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湘西土家族医药遗风遗泽厚重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30日 09:24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3年03月30日 09:24

  武陵山,特别是湘西酉水武水流域,土家族人口最集中、原生态文化保存最完好,土家族医药文化发源地。

  溪州铜柱铭文开篇:“盖闻牂牁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

  自古以来就是湘西先祖的家园乐土,酉水武水流域泸溪上堡、吉首河溪、花垣茶峒、浦市下湾、永顺不二门等旧、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古人类遗址和文物遗存30余处,星罗棋布,见证20万年前湘西先民在此开疆拓土,依山傍水,群居生活。春秋及秦汉时期,土家族先民“尝草识药”、“治验病疾”,积累沉淀了原始简单的防病治病经验和医术。

  里耶秦简记录2200多年前迁陵县衙署官医已开始坐诊行医,成为我国最早中医药文化的遗存。

  史料记载土家医者(巫医、医师)除了医治疾病外,巫(觋)还主持祭祀活动,司职占筮、医药、赛祷、祈雨、禳灾、娱神、降神、诅咒、设盅、算命、相面、预言等。

  巫傩文化不断渗透,形成涵盖人文、医学、巫医、药物、疗法等方面的土家医药文化。

  土家族,古老而年轻的民族,古时与苗族混称苗蛮、武陵蛮、五溪蛮、溪州蛮、夔州蛮、土蛮等,1957年国家确认为单一少数民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毕际卡”,意为本地人。

  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字,但人文历史厚重。“没有文字的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主要靠口耳相传,代代承袭”。

  自古以来居住生活在以湘西州为中心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武陵山区,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地理单位。

  土家族族源历史追溯,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缩影,史前土家族土著先民就已在湘西安营扎寨,繁衍生息,后来朝代更替,诸侯争霸,战事不断,天下混乱,百姓迁徙避难不止。如,历史上苗族五次大迁徙,“衣冠南渡”人口大迁徙等。这样巴人、濮人、蛮蜓、乌蛮、板楯蛮(賨人)、苗蛮、汉人等不断迁入定居融合,彼此朝夕相处,结亲通婚,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文化心理相互认同,长此以往,形成一个“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语同音、民同俗”的古老大部落共同体。

 二

  土家医药与传统中医药文化同根同源,源远流长。

  数千年来土家医药一直传承创新发展着神农氏文化,二千多年前里耶秦简就记载着酉水流域洞庭郡迁陵县衙署组织举办“祠先农”祭祀活动,说明湘西是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

  远古伏羲氏“三爻”对土家族文化影响穿越时空,源源而来,伏羲三元八卦源自祖先对日月星“三光”崇拜。其民间流传至今的“打山棋”就是依据伏羲三元八卦原理进行构思推演的。土家族医药学原理及技术也是遵循伏羲三元学说来传承至今的。

  炎帝神农氏早年在湘西五溪、洞庭湖、湘东活动。神农,史上称炎帝,陵寝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相传炎帝神农氏“耕耘植五谷,训禽,尝百草,疗民疾”,开创中华民族农耕、医药、交换(商贸)等文明。

  神农氏,别称“烈山氏”,《汉书·律历志》:“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列山即烈山,放火烧山之意,旨在原始刀耕火种。古典籍称其为远古“三皇之一”。《春秋运斗枢》曰:“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我国神话中的炎帝为极慈爱大神,《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或许神农如千年农耕文化中牛一样,对人类文明进步功不可没。

  炎帝集太阳神、农耕神、医药神于一身。传说神农“尝百草”,辨百药,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尝药疗疾,救死之伤,创立医学,发现茶叶。传说神农氏有一条名叫“赫鞭”神鞭,专门用来识药,用赫鞭抽打就能识别药物毒性、寒热性等赋性。尝百草日遇七十毒,遇茶而解之,最后尝到剧毒断肠草而亡。

 三

  酉水武水古老神话故事关乎人类起源。

  神话令人脑洞大开,开启盘古开天地之诗与远方。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大约在七万年前,人类开始运用“想象”来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这些“虚构事物”讨论,使人类最终从动物群中脱颖而出形成社会。

