传

  来声音:“不怕千把锄头万把锹,只怕铁钉钉我腰。”立马上报,朝廷下令改在山腰处打洞。随着铁钉在洞中钉下瞬间,天昏地暗,地动山摇,天崩地裂,两条龙头被拦腰斩断。挖山人员随着巨响全部葬身乱石中,血流成河,流了九九八十一天才清,河水便成细塔河和吊洞地下水水源。

  断龙山脉呈北东方向横亘于古丈西部,一字型夷平面山脊从保靖印山台向北东方向延伸数十公里,越过酉水与永顺羊峰山相联,平均海拔700米,最高海拔牛路坡1049.4米,全县三座高山之一。

  一道道山脊山梁历经亿万年沧海桑田洗礼,矗立起一道天然地理屏障,潜藏着时光岁月遗痕。

  春天里,雨后初晴,站在山巅杨家河、上布尺等台地悬崖,习习山风仿佛吟唱着断龙山旷古传情绝唱,放眼望去,万物复苏,风光霁月,姹紫嫣红,一幅幅难以言喻的山水茶园云海画卷尽收眼底。

断龙山杨家河台地
断龙山杨家河台地

  身临其境,如梦似幻,台地边缘嶙峋悬崖,垂直峭壁,如临深渊,蜿蜒连绵,跌宕起伏。山中有山,山外是山,群山沸腾,烟雨云雾交织弥漫在峡谷山水间,云起云落,朦胧神秘。炊烟袅袅的土家山寨苗寨掩映绵延在茫茫绿色海洋,林中有寨,寨中有林,天然大氧吧。

  清晨,一轮红日在东方山脊地平线水冉冉升起,喷薄而出,万道金光,顺着阳光投射方向,遥望那一片由无数岩溶山丘组成的条带状峰林景观,如同广西、贵州万峰石林颜值满满。

  大自然偏爱,具有世界地质意义的红石林坐龙峡隐藏于万绿山中,天生丽质,旷野静谧,舒适惬意,震撼奇特,壮美和美,大自然神奇魅力。

  断龙山,曾经野生动物“乐园”,华南虎“王国”。

  民国时期,这一带交通闭塞,原生态环境,原始森林茂盛,出露村寨就是深山老林,野生动物遍野,老虎为王为患,经常出没村寨伤人伤畜,令老百姓鸡犬不宁。

  正如沈从文所述“白鸡关野兽多出了名,尤其是老虎”。

  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出个“打虎英雄”田明举,坐苦巴村人,从小爱运动,跟随大人上山狩猎,后来练就一身捕虎绝技。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当家作主,但老虎伤人屡禁不止,田明举主动站出来采用木笼套虎法捕捉老虎为。即用圆木做成高7尺、宽4尺、长8尺木笼,前设套门,后置饵笼,用小羊或小狗作诱饵,将木笼放置老虎必经道上,老虎见有家畜就直奔而来,一进笼踩滑套板,木门自落,老虎就被关在笼内束手就擒。

  坐苦巴村栖柯一个地方套住5只老虎。断龙、茄通(今红石林)、官坝(双溪)、高峰、默戎等地捕虎11只。

  1953年,红石林镇下布尺村捕获一只华南虎(当时老百姓称白额吊眼扁担花虎),长约3米,重150多公斤,后来虎皮被古丈一中制做成教学标本。当时田明举捕虎行为属于保护人畜安全善举,多次受到州县表扬奖励,被誉为“打虎英雄”。

  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世纪前断龙山原始森林葱郁茂密,生物多样性丰富,如今生态修复任重道远。

  白溪关峡谷画廊给沈从文和酉水“纤夫”留下深刻印记。

  凤滩水库建成,纤夫时代的酉水模样已无法再现,有关酉水文章和酉水号子成为珍贵历史考证。

  白溪关(白鸡关)峡谷,地势险峻,生态净地,地缝天堑,景观奇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王村(芙蓉镇)到保靖水路之“咽喉”。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如今为酉水画廊组成。土司时代,白鸡关属南渭州管辖,驻有土兵扼守。

