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文化神秘出彩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9日 14:33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2年11月29日 14:33

  湘西文化与自然资源密不可分,自然遗迹遗产丰富多样,价值意义卓越,人文历史独树一帜。

  这里有神话传说、秦简书山、千古秘库、山岳圣地、民族风情、红色底蕴等遗风。

  民族文化灵感源自本土自然遗迹,融入彰显其元素。

  公园里酉水武水,一对孪生共长、唇齿相依的兄弟河,湘西人民心之所系、爱之所向、魂之所托的母亲河,历史文化长河。

  溪州铜柱铭文开篇:“盖闻牂牁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

  公园是一处中华文明与地球演绎及生物圈进化融合发展的自然生态文化高地。

  开天辟地古老神话策源地。

  神话传说耐人寻味,令人脑洞大开。品读神话,犹如童话极具想象力,研读神话,犹如芝麻开门打开潘多拉魔盒益智,解读神话,古为今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新湘西建设增添正能量。

  公园里旧、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让人真切感知万年以前湘西始祖原始生活。古五溪,土家族始祖雍尼补所兄妹、八部大神、苗族始祖盘瓠、蚩尤、驩兜等故里。《梯玛神歌》、《摆手歌》、《酉水号子》记载:神船即八面山,土家族语“昔姆卜”(即祖船山意),里耶土家族语“麦茶(美槎、梅茶)”,“开天辟地”之意。

  八面山流传着土家族人类起源传说,先祖捉雷公引发齐天大水,雍尼补所兄妹驾着满载百种千样粮食作物大船战胜洪水,重建世界,兄妹成亲将祖先船倒扣作为新居,相亲相爱、男耕女织、刀砍火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与西方“若亚方舟”夏娃亚当异曲同工,如今仍在当地龙舟文化传承演绎。土家梯玛巫师吟唱摆手古歌“开天辟地”,彰显土家族先祖异想天开宇宙观,摆手歌不主张宇宙起源于混沌,而认为混沌之前就有宇宙。“在那远古的洪荒时代,天和地,相挨近,画眉鸟儿叫,声音传上天,吵得天上人,日夜不安宁……”。里耶为农耕神话重要起源地之一,2000多年前里耶秦简“祠先农”,见证祭祀祖神雍尼补所兄妹。

  湘西神话与中国神话同根同源,与山水密不可分,总把大山大河及山洞当圣地来祭祀,山和洞都是神仙始祖创造居住的,传说八面山灵凤洞乃雍尼补所兄妹(傩公傩母)成亲洞房。

  湘西神话传说主角几乎都是女神,母性文化深深融入民俗风情和人文历史。诸如,雍尼补所兄妹成亲起源传说,八部大王及哺养八部天神龙乳凤荫、爱神雍尼婆婆、傩神娘娘、梅山阿姐、阿米帕帕、蚕桑嫲嫲、锒魈菩萨等。

  茅古斯、摆手舞等民族舞蹈中“示雄”,表达崇拜母性生殖、向往爱情,渴望繁衍生息。又称毛古斯、毛谷斯,最出彩舞蹈,土家族历史文化和中国戏剧“活化石”。《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躅,谓地盖厚,不敢不路”。

  生殖崇拜映寓在悬崖、山泉、水井、滩头及山峰等。诸如“公婆井”,“风流岩”,“卵子山”,“天下第一女神峰”。八面山南端“孕祖山”(婆婆神)酷似孕妇仰卧山顶,传说为补所女神卧姿。

  梯玛神歌、摆手歌舞,流传千年不变的长篇史诗。梯玛神歌集诗、歌、乐、舞为一体,土家族语“活辞典”,土家族“精神法典”及“百科全书”。

  摆手歌,土家族语又称舍巴歌,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集浪漫、乡土风情、生活情趣、娱乐信仰于一身,深受世世代代土家族人喜爱,传承传唱至今。湘西土家族山寨都曾建摆手堂(祭祀祖先神灵神殿)。

  舍巴祭祀时古老土家族语吟唱的史诗神歌,长达万余行,一次吟唱需多名梯玛巫师轮流演唱七个夜晚。篇幅浩繁,包罗万象,犹如古希腊《荷马史诗》、西藏《格萨尔王传》,涵盖土家族开天辟地、人类起源、英雄传说、社会礼仪、人生教育、祖先崇拜、土王土神、宗教信仰、天文地理、迁徒祭祀、狩猎农耕、饮食起居、民俗民风等内容。比如,祭祀歌、农事歌、古歌、民族迁徙歌等,农事歌将一年四季农耕文化表演得淋漓尽致,如同一部农业生产百科全书。稻作文化有下种、栽秧、踩秧、打谷、背谷,旱作文化则有砍火畲、撒小米、种苞谷、薅草、搞小米、背包谷等。