  酉水旧、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让人真切感知万年以前我们始祖先辈原始生活。

  古五溪酉水武水,开天辟地神话策源地之一,里耶为农耕神话重要起源地之一。土家族始祖雍尼补所兄妹、八部大神、盘瓠、盘古、蚩尤欢兜等故里。

  神话传说麦茶里耶为盘古开天之地,毗邻八面山流传着诺亚方舟战胜齐天大洪水的人类起源典故,至今还在里耶龙舟文化中演绎。《梯玛神歌》、《摆手歌》、《酉水号子》记载:神船即八面山,土家族语“昔姆卜”(即祖船山意),里耶土家族语“麦茶(美槎、梅茶)里耶”,意为“开天辟地”之意。

  土家梯玛巫师吟唱摆手古歌“开天辟地”章节,让你感受土家族先祖异想天开的宇宙观,摆手歌不主张宇宙起源于混沌,而认为混沌之前就有宇宙,混沌是后来的事情。其歌词:“在那远古的洪荒时代,天和地,相挨近,画眉鸟儿叫,声音传上天,吵得天上人,日夜不安宁……地上的葛藤长上天,天上到处绊脚藤……地上的马桑树儿,枝丫伸到天庭,伢儿们爬上马桑树,吵吵闹闹,玩个不停……”。

  雍尼补所兄妹,农耕民族土家族之祖神。酉水流传先祖捉雷公引发齐天大水,雍尼补所兄妹驾着一只满载百种千样粮食作物大船战胜洪水,重建世界,繁衍百家生息。兄妹成亲将祖先船倒扣作为新居,相亲相爱、利益家族、男耕女织、刀砍火种、生儿育女、识药采药、治病防病、斗法抗疫、传宗接代。

  梯玛神歌摆手歌舞第三场“墨日里日(创世纪)”兄妹成亲,颂扬土家族祖先“衣恶阿巴”如何造人,雷公毁灭人类,土家族“补所(男)”、“雍妮(女)”躲进葫芦里避难(土家族民间又称葫芦兄妹),然后成亲生儿育女,征服太阳公公,后由太阳公公安排上苍,人世间就有了日月星辰,水土火木,种地就生五谷杂粮,补所雍妮兄妹还征服了毒蛇猛兽。

  2200多年前里耶秦简“祠先农”记载,见证当时就已祭祀农耕祖神。

  酉水武水神话与中国神话一脉相传,除了与山水密不可分,还与山洞戚戚相关,认为山和洞都是神仙始祖创造居住的,总把大山大河及山洞当圣地来祭祀。八面山灵凤洞传说是土家族人夏娃亚当初祖地,即雍尼补所兄妹(傩子傩妹)成亲洞房。还有沅陵丑溪盘古洞、伏義洞(窟包栖)、泸溪县盘瓠洞、高王洞(高辛王帝喾南下取金谷种居住过、夸父逐日也曾住过)等遗迹。

  摆手古歌舞《无地人类来源歌》将人类进化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形式的人叫做“初劫的人”、“二劫的人”、“依窝阿巴做的人”,通过“茅古斯”彰显毕兹卡祖先生育观和生殖崇拜。

  茅古斯舞,古老原生态,土家语称“古司拨铺”,意为“浑身长毛的打猎人”,舞蹈戏剧界称之中国舞蹈戏剧的最远古源头和活化石。茅古斯有狩猎、砍火畲、挖土、扯草、播种、打粑粑等农耕生活动作,上场的男性茅古斯要在胯下佩戴一根裹着茅草的“神棒(粗鲁棍)”进行表演,隐约传递着原始生命生殖崇拜,祈求子孙繁衍生息的强烈愿望。茅古斯保留着上古遗存的自然、图腾、祖神等崇拜精神符号,和巫傩文化的词、术、歌、咒、祀等一样为研究远古宗教提供了鲜活的“活化石”。