  沈从文对酉水特别有感情,其以湘西为题材的乡土文学,酉水占相当部分。诸如《边城》、《长河》、《湘行散记·湘西》、《保靖》、《白河流域几个码头》、《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等。最难忘记忆莫过于白鸡关,白鸡关就是白溪关,或许先生笔误,或许酉水号子音误。《一个大王》记载百年以前,1922年6月坐船第一次从保靖出发经里耶去四川酉阳龙潭(今重庆),从龙潭顺水坐船回保靖走了5天。《船上》记录1922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日)从常德乘船走酉水去保靖途经三门滩,在白溪关因船发生触礁断缆事故,惊心动魄,差点葬命鱼腹,九死一生,逃过生命中一劫。“便在那个河滩上听了一夜滩声,过了一个元宵。”《保靖》:“湘西保靖是我走向人生的第一站……,三门附近道名白鸡关,石壁直插入云,树身大如桌面,茅草高至二丈五尺以上,山中出虎豹,大白天所以听到虎吼……”。

  沈先生对白鸡关野兽多,尤其是老虎记忆犹新。《边城》再次提及白鸡关:“翠翠想:‘白鸡关真出老虎吗?’她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白鸡关。白鸡关是酉水中部一个地名,离茶峒两百多里路!”“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

  酉水险急水情,催生千年经典号子,一声号子,驱赶鬼神,一条竹纤,力挽狂澜,一根竹篙,开启生命希望。一代代纤夫用脚步无数次丈量着酉水“身形”,用眼、口、心、情扫描着酉水水情、民情、风情,用歌词传递记录着酉水模样和人文历史故事,用口口相传原生态传承演绎着湘西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及自然风光。

  酉水号子如同指南针、活地图,更像现代北斗导航系统对地理、水情、航道实时精准导航,对昔日酉水滩、潭、人文古迹等如数家珍。号子反复描述滩险浪急白溪关,诸如,“三垴九洞十八滩,滩滩不离紫金山”“酉水河,滩连滩,十船过路九船翻”“上水拉纤如喊魂,下水飚滩如回煞”“义槽脱水白溪关,活人进了鬼门关,白溪关上打一望,兵马难过铁城墙。争命曳过铁城墙,到家才见爹和娘”“一声号子我一身力,一声号子我一身胆”。

  断龙山人民为水奋战不止的“接龙渠”精神荡气回肠。

  干旱缺水一直困绕着祖祖辈辈,天坑星罗棋布,地表如筛孔,降雨降水地下流,水源奇缺,百姓惜水如油。千百年来,找水引水一直是沉重话题,百姓年年举行舍巴节等祭祀活动,祈祷苍天,祷告求水,开眼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无济于事,依然“十年九旱,小旱连着大旱,人背水,牛追人,渴死野兽干死禽”。

  “当代英雄事,子孙万世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共产党领导下,当地百姓四战断龙山故事如歌如泣。

  上世纪大跃进时代,“愚公移山,改造中国”背景下,党委政府提出“向断龙山进军,向吊洞开炮”,劈开断龙山,引出吊洞地下水。断龙乡800多名农业社员和来自全县各公社1000多名民兵,在海拔800米吊洞山顶安营扎寨,誓言“天变心不变,天冷心不冷”。当时工地流行自编“水利进行曲”:“不怕冰雪天,我们意志坚,不怕困难大,我们拼命加油干,共产党领导,英雄的胆,不退缩,永向前,炸开那悬崖引水翻大山。”建设中坚持自力更生,敢想敢干,创新“独脚架测量法”“三点定线法”等方法,6名土家族社员和民兵为此献出生命。正如毛主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缺乏科学等原因,工程历时两年被迫叫停。

  这种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精神,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奖状奖杯进行表彰,如今奖状还保存在红石林镇政府。当年指挥部总指挥、古丈县人武部政委田润章根据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1958年将这段劈山引水历史写成《英雄大战断龙山》故事,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事隔不到6年,勇于向大自然挑战的断龙山人民,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1964年选择白虎洞为新引水水源,组织上万劳力再战断龙山,后因多种原因下马。

  1984年,随着扶贫工作升温,县委政府落实以工代赈资金40万,打响断龙山引水第三战,从白虎洞架起数十公里的引水钢管,初步解决乡政府驻地周边人民群众饮水困难。

  接龙渠,湘西州以工代赈之样板工程,四十年州庆献礼工程。1991年底,县委政府专题就断龙山引水给时任副省长汪啸风汇报,汪啸风同志听完汇报就在对门冲引水工程报告上签了字,1992年2月纳入省州以工代赈投资计划,就这样,四战断龙山拉开序幕。接龙渠工程分引水、枢纽及灌溉配套三期,总投资1000万元。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支持下,县委政府精心组织,各级各部门鼎力相助,群众积极参与,民工日夜苦战。1992年一、二期工程先后开工,历经3年,建成渠道5万米,防渗渠1.75万米,整修山塘水库10余座,完成土石方12余万方,浆砌石2.4余万方,混凝土近万方。