  摆手歌与摆手舞紧密相连,有歌必有舞,有舞必有歌。摆手舞始于宫廷礼乐舞,流行于西汉到东汉。《华阳国志·巴志》载:“汉高帝灭秦,为汉王,…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高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賨民即土家族先民。巴渝舞就是酉水先民板楯蛮(又称賨民)歌舞文化,即摆手舞。

  龙凤文化植根湘西山水,龙凤呈祥故事源远流长。诸如,乌龙山与阿傩洞传说中何老司与乌龙斗法降龙故事。何老司法术高明,乐于施人,疾恶如仇,乌龙兴风作浪时,何老司挺身而出与乌龙斗法斗勇,斩断乌龙尾巴失去魔法。龙山、古丈、保靖等地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棒棒龙”、“板登龙”等源于此。据不完全统计,与龙凤相关的乡镇、村(社区)地名数以千计,与龙凤关联的山、水、潭、泉、桥等地名数以万计。

  苗族文化原生态。

  苗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苗族文化特异、厚重、神秘,充满着伦理哲学,通过民间口传心授,口耳相传,代代相继而传袭。诸如,苗族古歌、古老话、理歌理辞、巫傩传说、神话故事、寓言谚语、禁忌风水、祭祀丧葬、婚嫁礼节、民风民俗、族规寨规等。

  《苗族古歌》演绎着苗族先民乐观向上、繁衍生息、守望相助的史诗。受文字限制,口传所误,口音所惑,地域所困,不同地域苗族版本存在细节差异,但主体脉络基本相同,涵盖宇宙万物诞生、盘古开天地、大迁徙经历、苗族姓氏渊源等,对研究苗族史和古中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7800多年前湘西处于高庙文化核心地带,包括腊儿山、吕洞山为中心所在吉首、花垣、凤凰、保靖、古丈等县市,历史上楚人、秦人、濮人、巴人、苗人大迁徙的目的地或中转站。苗文化、楚文化、濮文化、秦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碰撞杂糅,潜移默化融入当地土著高庙文化传承发展成湘西文化。有学者认为苗族与蚩尤三苗部落有亲缘关系,最古老可追溯到“髳人”。苗族先民最早生活在中原黄河流域,商周时期第二次大迁徙在洞庭湖、潘阳湖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部落渐渐恢复元气强大起来,又扩张领域,夏朝再次战败后开启第三次大迁徙。沿着沅江及支流酉水、 武水、澧水逆水而上,南迁至武陵山区“五溪”。

  泸溪,苗族祖先念念不忘的故土,辛女盘瓠、傩公傩母、泸溪峒、泸溪砚、驩兜墓等遗传遗存为证。后因种种原因,继续从泸溪聚族沿武水而上,进入丹青、司马河、沱江、峒河等支流分散生存。一部分行至源头,弃船上岸,有的翻山越岭继续西行深入武陵山区,进入云贵高原,有的就近散居,在以吕洞山为中心的周边深山老林安营扎寨。

  远古太阳历见证古苗族智慧。苗族太阳历以十二生肖“授时历”,以房屋方位与十二生肖计算时、日、月、岁,以太阳光照射光影在房屋内外位置变化计算一天时辰,彰显“一分为三、三位一体”生成哲学观和“九卦”立体思维观,对从事农业生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李国章在《中国古代苗族天文历法研究》:“湖南吕洞山苗寨是中国远古太阳历传承的圣地”。

  苗族先民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原则,以吕洞山为中心布局金木水火土五行苗寨(金寨夯吉村、木寨梯子村、水寨吕洞村、火寨大烽村、土寨十字坪村),将太阳历与世居于此苗族吴龙廖石麻五大族姓及五行苗寨逐一对应,全方位融会贯通苗族古历“道”。

  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苗族太阳历最早记载于《山海经》,运用时间上溯可达一万年,止于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与古埃及太阳历一样古老远古,但比距今6200年的埃及太阳历还要早3800多年,每年(岁)365日,4年一闰。古埃及太阳历闰年附加日6日,苗族古太阳历闰年附加日1日。苗族古太阳历与太阳回归年长度365.25日一致,天狗周期1460年(岁),准确率高”。