  湘西花垣县边城镇茶峒“药王洞”(沈从文笔下“边城”)为旧石器时代遗址,见证湘西祖先普遍用火和药王传说。

  2008、2011、2015年三次对花垣药王洞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发现2号、3号溶洞和挡土墙遗迹1处,出土打制石器61件,磨制石器1件以及熊、牛等动物骨骼化石。其中大量石锤和长身侧刃砍斫器有别于湘西同时代其他遗址出土石器。通过对化石骨胶蛋白质提取分析,骨样距今己有3.9万年,其地质年代大致为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阶段。

  当时湘西先民在酉水流域洞穴台地过着原始社会狩猎聚集生活,尤其是茶峒台地炭末及烧土重大发现,见证湘西先民已普遍用火。茶峒盆地除了发现旧石器文物,还有新石器、商周遗存和汉代至明清的陶、瓷残件等。酉水流域许多溶洞发现大量动物化石。

  “药王洞”传说与一名本土老“药匠”有关,老药匠医术高超,医德好,常年居住在洞中为百姓看病,疗伤治病仅取薄酬,贫困人家分文不收,医术医德深受当地百姓尊敬,称其为“药王”,后人将此洞称为“药王洞”。

  酉水武水流域先后发现并发掘近30处旧、新石器时代遗址,诸如,泸溪县武溪上堡、浦市下湾、吉首河溪、花垣茶峒药王洞、茶峒边贸大街、龙山里耶溪口、沙坪,保靖县城龙马嘴、原龙溪乡、四方城、清水坪中学(2002年)、官山堡、原拔茅乡、东洛村(1987年考古调查发现出土旧石器遗物,2003年配合碗米坡水电站建设进行抢救性发掘)、龙溪乡沙坪等。湖南省考古专家袁家荣将湘西旧石器时代遗址定位为“㵲水文化类群”,时代大致距今20万年。换句话说,20万年前湘西先民就开始集体群居生活。

  永顺县不二门商周文化遗址彰显古代土家医药元素。不二门遗址是泸溪县浦市下湾遗址高庙文化溯水遁山的拓展延续,土著先民渔猎群居场所。

  《华阳国·巴志。》:“(巴)其地东至鱼腹,西到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不二门热水坑有一个美丽传说。远古天空有十二个太阳,昼夜不停照晒大地,石头破裂,树木枯焦,人类面临被晒死的危险。土家族先祖英雄卵雨,挺身而出,带上桃弓柳箭,爬上马桑树对着太阳直射,连射十箭,射下十个太阳,保留了两个太阳。卵雨给哥哥改名叫月亮,妹妹叫太阳。哥哥走夜路,妹妹白天走。兄妹俩服服帖帖听从卵雨安排,规规矩矩、日夜不停把阳光照耀着人类。被卵雨射落的十个太阳,九个落到九国九州,另一个落到土家族山寨永顺不二门热水坑,这样“火红的太阳”一直烤着水坑地下水,一年四季热气腾腾,人们洗浴后全身清爽、舒畅,具有祛疾疗病作用。

  不二门温泉,当地土家族称“地涌泉”,土家祖祖辈辈视其为“当地兴望之兆”、“能治百病”之神泉。

  里耶秦简见证秦汉时期土家医药盛行。

  2000多年前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将湘西特产黄连、丹砂等作为上品入药,将艾叶、女贞实、杜若(杜蘅)等列入本草药物。黄连为湘西龙山等地道地药材。丹砂,即朱砂、辰砂,味甘,微寒,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不老,杀精魅邪恶鬼。辰砂因产于古溪州、辰州而得名。湘西凤凰茶田、保靖为朱砂原产地。湘西土家族山寨家家挂艾叶、菖蒲习俗沿袭传承数千年,利用其芳香气味清新空气、净化环境、驱虫疾、袪瘟疫。