断龙山群众欢欣鼓舞庆接龙渠通水
断龙山群众欢欣鼓舞庆接龙渠通水

  1994年8月,时任常务副省长王克英到现场看到该工程接通对门冲、二卡两处地下水,通过水渠长藤结瓜将阿姐冲、细塔、泽比条3座水库和泽巴大、米多等16口山塘连结成水网,有效解决断龙、茄通两乡21个村2万多群众饮水困难和2万余亩稻田灌溉问题。民工吊绳吊蓝在悬崖绝壁上施工作业,钻眼放炮、凿壁掘洞、架梁修渠、搬运水泥钢材等,施工难度超出想象。特别是当地群众自力更生,投工投劳21.28万个。称其为“千秋功业,留芳百世”民生工程,称赞为古丈“红旗渠”,欣然将“对门冲饮水工程”更名为“接龙渠”。

  1995年12月,接龙渠覆盖断龙山、红石林两镇工程全线通水,终将悬崖绝壁溶洞水引出,引水梦终于实现。

  接龙渠建设还要感恩龙清秀,湖南省第一位被追授全国“模范公务员”,生前任湖南省计划委员会以工代赈办主任。为了接龙渠工程,她六上断龙山,翻山越岭,查看水源,检查工程进度质量,现场协调解决问题。

  断龙山,红色土地,人杰地灵。

  这里元朝称“田家岗”,明朝称“田家峒长官司”,民国称“田王二保”、“仁爱乡”。断龙山和红石林两镇是新中国成建制设立的。

  泽土库,古丈人民反抗国民党土地陈报策源地。

  1944年7月,国民党政府成立土地陈报处,丈量田土,征收田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仁爱乡等地百姓抵抗丈量员丈量为导火线,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农民反抗土地陈报运动。

  “郭亮县田王乡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向天锡、田祖文、向竹贤、李明洲等牵头组织,发动1500多名农民参加。9月21日,各路人员从杨家河、业者湖等地向泽土库集聚宣布起义。第二天,起义队伍分6路向李家洞进军,途经梳头溪、翁草、河蓬、草塘、清水坪、莲花池等地,25日直逼李家洞。国民党古丈县自卫团副司令张平纠集400多人在枫香塘狙击失利,向县长陈立谟告急,退至干田坳。国民党驻永顺王村和驻沅陵乌宿的独立团赶来增援进行血腥镇压,屠杀700多名起义农民,其中集体枪杀80多人,活捉250多人。尽管失败,但重创国民党土地陈报丈量。

  老红军彭祖贵,土家族,出身于古丈县茄通乡(今红石林镇)小龙热村贫困农家。湖南省地质局原副局长,湘西自治州原副州长,湘西自治州人民检察署首任检察长,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会常委,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离休。

  父母过早病逝,童年就替地主放牛。1934年11月7日,不到15岁就与远房叔叔彭忠令以卖柴为名,躲过白军盘查,渡过酉水,在王村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40年4月至1945年1月,被选派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担任周恩来警卫队队长,工作之余跟随周恩来等学习文化,练习毛笔字,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

  新中国成立后,随军南下,与解放军47军广大指战员并肩战斗剿灭湘西百年匪患后,就留在湘西工作。1955年任湘西苗族自治州人民检察署首任检察长,1957年9月当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副州长。先后当选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1959年在北京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后来北京开会,多次受到周恩来和邓颖超接见。“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下放到州良种畜牧繁殖厂劳动。

  先后主持湘西自治州林业科学研究所(即现在州森林生态研究实验站)选址和建设。1957年担任第一副州长分管农林,走遍全州山山水水后,将州林科所选址确定在永顺青天坪茅山坡并上报。当时青天坪岩溶发育,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他说:“湘西有很多这样石头满山、茅草从生的山地,林业战场在山上,自治州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石头山上种出高大乔木的科学问题”。1964年省委批准湘西州方案,茅山坡石山治理和科学实验拉开序幕。后来50多名下乡知识青年加盟,立下“一定要把荒凉之地改造为郁郁青山”誓言。在荒山石头窝里背土垦荒,选用39科126种乡土树种和10余种外来树种对5800亩严重石漠化山体进行森林植被恢复试验,年复一年坚守,绿色一点一滴爬满石山,如今成为石漠化地区集森林经营、林业科研为一体的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基地。

