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跨越千山万水的凝眸 ——读刘明《追寻沈从文的足迹》有感
团结报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10日 14:41
团结报
2023年01月10日 14:41

  拿到刘明先生所著的《追寻沈从文的足迹》,已有一段时间了。这是一本历经5年,追寻沈从文足迹之书,先是刘明在自己微信公众号逐篇发布,在沈从文诞辰120周年之际,汇聚了28篇、20多万字的原创作品,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籍。相比手机阅读,书本阅读更是让人享受。慢慢地品味,静静地欣赏,美美地享受,深深地感悟。品味文字之美,欣赏故事之美,享受思想之美,感悟精神之美。

  刘明视沈从文为自己的文学偶像,学习沈从文“讲白话”,“自然而然,不知不觉,让人入迷”的写作风格,该书文字之美是显而易见的。

  “湘西的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读懂什么叫持之以恒。湘西的水,是流动的情,所以看水能悟出什么喊水滴石穿。”(《自序》)其间无数富有哲理的文字,很美。

  “你看那高高飘浮在天空的白云,白得清澈、通透。天之蓝,蓝得畅快、眩晕。”(《芷江行》);“阳光从疏疏的柳叶间透过,筛下点点光斑,掉进泉水池里,又变成一条条金线,波浪式地在池底来回晃动,晃得人心头荡漾。”(《济南行》)一处处的景致描写,美的令人心醉。

  《芷江行》中,“从凤凰到芷江,1921年初,沈从文先生用了96个小时的行程,我和师弟唐级开车96分钟就到了。”文字流动中体现了变化和发展,很美。

  除了大量引用沈从文的美文、金句,无数刘明式的金句与耐人寻味的白话,也是美不胜收。譬如:“水启迪了沈从文,水造就了沈从文;水,也许就是沈从文。”“反思是一种美德。对于个人是,对于单位是,对于伟大的中华民族,又何尝不是。”“追寻沈先生的足迹,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我吃饱了想事做,这和很多朋友喜欢打麻将、下象棋一样,人总要爱点什么。”“彩虹的呈现需要本事,被人‘抓’住离不开环境。环境影响人,人又不断创造环境。”……

  每篇文章之后,精选了2名读者的精彩评论,体现了自媒体原创的特有风格。中新网湖南推文《别样的怀念》评论:“这在出版的众多图书中十分少见。”作者与读者的精彩互动,这样的文字很美。

  故事之美,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刘明本着“缅怀先生,追忆历史,关注当下,思索未来”的“十六字”写作方针,每到一处,既要记叙和考证沈从文当年在当地发生的故事,又要记录自己追寻沈从文的足迹,与相关人物如何研究、探讨的故事。全书故事多达110个。故事性,既让人读之有味,也开拓了研究沈从文的新途径。如,为了找到《新湘行记》当年给沈从文摆渡的“翠翠”原型,刘明深入吉首张排村采访,得知“翠翠”叫张树梅,当年仅17岁,如今79岁,住在花垣县城,刘明又去花垣与“翠翠”见面,故事生动而又精彩。正如中新社湖南分社社长白祖偕的评价:“呈现在这里的这些文字,不仅很好地展现了时代变迁的伟力和各地的风情,也给沈从文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多难得的新材料新佐证,开启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也开启了文学欣赏的一个新方法……”

  思想之美,除了文章本身富有思想外,还体现在刘明创作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追寻沈从文的足迹,刘明奔赴全国各地,在28篇文章中,总会为湖南特别是为湘西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目前,他的不少想法已经或者正在变为现实。

  在保靖,提出“如果把我写的这些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情元素整合起来,那么,谁还敢说保靖县城无旅游呢!”如今,保靖县开工建设了沈从文在保靖陈列馆,全面征集并展览沈从文在保靖的各类实物资料。

  在边城,提出“假如岛上一年四季都鲜花盛开,‘翠翠’是不是会少份孤独与寂寞呢?!”如今,花垣县对边城翠翠岛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花园式小岛正在启航。

  在吉首,提出“如果说吉首是湘西州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引擎,那么这个引擎的动力就应该来自矮寨。”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于2021年6月率先全州晋升国家5A级景区,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州生态旅游发展的引擎。

  在泸溪,发问“浦市看什么?”、提出“千年古驿道,完全可以大做文章。”如今,泸溪县浦市镇、岩门古堡寨等旅游开发如火如荼,“沈从文在泸溪”的展览小有规模。

  在永顺,提出“沈先生39年前题写的字,是不是也该回家了!”如今,“溪州胜迹”真的成为芙蓉镇瀑布边悬崖上的“胜迹”了。

  功夫在书外。刘明所著的这本书,“再现了近百年后沈先生笔下的另一个世界”(中新网湖南推文),“这是用时五年行走的足迹,思考的墨痕,作者也向人生远景凝眸,跨越千山万水,回望乡土变迁,风物灵动处、人物俊朗处,无不闪耀着湘西水土孕育的光辉。”(沈从文孙女沈红留言),为纪念沈从文诞辰120周年,呈献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作为与刘明交往20年的老朋友,我更多深切地感悟刘明成书背后的精神之美。是一种坚持的力量,是一种感恩的情怀,也是一种真诚的主动。

  这种坚持的力量,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且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关注当下的事;是沈从文常勉励自己的“耐烦”,就是锲而不舍,不急于求成;是张家界市政协主席欧阳斌对刘明评论的“蛮”好,“‘蛮’而无畏,‘蛮’而不乱,‘蛮’而取胜”;也是刘明讲的写作是一种生命状态,生命在于行动……正因为这种坚持的精神,才有《追寻沈从文的足迹》的出版。当然,还会有《新湘行集》《父亲的山寨》等更多的刘明原创作品,汇集成书。坚持就是胜利,我们有理由对刘明有更多的期待。

  这种感恩的情怀,是刘明在该书后记中所说:“追寻沈从文的足迹,我首先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感恩父母供我读书。”“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正是时刻拥有这种感恩的情怀,才使刘明有无穷的动力,“晚上梦里是远方,一大早醒来,心里是更远的远方。”

  这种真诚的主动,刘明表示,“我不敢说自己的作品有多么好,但在写作态度上,与对待生活和朋友一样,永远真诚。”“人遇到困难时,与其被动的等待,不如主动地出击,主动地面对,主动地求助。”追寻沈从文的足迹,重在追寻,不论是追,还是寻,都必须主动出击。为了写好该书,刘明不辞辛劳,奔赴北京、青岛、上海等地。在青岛,因为疫情防控严格,尽管来到沈从文曾经工作的大学,现在的青岛海洋大学,也未能走进校园,刘明就沿着那条爬山的道路,往沈从文旧居行走……有时为了考评一个历史时间或例证,刘明要反复阅读沈从文的文章、书信,或查找档案,或阅读研究沈从文的文章,苦苦寻觅,深入思考,每一篇追寻的文章,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没有真诚的主动,就没有“金石为开”。

  正如中新社湖南分社社长白祖偕所说:“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探索精神,较好地再现了‘中新风格’,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爱好文学和社会科学的人士学习、借鉴。”(张远斌)

【编辑:高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