  2200多年前湘西里耶秦简第8层简牍中的“医方简”,改写了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为中国最早古医方之说。考古学家根据字体特征和用字特点推测,里耶秦简牍时代为公元前208年,马王堆墓为西汉时代,秦简中古医方简牍成文时间,比后者早整整40年,中国发现最早古医方在湘西里耶秦简。秦简医方简与天回医简、北大医简和马王堆《五十二病方》等出土医方有许多相同之处,据此推断后者沿袭秦朝“官定处方集”(类似于今日的成方药典)。里耶秦简成为我国最早医药文化的文字史证。

  2002年发掘的38000余枚里耶秦简,为秦朝洞庭郡迁陵县衙署的档案遗存,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军事、民族、经济、法律、文化、职官、医药、邮传、地理等诸多领域。

  迄今为止,已公开发布2700余枚简牍(仍有35300余枚简牍尚未发布),其中77枚简牍涉及秦朝洞庭郡迁陵县衙署设立医官、百姓疾病、医政管理、处方、服用方法、中药材种植等记载。其中简牍记载2200多年前一个关于静医士(医官)的故事:静医官受命在县衙暑坐诊行医,为百姓看病抓药配药治病,日常将看病就医人数、生病病情和治疗等进行登记统计,以文书呈报。此外还有官府求乐令、地方献药文书,一些关于秦始皇在全国征求长生不老药等内容。如简牍12-1324:“瑯邪獻昆陯五杏藥秋鰝及它”。农业方面简牍中也有少部分中药材等相关内容,如,桐树、拐枣(枳椇)等。

  2017年龙山县邀请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古籍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湖南省考古所及里耶秦简博物馆等专家组成调研团队,共同对涉及中医药的77枚秦简简牍进行学术研讨,一致认为秦简中关于秦始皇求仙药诏令、地方献药、疾病及疗效、医政制度、档案、养生理念等记载,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填补秦朝医药实践空白,彰显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原创医学科学,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认识论。这也是湘西古医药的历史印记。

  秦简中与古代医方相关的简牍达11枚,包括中药材、药膳方、药方(令金伤无广瘢方等)、药炮制及服用方法等医方内容,诸如,简牍8-1223:“七└病暴心痛灼:者冶之析蓂(下從泉)實冶二枯橿└菌。桂冶各一凡三物并和取三指冣到節:温醇酒”。释义:心痛灼(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绞痛) 病用桂枝等三种中药,用手指抓取等分量(可能是研磨后的粉剂),温酒送服 。简牍7-108:“卅五年遷陵醫静所治黔。率亍之一人得六十八筭”。简牍13-378:“治之可十日已:静問冣病冣告静”。释义:公元前35年迁陵郡医官“静”负责“黔”区域老百姓的医疗救治工作,医治一人得报酬为68筭(筭为货币单位或者类似记工分)。简牍13-379:“病:已:不復發至今不智它:如書”。简牍13-380:“四日令静治:之:可十日已它如前”。简牍10-249:“卅三年八月己亥朔辛酉啟陵鄉守□敢告尉主:傳月診史氣。病書已到敢告主”。

  上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汉墓出土《养生方》、《天下至道谈》等医药和养生的简帛文献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自此以来,湖南考古发现里耶秦简、沅陵虎溪山西汉简、张家界古人堤东汉简等出土有医方和食方。

  沅陵虎溪山西汉沅陵侯吴阳墓出土《美食方》,记录着各种食材和香料佐料及详细的加工方法及流程。

  张家界古人堤东汉简中古药方“治赤散方”等。

  里耶公开发布秦简中还有20多条与酒相关记录。如,简牍14-182“酉(飲) 酒 食”。其中有些与医药相关,如,简牍14-17是关于药物的炮制方法、服药方法和禁忌的记录。“服藥時禁女食彘肉”可理解“服药时禁女、禁食彘肉”。有些与“祠先农”相关。简牍14-650、652“卅二年三月丁丑朔丙申,倉是佐狗出祠[先] [農]餘徹酒一斗半斗賣于城旦冣所取錢一 [率]之一斗半斗一錢。令史尚視平,狗手。”简牍14-698 “卅二年三月丁丑朔丙申,倉是佐狗襍出祠先餘徹酒一斗半斗賣于城……”。上述两校劵为祠先农祭祀仪式活动结束后售卖祭品记录。