  “扶贫司令”彭楚政,土家族,断龙山杨家河村人,湖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1984年以来,他先后任州扶贫工作、饮水工程、扶贫建校领导小组副指挥长,14年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扶贫开发工作。抓扶贫建房,组织群众和民兵,义务投工300多万个,帮助建房1.3万栋,让全州7万多无房群众迁进新居。抓饮水工程打水井850眼,修引水渠400多公里,建蓄水池1200多个,解决了31万群众的饮水困难。抓扶贫建校,群策群力,开源节流,科学筹划,新建改建学校502所,让5.3万名山里娃娃走进新教室。

  1988年任吉首军分区司令员,组织全州部队和民兵实施“523”绿色工程,联系古丈河西镇,吉首马颈坳镇等贫困乡村驻点扶贫,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壮胆子、出点子、趟路子”。湘西群众亲切称他“扶贫司令”。199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

  田仲达,土家族,红石林镇人。18岁到湘军长沙卫戌团当兵,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比老乡向敏思及林彪晚2届。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中尉参谋,参加过北伐战争。1937年参加上海“八·一三”对日作战,全营伤亡惨重仅剩60余人,本人身负重伤。1942年担任国民党第八军一O三师三O八团团长后远征滇缅,1944年率部参加松山之战。1950年元月以第八军副军长和该军第三师长之职率部起义,改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师师长。后回到湘西仼州政协副主席、主席。

  黄虎臣,原永顺县田家保(今断龙山田家洞)人,湘军不可多得的善战将领,千里转战湘鄂赣,历任湘军把总、千总、守备、都司(四品),战亡后追授参将。

  多次参加湘军生死攸关战役。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光绪石钟山志·卷十武功》:“黄虎臣、林源恩等商议策略,各带队分途进剿;黄虎臣率先进攻广信桥一股太平军,偷偷潜伏派二百余人于左侧松树林内,约定听到号炮的响声就进行截杀……包抄太平军尾队;黄虎臣合师围剿,短兵相接,各个士兵冒死冲锋陷阵,歼灭太平军四百余名,太平军仓惶逃窜,自相践踏。”

  曾国藩对黄虎臣军事才干和作战勇猛很赏识,咸丰六年正月,《曾国藩全集·奏稿·黄虎臣等攻九江胜仗片》:“陆军则黄臣虎等扎西岸青山……,入春以来,黄臣虎等熟商:与其株守老营,示之以虚弱,不如进攻九江,示之以不测。遂于正月十八日丑刻,分两路进攻九江府城。都司黄虎臣、同知林源恩率虎勇、平勇由东路周家岭进,武生黄之一由西路吴障岭进。”

  黄虎臣阵亡令曾国藩痛心不已,专奏报朝廷。《曾国藩全集·奏稿·建昌攻城黄虎臣阵亡折》:“黄虎臣等于五月十二日到郡,与建昌兵勇更番派队,分驻西、南、北三面,昼夜环攻……,以黄虎臣为众望报归,未成列而遇害,三军为之气夺。此次截剿援贼,酣战获胜,军心为之一振。然黄虎臣为数营领袖,遽尔殉难。都司黄虎臣朴实鸷勇,前此克复建昌县案内,拟保游击,尚未出奏。此次力战捐躯,应请照游击例赐恤。”

  断龙山,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传承地。

  这里是土家族语言样本地和最后保存地之一。

  湘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策源地和发源地。

  “中国土家第一人”永顺县田心桃1950年参加国庆观礼期间向中央最早提出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的独立语言。有声调,无复辅音,语句语序为“主语一谓语”或“主语一宾语一谓语”。湘西土家语分北部和南部方言。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为北部,泸溪县为南部,南北方言交流困难。

  上世纪末,湘西州完全用土家语作交际工具的原生态乡村,集中分布在50多个乡镇中的土家族聚居村寨,诸如,龙山县坡脚、他砂、靛房,永顺县对山、和平、列夕,保靖县拔茅、马王、比耳,古丈县断龙山、茄通等。1990年人口普查,16万余人,约占湘西土家族人口总数20%。尚有一部分土家语和汉语兼用,以汉语为主,约20万人。

  随着经济社会大发展,交通通信条件不断改善,文化教育素质大提高,汉语普通话普及,土家语言使用越来越少,大多数年轻人都讲不好本民族语言。据初步调查,目前使用土家语作日常交际人群仅分布在龙山县靛房镇坡脚村、古丈县断龙山镇,都是中老年群体。这两地原生态土家族语言样本,未来需要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发展。