  巫傩文化秘境。

  汉语“巫”字乃一男一女顶天立地,“傩”意为人遇大难。巫乃信仰“万物有灵”原始自然宗教之一。傩,又称跳傩、傩舞、傩戏,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大安庆的娱神舞蹈。

  巫文化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初期,中期渔猎时期发展较为成熟,晚期农耕文明时期巫文化已相当完备。鸟成为农耕时代人类重要帮手,人们开始举行“太阳神鸟”祭祀活动,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农神,这种祭祀即为傩。巫仍保持其原始属性流传,融入各行各业成为专家术士,比如,巫医、史巫、卜巫、星占家、堪舆家、游方术士。巫师,古老歌唱家、舞蹈家、神话传承者。

  湘西旧新石器、商周、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文化遗址遗存都有巫傩文化影子。7800年前下湾遗址(高庙文化)发现200多个具有特殊用途新石器“灰坑”,专家推测与当时最常见祭祀有关,出土陶器有以“太阳”、“神兽”、“神鸟”等神像装饰。傩文化随巫文化发展完备应运而生,现仍在湖南、江西、福建、四川、甘肃、贵州、广西、安徽、湖北等地流行。

  战国秦汉时期,苗族先民迁徙融入五溪,将斗争、流血、迁徙、磨难、苦楚寄托于祭祀,安慰心灵,顽强生存。苗族巫傩文化本质是灵魂论而非鬼神论,“傩”吸收外来多元文化,融合巫文化。视腊尔山、吕洞山、八面山为图腾,崇拜傩公傩母为祖先神。

  根据苗族学者龙文玉、花垣本家祖传苗师“巴代雄”第32代、客师“巴代扎”第11代、民间正一道第18代三教掌坛师石寿贵观点:“苗族祖先不信鬼神,自然崇拜,信奉万物有灵而崇拜自然,且灵魂不死。祖先即我,我即祖先”。巫傩文化是宗教与艺术、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原生态文化,其正能量部分属于苗族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巫傩文化中的接龙舞、绺巾舞、巴代祭祀以及还傩愿、椎牛等法事传承人已列入国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目录。

  古刹圣山古老宗教印记。

  《礼记·祭法》载:“山林、川合、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龙山八面山、太平山、永顺老司城、不二门、保靖首八峒八部大王庙、婆婆庙、吕洞山、白云山、凤凰腊儿山、古丈天桥山、老司岩、吉首矮寨、花垣崇山及各地万寿宫伏波宫等给公园增添古色古香,宗教信仰浓墨重彩。

  首八峒八部大王庙,土家族最古老宗教祭祀圣地。保靖白云山,古称“古黔山”,《元和志》记载称之武神山,秦楚黔中郡源自古黔山。

  老司城建有祖师殿、观音阁、五谷祠、关帝庙、将军山寺,土司年年举行大型宗教祭祀活动。

  永顺不二门古刹始建于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0年),嘉庆十六年扩建,设水府阁、文昌阁、地藏阁、玉皇阁,佛家语称“不二法门”。

  龙山太平山始建东晋隆安年间(公元327—342年),名山古寺,摩岩石刻,危楼悬钟,松月宝塔,距今约1700余年,湘鄂渝边区著名佛教圣地,清嘉庆初年至光绪末期为盛,中国佛教协会湖南分会曾在此挂牌。

  万寿宫、伏波宫、马援宫曾遍及酉水武水重镇码头,见证楚王马援、江西老表开疆拓土、乐善好施历史印记。马援为东汉王朝屡建功勋,光武帝刘秀封其“伏波将军”、“新息侯”。湘西百姓将马援当神摆上家神龛。据考证,古丈红石林老司岩伏波庙香火曾因码头繁荣、商贾云集而亨誉湘西,周边重要节庆和议事祈福等都来伏波庙。

  酉水号子,千古史诗,天籁之音。

  纤夫水手与水、石抗争搏击时的原创歌谣和原生态演唱及古水文化乐章,用生命、汗水、劳动、智慧写就的生命绝唱,乐观向上湘西民众传承创新千古史诗,“水上摆手歌舞”,一部规模宏大的水上民歌词集。