  与《五十二病方》相比,里耶秦简中“医方简”文字不多。但涉及疾病名称、所用药材、药物炮制、用药方法、用药禁忌等诸多内容,表明秦人对医方研究水平已相当高,也见证当时衙门官府高度重视中医,让中医在衙门坐诊行医,并纳入官府日常公务公文管理。

  秦简中医药解读对湘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些“医方简”,只是秦简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足可窥见秦朝早期医学文献之丰富。大量里耶秦简处于封存状态,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医方简”等待解密。州中医院刘文霞副院长等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对尚未公开发布简牍进行红外线扫描,集中力量对甄别出中医药简牍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必将对研究秦代中医药具有历史意义,对当代中医药和湘西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晩年流放古五溪十余载,深入湘西酉水、武水大山深处,与湘西先民朝夕相处,耳闻目睹,被湘西山水、人文地理、草本植物、民风民俗等感染熏陶,湘西巫风令屈原刻骨铭心,潜移默化将巫觋文化融入诗文,不时触动其灵感和远方,在他笔下洋洋洒洒变成《楚辞》不朽浪漫主义诗篇,抒发诗人爱国主义情怀,将所见所闻民风民俗、神话传说、巫傩宗教、人文地理、植物医药等进行描述。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屈原既是楚辞开山鼻祖,又是大巫师。

  沈从文《湘西民族的艺术》:“让我想象到似乎就正是二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到湘西来所听到的那些歌声。照历史记载,屈原著名《九歌》,原本就是从那种古代酬神歌曲衍化出来的。”

  《楚辞》、《离骚》等不仅真实描绘战国盛行“楚风”辞曲,还将湘西用于祭祀神灵和治病避邪的药用草本植物融入作品。诸如,灵芝草、菖蒲、蘼芜、泽兰、申椒、蕙、菌桂、木兰、桂花、秋菊、荼荠、麋芜、杜衡、芙蓉、辛夷、白芷、茝、女萝、三秀、玉英、鹿、牛腱、琼浆、蜂、蛾、蝮蛇等约170余种苗药。比如,“申椒”即花椒,“菌桂”即肉桂,“蕙”即佩兰,“茝”即白芷,“艾”即艾叶,“芰荷”即菱果,“芙蓉”即荷花,“江离”即蘼芜。

  古楚国巫风盛行,兰草为祭品首选,《九歌》描述湘西沅水盛产兰草,意味着自古以来兰草已融入湘西先民日常生产生活,成为千年民风民俗,诸如,驱傩、祭祀、巫术、医药、爱情等。《九歌》:“巫以歌舞娱神,歌必有辞,因之形成巫觋文化……蕙肴蒸兮兰籍”,诗中芳香之物蕙和兰草,乃招魂祭祀之物。

  屈原对兰草情有独钟,视兰花为知音、朋友,特别欣赏兰草品行,赞兰花之美,流放途中,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满怀忧愤,明志致远,表达诗人向美求善的情怀和忧国忧民的呐喊。

  据不完全统计,《离骚》、《九歌》、《九章》等涉兰语句高达30处以上。诸如,《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殉葬品中亦有泽兰、辛夷、花椒、香茅、干姜、高良姜等医疗保健物品,可见防疫保健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流行。

  湘西酉水武水,历史上黄金水道和军事要道。

  曾经是古代诸侯争夺动感地带,也是经济文化繁荣碰撞活跃区域,更是巫傩文化发源传播中心。

  多元文化在此碰撞叠加,融入植根湘西先民生产生活,无论是土家族还是苗族都有深深巫傩文化“印记”,土家族医药苗族医药文化蕴含着浓浓的巫傩文化色彩。

  土家族民间流传古老祟巫尚卜民风民俗。土家族巫傩医术在湘西弥漫沉淀数千年,驱邪求福、预知预防等多种多样医巫共生并存,致使古代土家族医巫、医药一体不分家。

  巫医就是信鬼神与医术结合、人神不分、“神药”共通的巫术医道。不仅从事敬神消灾、驱邪、祈福、婚丧、生育、卜居迁徙等祭祀,还从事生老病死、疾病治疗等活动,巫师(法师)通过举行求神祭祀,辅以医术来联动治疗疾病。