  断龙山、红石林两镇50%以上村名地名都源自土家族语的汉语记音、音变或谐音,诸如,龙叫河、细塔、梅塔、洗其哈、坐苦(枯)坝(巴)、泽土枯(库)、溪龙车、科布车、大龙热(惹)、业者湖、报吾列、阿姐冲、铁马洲、田家洞、米多、猛虎洲、胡家坪、白溪关、茄通、马达坪。土家语“库(枯、苦、库)”意为有山的地方,“惹”为“美丽、美好、漂亮”之意,“湖”意为两山之间沟壑,“车”意译为“水”。

  这里保存着土家族最神秘的祖先崇拜风俗——舍巴节(日),土家族最隆重传统节日,亦是土家族文化荟萃。

  土家语“舍巴”为摆手之意,土家语“日”为动词,“舍巴日”即举行摆手活动,又称“社日”,“调年会”。其祭祀仪式讲究、祭祀方式独特、表达内涵丰富。

  舍巴节延续传承千百年,曾因抗日战争而中断失传,1990年由断龙山乡报吾列村八十高龄田祖福老人倡议发起并恢复社巴节祭祀活动。2012年社巴日入选湘西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被列为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祭祀活动由祭祀菩萨和民俗文化表演组成,既有传统祭神,祈祷今年风调雨顺,又有独具土家族特色的梯玛舞、扫把舞、摆手舞、厄巴舞、咱把舞、毛古斯、打溜子、咚咚喹、灯会等民俗表演。土家族灯会多元,诸如,龙灯、狮子灯、蚌壳灯、彩龙船、鲤鱼灯、虾公灯、猴灯、草龙、竹子火把等,还有反映土家族男女爱情、婚姻习俗的山歌、情歌、打贡鸡、打盘鸡、三棒鼓等活动。

断龙山“梨山枯”舍巴坛举行舍巴节活动
断龙山“梨山枯”舍巴坛举行舍巴节活动

  舍巴节如今成为湘西土家族聚居地重大祭祀节庆活动,举行时间因地而宜。断龙山坚持以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俗称五戊逢社,这一天当地村民自发从四面八方聚拢田家洞村“梨山枯”舍巴坛参加祭祀活动。事过境迁,恍若隔世,1990年以来,已连续举办34届。舍巴坛周边一些地名与“舍巴日”相关,如红石林镇马达坪乃“舍巴日”停马停车之地。其他地方有正月,也有三月或五月举行。

  随着时代和社会进步,舍巴节除了原滋原味地传承祭祖外,还融入新时代正能量文化元素,震撼锣鼓,悦耳山歌,原生态毛古斯,喜庆摆手舞,洋溢着满满的精气神和幸福感。

  摆手歌舞,流传千年不变的长篇史诗。集诗、歌、乐、舞为一体,土家族语“活辞典”、土家族文化“精神法典”及“百科全书”。

  摆手歌,又称舍巴歌,原生态非物质文化,祭祀时用古老土家族语吟唱的长篇史诗,完整吟唱需多名梯玛巫师轮流演唱七个夜晚。犹如古希腊《荷马史诗》、西藏《格萨尔王传》,涵盖土家族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神话传说,社会礼仪、人生教育、崇拜祖先等宗教信仰,祭祀、狩猎、农耕、饮食起居等民俗民风。摆手歌包括祭祀歌、农事歌、古歌等,其农事歌如同农业生产百科全书,将一年四季农耕文化表演得淋漓尽致,如旱作文化则有砍火畲、撒小米、种苞谷、薅草、搞小米、背包谷等。

  有歌必有舞,有舞必有歌,摆手歌与摆手舞紧密相连。《华阳国志·巴志》所载巴渝舞就是酉水先民板楯蛮(又称賨民)的歌舞文化,即湘西土家族摆手舞。

  流传千年的酉水号子,纤夫水手用生命、汗水、劳动、智慧写就的生命赞歌、民间歌谣和天籁之音,更是水上演绎的“摆手歌舞”。顺着号子穿越时空隧道,领悟讴歌赞美水情水性水律,聆听远古神话魔幻、战国嘶吼、《诗经》脉搏、《楚辞》心跳的“千古绝唱”。