  土家族史诗《摆手歌》、《梯玛神歌》传唱,土家族始祖驾神舟战齐天大水,说明酉水行船随人类诞生而与生俱来。保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网坠”推测早在六七千年前就随着渔船捕鱼唱起渔歌号子。《左传·昭公十九年》记载酉水水上战争己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里耶秦简和屈原《涉江》等记载着船行酉水武水史实,酉水号子因为厚重而扬名。据贾绍兴编写《酉水船歌》,号子达12类130多种,多为七言四句。其中,水上号子4类70余种,包括船工号子、渔船号子、簰工号子、龙船号子。按内容分滩头歌、风流歌、盘歌、码头歌、骨牌歌、拜码头歌等。

  纤夫船工水手,湘西历史文化的耕耘者和传播者。号子,纤夫拉纤时集体合唱,源于劳动吆喝的音乐,朴实鲜活的民歌胚芽。顺着号子穿越时空隧道,领悟讴歌水情水性水律,聆听远古神话魔幻、战国嘶吼、《诗经》脉搏、《楚辞》心跳的“千古绝唱”。诠释里耶秦简、溪州之战血腥味、《边城》呐喊……。

  酉水号子,稀缺湘西人文地理图。如同指南针,更似现代北斗导航系统对地理、水情、航道实时精准导航。好比帐房先生、地理风水先生,将酉水原生态模样惟妙惟肖、精准精细描述出来,尘封在号子里。昔日河床虽被水库所淹,但号子对昔时滩、潭、石头、地名、名胜、古迹及人文如数家珍。诸如,“白河走水难上难,崖槽夹水一线天”,“三垴九洞十八矶,七十二岩拢石堤”。一代又一代纤夫用脚步无数次丈量着酉水“身形”,用眼、口、心、情扫描着酉水水情、乡情、民情、风情,用歌词传递描述记录着酉水模样和自然风光。

  西水号子,别样湘西简史。号子描述着盘古、齐天洪水、盘瓠、龙凤、南蛮、五溪、二酉、端午、巫傩、饮食、民俗等神话传说、人文历史及民族风情。仿佛通过纤夫一步一躬、船把式一浆一撸穿越翻阅历史长河。“梅茶里耶大廊场,开天辟地万古传。八面本是皇城相,遇到苕宝数七面。八面山高一只船,齐天大水渡人王,木有根,水有源,孕祖造人不可忘”。酉水号子犹如《西游记》,拥有斗争和乐观主义精神,纤夫冒险战险滩助船战酉水,孙悟空等冒险战妖怪助唐僧西天取经。正如《西游记》主题歌:“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前者是数以万计纤夫代代口口相传耗时千百年的集体智慧创作,揭秘记载着神秘湘西发生的人与自然传奇故事,纪实性劳动者之歌,具有真实性和历史性;后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神魔小说,文学作品,具有虚幻性和文艺性。

  酉水号子蕴含精神火花。酉水床窄滩陡、水急浪高、岸悬石乱、险象环生,船只每次进退都关乎生死考量。船家船把式是浪花主人,纤夫是船最强动力。酉水号子,人船战胜急流的灵丹妙药和精神食粮,应景应情奇妙合唱,行进变化山水为景,大自然的水声、风雨雷电声、鸟兽虫蜂鸣声及船桨声等伴奏,纤夫水手时而领唱时而合唱,极具穿透力、感染力、震撼力。比如,“三垴九洞十八滩,滩滩不离紫金山”,“一声号子我一身力,一声号子我一身胆”。音符曲调歌词接地气,紧贴所处滩头水景,声情并茂,酣畅淋漓,宛如天籁之音,犹如“强心针”,挑战自我,身心合一,斢魂换魄,悦耳动听,人在船在,人走船行。

  缕缕千古书香弥漫,诗与远方流淌。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 湘西》:“春秋时被放逐的楚国诗人屈原,驾舟溯流而上,许多地方还约略可以推测得出。便是这个伟大诗人用作题材的山精洞灵,篇章中常借喻的臭草香花,也俨然随处可以发现”。

  诗歌鼻祖屈原的诗与远方。2500年前屈原来到五溪,听着纤夫水手船歌号子,观赏秀美山水风光、风土民情,浮想联翩、遐思泉涌、灵感迸发,写就《楚辞》。来到吉首矮寨德夯,站在天问台仰望苍穹、俯视大地、凝目远方、感慨万千,写下“奇文”--《天问》。全诗373句1560字,170多个关于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问题,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比如,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似乎通过分析因果关系,表达其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宇宙观及认识论,寻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解答。《天问》彰显其惊人艺术才华和卓越想像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知名作家学者苏雪林以为屈原《国殇》是描写祭祀无头战神蚩尤。或许屈原走进五溪耳闻目染太多苗族始祖蚩尤故事,写下《国殇》来歌颂楚国将士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或许面对众多战国先秦遗址联想狼烟四起场景,将战场车马声、金戈声、刺杀声、嘶吼声写进《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笔下《离骚》《九歌》《九章》《涉江》等都能见到五溪元素影子。