  土家族民间传承“信巫鬼,重淫祀”,巫傩术包括“驱邪”、“求福”和“预知”。巫傩文化具有巴文化、楚文化双重特质。土家族巫师称“梯玛”,“梯玛”土语本义“马氏族神女”,土语“梯”意为女性生殖器,“梯”表达性别和善崇双层意义,“玛”同汉语动物马,马为氏族图腾。“梯玛”,女巫代言人,或女巫继承者。衍生于“梯玛法术”的土家古代医术随着女巫医逐渐远离“巫坛”,逐渐被“梯玛”取而代之。后来梯玛又由女人变成男人。“梯玛”就成为土家族对专门从事祭祖降神活动人的特有称呼,通过口耳相传和梯玛神歌流传至今。金述富认为:“作为土家族巫师,自称谓‘梯玛’,本身就为我们储存了一个‘土家族巫师源于远古母系社会’的极宝贵的历史信息。”

  《山海经》就是由楚国巫师将先秦时期文化传留下来的古代巫书,对“巫术”、“医道”记述较多,与土家族医药密切相关。其中,“蛊疫”、“心痛”等疾病病症与土家医中“水蛊胀”、“心痛症”等相似;“善走药”、“不怒药”、“大力药”、“不孕药”等药物与土家医中“打药”、“不老药”、“隔稀药”(避孕药)等类似。土家族先民十分迷信“梯玛”,有病痛就请梯玛驱邪医治;祈求神灵保佑儿童健康,就请“梯玛”施展“赶白虎”、“祛邪魔”、“解结坑”、“退煞气”等巫术;祈求育龄夫妇生子,也要做一堂“梯玛”法事。

  《山海经》记载巫师操医术:“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开明东有巫彭、巫扺……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古代巫、觋是一种以歌舞娱神降神、祈福治病的职业。《国语·楚语》:“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傩源起远古,盛于殷商,周朝北方中原“重农务实”,民丰物阜,巫傩逐渐衰弱,巫傩中心转移至南方蛮夷楚国沅湘流域,长盛不衰。

  湘西人文地理生态环境,乃巫傩文化生存沃土。8000年前泸溪浦市下湾“高庙文化”遗址见证巫傩文化已盛行,土家族先民一直居住在蛮夷腹地,周朝以后,中原巫傩文化渗透叠加,楚国时期湘西巫傩文化走向鼎盛,给走进湘西的屈原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屈原顺理成章将其所见巫傩文化融入《楚辞》中《九歌》、《招魂》等。

  史料记载春秋战国以来巫傩文化主导医疗保健。黔中郡、溪州等地,巫、土老司(梯玛)时常为人治病。比如,唐朝房玄龄《晋书·李特传》:“ 人敬信巫觋,多往奉。” 人指板盾蛮,土家族先民。宋朝朱熹《楚辞集注》“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如神。”后晋刘煦《旧唐书·刘禹锡传》:“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乾隆《永顺县志·风土志》卷四:“顺巫讽咒礼神,讨筶以卜吉凶。”乾隆四年《乾州厅志·卷之四卷十六》:“灵病—病迎。”意为病不吃药,惟延巫觋,请巫医治病。乾隆四年《乾州厅志·风俗志》卷之二:“疾病祭竹王,俗称白帝天王。”乾隆二十八年《永顺府志·卷十风俗》:“病不用医,惟椎牛羊,延师巫击鼓卜筶,以祝鬼。”乾隆二十八年《永顺府志·风俗》卷十:“土民散处山谷间……尚巫信鬼,语言侏离,不识文字。”乾隆《辰州府志·风俗》卷十四:“疾病服药之外,惟听命于巫,幸而愈,则巫之功;不愈则巫之过。”乾隆五十八年《永顺县志·卷四风土志》:“信鬼巫,病则无医,惟惟牛羊,师巫击鼓铃,卜竹筶以祀鬼。”“凡遇疾病死丧必杀牛祭鬼……”“他若疾病不事医药,歌丧哭嫁,崇巫尚鬼”“他若疾病不事医药,歌丧哭嫁,崇巫尚鬼”。光绪三年《乾州厅志·风俗志》卷之五:“农夫争视土牛色,占水旱疾疫;眉色占棉花;视勾芒笠鞋,占春早迟及晴雨寒暖。”光绪《龙山县志·风俗》卷十一:“疾病凡医治外,均听命于巫。有病赴庙祈佑,许以牲醴。愈则酬之……以巫者祝而祭之。”