  断龙山,历史厚重,古悫古韵。

  这里有探寻二千多年前岁月痕迹与韵味,再现战国汉代诸侯争霸历史场景的古遗址。

  酉水自古就是通荆楚而连巴蜀的重要军事要道和黄金水道,诸侯将相争先恐后抢夺据为己有的“香饽饽”,血雨腥风、狼烟四起的动感地带。

  白鹤湾古墓群先后出土千余件文物,还原了战国时期巴军与楚军在酉水上血腥鏖战。白鹤湾曾为巴军军事据点,后来“巴人后遁而归”,巴军失利取道花垣河至茶峒返川东。

  仅1984年发掘墓葬64座,楚、巴、土著遗物共存一墓,诸如,短柄巴式剑、双箍楚式剑、肖形白虎印。出土战国和汉代文物共300余件,其中,陶器200余件,兵器38件,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4件,一件扁茎柳叶形,与巴蜀式剑类似。一件为扁茎折肩,形制与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所出相似。2件铜矛銎部有三环耳,与巴蜀式矛类似。一件铜戈有虎斑纹,一件铜戈有铭文,阴刻篆体两行,初释为“五年□其命修□章作金”。出土制印4件,白虎肖形印两件,两件阳刻篆体“率”和“孙容”。另有四山纹铜镜、磬、砝码、水晶环、带钩等。

  巴楚诸侯之战催生古丈茶发展,巴人将种茶制茶技术和饮茶风俗传入酉水古丈,出土茶壶、茶杯、茶灶锅(冥器)、茶井等陪葬文物为证,说明楚文化、巴文化及土著文化已在此融合共生。

  出土“水晶环”与酉水其他战国古墓群出土的“镏金铜饰”、“琉璃瓶”,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玛瑙砝码”等西方外来文物能证明当时开放的酉水经济文化。如果从酉水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网坠”到里耶秦简、四方城遗址、战国古墓等遗址进行系统考证,酉水流域文明可追溯到6000—7000年前,通航最早的水上交通要道之一,六七千年前就成为连接楚蜀黄金水路,大西南水上丝绸之路枢纽,可见酉水流域一直在同步传播共享人类文明进步成果。

  此外,1973年茄通窖藏出土汉代铜壶3件,铜洗1件,其中一个壶肩饰凤纹、鱼纹等独特风格纹饰。明代墓葬出土金耳环、金戒指、金花鎏金手镯、带钩16件。

  老司岩,挂在千年悬崖上与王村古镇邻近相对的古商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传统文化古村落。

  一座因酉水黄金古水道而兴的古码头,后因湘川公路通车水运走低而衰落。与酉水落差200 多米,昔日古码头由一条青红石条铺成阶梯连通古寨,现被淹没在凤滩水库下。

  依山傍水而建,三条古石板街连接黄家寨、马垴两个自然寨,四合院民居、寨墙、清咸丰年间伏波宫、古井、商铺、石碑等“三街一墙”总体布局依稀可见。民俗文物保存较为丰富,如纺车、米升、碓磨、桐油灯、牙床、铺台、铜绊碗柜、铜鱼拉手衣柜、楠木箱等。其中许多古朴如初,沿用至今。

  “老司岩”源自王老司舍命斗孽龙传说。断龙一带酉水沿岸溶洞密布,称之三百洞,其中老司洞最大。据说洞里出好水,能治百病,当地视为仙水,香火旺,附近老百姓经常到洞里烧香求水,还有不少信男信女敬献红布。相传孽龙盘踞在老司洞,兴风作浪,致使年年颗粒无收。王老司代百姓向孽龙求雨,孽龙不买账,于是王老司与孽龙斗法,变成两只草鞋在空中决斗,王老司弟子击鼓助威,斗得天昏地暗,最终王老司不敌,被孽龙钉在岩壁上。尽管如此,当地人很感动,将此山称老司岩以示纪念,溶洞叫老司洞,洞内流水为老司泉。千百年来,老司岩年年舞龙灯,都要到老司洞内借红布披在龙身上,正月十五烧龙再归还。古丈断龙山、老司岩、保靖腊水洞等地“棒棒龙”“板登龙”等源于此。

  《酉水号子》记载:“王村码头高又高,老板称肉一坨泡。吃一半,留一半,响水洞脚吃中饭。吃了中饭排草鞋,求儿求女老司岩。老司岩上吹牛角,列夕脱水牛渡河……”

  明清特色民居建筑14栋,坐南朝北,聚居群落,大气精美。木质结构为主,部分砖木,朝门、屋基、台阶、天井、庑廊、石围墙、石坪、石栏等多采用规则褐色条石砌成。缝隙以石灰胶泥粘合,少数以生铁水灌注。大堂、厢房、偏房、墙壁为窗棂式装饰,人物、花鸟、麒麟、龙凤、云头纹、蝙蝠、鹿、喜鹊含梅等镂空雕刻对称图案。古民居多为前店后居,临街面设柜台,柜台外侧用实木做边框,框内镶嵌棂花和雕花立柱,柜台上下还有两个小木框,宛如一大一小两个算盘。