  梯玛,土家族称土老司,汉族称其为巫师,土家族先民眼里“知识分子”,时常为部落首领、祭司、精神领袖,土家族原居住土著原生态文化和巫傩文化融合传承发展的化身,融医术、巫术、药物、精神慰籍于一体,集神权族权部落权于一身。熟知历史、天文、自然、歌舞、医药及生产生活等,擅长占卜、算命、风水、祭祀、八卦、招魂、祈祷、求学、求雨、还愿、治病、消灾等巫术。

  土司时代,依附土司操纵掌控当地土民祭祀、诉讼、婚表、庆典、生育、居住、迁徙、延巫祛疾等民间事务。

  梯玛神歌为土家族梯玛祭祀时演唱古老敬神娱神之歌,梯玛神歌将歌、乐、舞、词汇聚一体,集土家族民间民俗民风、文化艺术之大成,记叙祖先与大自然作斗争开展生产生活的人文历史方方面面,口口相传的土家族“百科全书”,犹如描述土家族起源的古老历史画卷,传承土家族历史的“经书”和史诗。根据祭祀仪式分为摆手歌(舍巴歌,意为祈禳歌)、服司妥歌(还愿歌,梯玛歌)、杰卵番祭歌(踩地刀梯或占卜驱邪,解邪歌)。

  土家族(毕兹卡)先民商周时期因“前歌后舞”名垂千史。“前歌后舞”是商周时期土家族先民板楯蛮(賨人)的军事舞蹈,形象生动,动作优美,落落大方。大约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时,賨人应召加盟参与巴国军队,前往商丘牧野与纣作战,賨人前歌后舞,以凌賨人,前徒倒戈,后世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灭秦时,賨人又在诸葛亮兵团冲锋陷阵打头阵,以歌舞鼓舞士气,迷惑扰乱对方军心,为灭秦立下汗马功劳。《华阳国志·巴志》载:“汉高帝灭秦,为汉王……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高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

  后来賨人军事舞蹈堂而皇之成为湘西地区首领部落厅堂舞,巴渝舞就是酉水先民板楯蛮(又称賨民)的歌舞文化,即为湘西土家族摆手舞。

  土司时代将其命名为“摆手”,土家族语为“社巴日”,以口口相传方式,通过神话、傩辞、古歌用歌谣传诵土家族先民探索世界本质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哲学理念。诸如,《社巴歌》首篇——天地人类来源歌,就天地形成、人类起源,从天再造、人类复兴、万物更新到洪水泛滥、人类毁灭、兄妹成亲、人类延续、天文地理等方面进行神话叙述,描述土家族先民生存、进步和发展的历史。

  摆手歌,土家族语又称舍巴歌。一种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集浪漫、乡土风情、生活情趣于一身。既有民间娱乐文化,又有民间信仰文化,深受世世代代土家族人喜受,传承传唱至今。土家族舍巴祭祀时用古老土家族语吟唱的长篇史诗,格局宏大、篇幅浩繁,全篇长达万余行,一次吟唱需多名梯玛巫师轮流演唱七个夜晚。内容包罗万象,犹如古希腊《荷马史诗》、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侗族《侗歌》、纳西族《东巴经》,涵盖土家族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神话、英雄传说、社会礼仪、人生教育、崇拜祖先、斗法抗疫等宗教信仰,民族迁徒、祭祀、狩猎、识药、采药、治病、防病、农耕、饮食起居、民俗民风等内容,传承着土家族发展历史文脉。