  两处紫荆屋四合院独具特色。一处为张家湾组黄家老宅,湘西许多黄姓人认同黄家祖居屋。土墙内建木质房间,每间房个性化,放置三滴水牙床和竹木箱柜,屋梁“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字样,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蝙蝠和铜钱等窗花,寓意“福在眼前”。后门上方有“人杰地灵”四字,院墙基脚由大条石垒砌,墙壁火砖砌成,石灰、糯米和稻草勾勒缝隙。还有高大院墙、花园、马厩、插旗杆石台遗址遗存。据考证为黄儒臣所建,黄儒臣,富甲一方,流传其在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均有家业,乾隆帝赐为“封君大人”,其富裕和尊贵程度可想而知。

  另一紫荆屋,黄儒臣为其园丁所建,房屋“二梁”画有太极图,图两侧写有“焕然维新,美奂其室”。这条二梁地位比正屋栋梁还高,称之“天下第八匹梁”。

  所谓“紫荆屋”指大门前上方横有一道二梁的四合院,紫荆屋寓意家族团结、家庭和睦。其源自田氏与紫荆堂之传说,战国时期,齐国王子田完后人田真(大将)三兄弟分家,闹得不可开交,发现院子里那棵枝繁叶茂的紫荆树突然枯萎了。全家老小大吃一惊,百思不得其解,老大忽然明白,说紫荆树也不愿意骨肉分离,自愧还不如草木。这样三兄弟和好如初,不再分家,自此紫荆树竟然又活过来。

  断龙山,世界地质公园组成部分,远古地质传奇非凡。

  穿越5.4亿年时光隧道,尘封在断龙山地层中岩性矿床、峡谷石林、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成为地质地球史“无字天书”的远古信使和特殊文字。让石头开口说话,考证千刀万剐般的造山构造运动,感悟水以柔克石的岩溶侵蚀魔力,演绎亿万年峡谷台地溶洞的地质传奇故事。

  地质研究发现距今5.42—4.85亿年寒武纪古扬子准台地处于海洋沉积环境,历经数亿年板块漂移才来到现在北纬29°位置。先后发生武陵、雪峰、扬子—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6次造山运动,由海相地槽渐变古扬子准台地。湘西大地地层岩石遭遇板块漂移和造山运动多重迭加的“魔鬼”般炼狱,涅槃形成神奇美丽喀斯特地貌。

  湘西弧形构造带处于新华夏系巨型多字型构造第三隆起带,扬子准台地之扬子褶带东侧。断龙山位于古丈复式背斜西北翼,张家界(大庸)—花垣深大断裂活动带东南侧,通过垂直于张家界—花垣断裂带的断龙山断层,与古丈—吉首断裂带相连。从地质上分析,断龙山成因一目了然,正是这条断层将原为一体绵延山脉断裂跌落,一分为二形成两条落差较大的山体山脉。换句话说,断龙山峡谷两岸原本连在一起的两条山脉于此断开而成之“断龙”,山顶台地峡谷、悬崖峭壁等地质遗迹正是这一构造运动例证。

坐苦巴红石林“巨人园”
坐苦巴红石林“巨人园”

  区域地表出露的石灰岩地层支撑着断龙山至酉水山水地形地貌骨架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山顶台地出露距今5.0—4.85亿年寒武系上统车夫组深灰色、灰黑色薄层纹层状粉晶泥质灰岩,厚—巨厚层细晶白云岩地层和比条组青灰—灰白色块状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地层,局地受断层影响出露花桥组暗色薄层纹层状微晶灰岩地层,如今成为网红打卡露营地。东南县城方向为距今5.13—5.0亿年寒武系中统熬溪组灰色中层状泥晶白云岩夹钙质页岩地层,花桥组地层,距今5.42—5.13亿年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灰黑色薄—中厚层泥晶含炭质泥质灰岩地层,石牌(杷榔组)薄—中层状、纹层状页岩、灰绿色页岩等地层。清虚洞组和石牌组(杷榔组)两套地层热液型铅锌矿脉发育,花垣及周边贵州松桃、重庆秀山铅锌矿床均产于上述地层。西南方向依次出露为距今5.13—4.85亿年寒武系中上统台地相娄山关群(组)灰白色厚层块状粉晶细晶白云岩,夹纹层状、条带状、角砾状白云岩沉积地层;距今4.85—4.58亿年奥陶系中下统台地相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大湾组、枯牛潭组、宝塔组等地层。红石林周边出露距今4.4—4.1亿年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群页岩地层(“萝卜丝”岩层)。