  摆手歌固定唱词包罗万象,包括祭祀歌、农事歌、古歌、民族迁徙歌等。其农事歌将一年四季农耕文化活动表演得淋漓尽致,如稻作文化有下种、栽秧、踩秧、打谷、背谷,旱作文化则有砍火畲、撒小米、种苞谷、薅草、搞小米、背包谷等,如同一部详尽农业生产百科手册。

  摆手歌与摆手舞紧密相连,有歌必有舞,有舞必有歌。摆手舞作为宫廷重要礼乐舞,从西汉到东汉得以延续。酉水流域土家族山寨都曾建摆手堂(也是祭祀祖先神灵神殿)。摆手歌舞保留着千年流传的古老土家族语言、传统文化舞蹈,釆用自由诗体,灵活多样,一般分七场。

  梯玛神歌、摆手歌舞,流传千年不变的长篇史诗,土家族语“活辞典”、土家族文化“精神法典”。

  老司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马丘比丘”。

  2015年7月4日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联合申报“土司遗址”成功,成为中国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上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剌史彭士愁溪州之战立溪州铜柱开启了彭氏土司在湘西818年“土司政权”时代,即始于南宋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终于清代改土归流(公元1728年)。彭氏土司政权司治(土司治所)有三处、四处之说,公元910年至1135年定都于下溪州,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迁至永顺灵溪镇老司城,公元1724年司治迁至永顺颗砂乡。老司城又名“福石城”,占地25平方公里,彭氏土司历时600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鼎盛时期辖20个州,范围涉及武陵山区的湘鄂黔渝4省市边区,这里每一寸土地、每一块陈砖残瓦都见证折射着土司的辉煌与沧桑。老司城拥有自商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留下来的众多文化遗址、民间口头故事及35位彭氏世袭刺史或土司执政故事。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遗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考察认定老司城完整反映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全过程,填补了中国土司制度考古学的空白,被誉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军事城堡”和“全国保存最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也是酉水流域辉煌古文化遗存价值的集中体现。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文物活态文化并存,保留了诸多湖湘文化、土司文化遗迹,涵盖从生产方式、建筑技术到族群社会、制度法规、恋爱婚嫁、织染服饰、宗教巫术、土医土药、防病抗疫、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

  老司城,有太医院遗址,内设太医为溪州土司政权服务。文献记载土司辖区设有“医士”,如,明嘉靖钟灵山宣慰使收粟记摩崖刻有“医士王仲文、万雨久。嘉靖四年(1525 年)秋仲月吉”。老司城具有独立的考古遗址与复合的遗产体系价值,土家族发祥地,土家族历史文明总汇,酉水历史文化重要标志。见证了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古代中华民族大融合典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鲜活标本,为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鲜明史证。

  老司城遗址比“马丘比丘”更具历史意义。虽然马丘比丘属于南美秘鲁双遗产,“印加”遗迹,始建于公元1440年,而老司城更古老悠久,早其315年。前者建在海拨2450米山脊上,处于一个封闭环境,代表着印加文明,后者建在开放的酉水黄金水道上,属于中华文明,其文明进步水平远高于前者。

  五千年中华文明,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人与疾病瘟疫抗争史。

  中医药学经过祖祖辈辈开展疾病疫情临床和生活实践中不断传承发展起来的,具有生命科学与人文哲学双重属性,凝聚着中华民族博大智慧,蕴含着科学健康养生理念。诸如,“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中医精粹。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少数民族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战略高度,湘西土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未来可期。

  新征程上湘西民族医药又迎来了传承创新发展的又一春天。

  湘西土家医药苗医药立足本土独特资源和传统文化优势,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精神,深挖精华精髓,开拓创新,推动民族医药与中西医药融合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湘西民族医药新发展格局,不断拓展丰富民族医药文化,湘西土家医药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黄诗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