  奥陶系以大湾组地层最风骚养眼,台地相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岩混合的沉积,即紫红色夹灰绿色中厚层瘤状泥晶泥质富铁灰岩,角石、牙形刺等化石丰富。其中坐苦巴至花蓝出露的红色泥质灰岩为世界地质公园红石林景区核心分布区。

花蓝红石林
花蓝红石林

  古丈红石林世界地质公园辐射效应,致使红石林旅游已遍及贵州、重庆、湖北4省市边区。

  2018年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申请报告书称:园区在中奥陶统大湾组沉积了一套台地浅滩相紫红色瘤状泥灰岩、泥质灰岩,展示了其特殊罕见的氧化沉积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全球意义。湘西红石林……,成为全球碳酸盐岩石林模式地。

  这里是南方岩溶喀斯特演化故事的重要组成。

  石灰岩地层被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凿刻成峡谷、台地、峰林、岩柱、天坑、漏斗、石笋等奇异幽灵般地质遗迹,天生自然,古朴大方,充满“骨感”和“厚重感”。

  山体里溶洞、钟乳石、潜流、阴河等地下空间充满“美感”和“神秘感”,诸如,茄通泽禾溪溶洞奇观。

  地质上归功于水,亿万年水与山石对抗摩擦亲热,岩石一而再三地包容谦让,水得寸进尺,无孔不入,水滴石穿。沿着地表裂隙和岩石裂纹侵入,犹如伤疤上撒盐,让地表岩层伤口发炎,底线失守,山崩石解。日复一日,久久为功,岩石不断融入水中流失,如同水煮青蛙,被水冲刷成孔、管、洞,加剧升级变成漏斗、天坑、阴河,最后彻底击穿山腹,磨垮山巅,冲破山粱,天坑变峡谷,水浸变水线,涓涓细流变地下阴河。

  素有“中南第一奇峡”坐龙峡就是最经典案例,集俏、隐、幽、旷、奇、险、古、拙于一体,最大落差300余米,谷底最窄处仅侧身而过,仰望天空仿佛进入地缝。

  断龙山溶洞,远古冰川时期古脊椎动物避难所。

  1970年第二次会战断龙山期间,在白虎洞洞穴发现出土更新世东方剑齿象门齿、臼齿化石,现保存于湘西州博物馆。门齿残断,臼齿较大,横脊及跟座、乳突发达,排列紧密,被大量白垩质覆盖。

  剑齿象化石主要发现于亚洲和非洲距今250—100万年第三纪上新世与第四纪更新世初期地层。古代哺乳动物,属长鼻目,一对长且弯曲的门齿(俗称大象牙),臼齿特别大,高冠,齿面呈长圆形,若干个齿脊板组成,齿脊板上又有若干小乳突,高四五米,体重达二三十吨,最大剑齿象长达9米多。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白垩纪恐龙时代之后的“巨无霸”,草食为主,日食物量达数吨。受古气候影响,大量动物难逃死劫,东方剑齿象约1万年前灭绝,埋藏于冰川漂砾岩层。

  东方剑齿象化石发现对研究第四纪冰川古地理气候、古生态及古人类活动变迁具有科学意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一个民族孕育一域文化。

  湘西人文历史厚重,民族风情浓烈,民俗文化多元,自然风光奇特。

  土家族聚居地断龙山也不例外,钟灵毓秀,犹如传世传情经典之歌。原生态土家族文化就是古老梯玛神歌,这里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是歌,蕴涵着红色基因赓续传承交响乐。“接龙渠”在内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在这里高高飘扬,激励着这片红色土地上人民前赴后继、奋发图强,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流芳百世的故事。

  断龙山,悠远绵长,一部刻着时光年轮的史书巨著,时光在这里流淌执笔,岁月在这里沉淀流年。承载着地球亿万年沧海桑田的红石林地质遗迹,坐龙峡岩溶喀斯特地貌,战国汉代出土文物演绎的“地下通史”。如同土家族原生态文化走廊,红色文化基因,传统古村落古码头,原生态民俗民风……,这些来自远古历史深处,来自生生不息人间,来自大自然山山水水,汇聚成图文并茂的史书篇章扉页,彰显着一幅幅纯美山水人文画卷。

  新时代新征程上,凝望这里沧海横流演变,远古地质地球运动,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等,断龙山传奇之歌早已写满山水大地,铭记在一代又一代土家族儿女心头。

  这里父老乡亲正在满怀豪情用行动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乡村振兴进行曲,传承民族风情文化,彰显乡愁古韵,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新家园,谱写现代化新湘西新篇章。

  (作者:高文化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高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