  湘西竹枝词激起刘禹锡创作灵感。《旧唐书·刘禹锡传》:“蛮俗好巫,每淫祀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唐永贞年间,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今常德),常深入湘西酉水武水,关注当地百姓狩猎、捕鱼、号子、山歌、傩戏、祭祀等,尤其湘西竹枝词是其敏感神经。《竹枝词九首》自序曰:“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情有独钟。《王阳明全书》8篇专写湘西永顺、保靖土兵。明正德6年(公元1511年)任贵州龙场驿丞时乘船走过湘西,留下难忘记忆,并写下《与辰州诸生论收放心事》。湘西土司二次远征广西为王阳明解围,率领土兵到思恩、田州平叛乱剿匪患,为其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功不可没。王阳明对湘西土司感恩敬佩,称湘西土司官兵“世有六德”(敏而学、富而义、贵而礼、严而和、入而孝、出而忠),“世有六德”后成为湘西土家族族训。

  青年沈从文来回在武水酉水沅水穿行,经历过无数次惊险磨难,留下太多太多难忘记忆。《湘行散记·湘西》:“我生长于凤凰县,十四岁后在沅水流域上下千里各个地方大约住过七年,我的青年人生教育恰如在这条水上毕的业”。家乡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一草一木铭刻在心,与水结下须臾不能别离情缘,故乡水情一直是他魂牵梦绕世界。其《一个传奇的本事》开篇:“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古代文人墨客乐挥毫泼墨,刻石立碑。诸如,溪州铜柱铭文,永顺不二门、保靖“天开文运”、龙山太平山“普照禅林”、“八功德水”等摩崖石刻,老司城德政碑、清水坪“万古不朽”、老司岩“万古流芳”等石碑。

  湘西先民命运坎坷不堪回首。

  7800年前高庙史前文明时代,先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原始群聚生活。商周、先秦及西汉时代,中央朝廷主要心思精力在北方匈奴,五溪一度繁荣。《后汉书》:“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东汉王朝对南匈奴招降后开始盘剥征伐安内,从此先民命运逆转。

  公园里酉水以土家族聚居为主体,武水以苗族聚居为主体。特定地理生态环境导致两条河流民俗、人文存在差异,祖祖辈辈遭受不同命运。

  似乎酉水文化更丰富,4000多年前就成为南方古丝绸之路的关键地段,先秦两汉时代成为诸侯必争军事要道、黄金水路。战火连天,直到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士愁与楚王马希范发生溪州之战,双方盟誓为约立溪州铜柱,开启土司划彊而治时代,八百年土司制度给酉水百姓带来相对和平安宁。

  武水却没有那么幸运,虽然躲过先秦两汉时期诸侯争霸血腥杀戮,但百姓过着两重天生活,军事管制下欺凌剥削,民不聊生,血性苗民对朝廷不满,时常叫板抵抗,朝廷与苗民积冤越来越深,动不动就是镇压反抗、刀枪相见、赶尽杀绝,通过讲和求和来解决纷争屈指可数,朝廷三番五次重兵征讨。史书所言“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据不完全统计,自东汉武陵蛮精夫相单程揭竿率众起事,楚将马援征讨武陵蛮,到民国湘黔“跳仙会”事件,五溪地区发生苗民反抗达60余次,至少有5次大规模苗民起义影响深远。

  不过两条河百姓命运殊途同归,始终没有摆脱“三座大山”压迫和贫困落后。

  尽管山川不语、江河无声,但天地为鉴、日月可昭。

  湘西各族人民永远感恩戴德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创造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的奇迹,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湘西时来运转换了人间,千古血腥遗风消逝贻尽,各族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得以解放,扬眉吐气当家作了主人。千年贫困苦,一朝得梦圆。党中央决策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搬掉了千百年来压在湘西人民头上的“贫困大山”,告别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时代。昔时“中国的盲肠”变热土,进入高铁航空时代,万象更新,日新月异,如今湘西人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与日俱增,正在与全国人民一道奔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

  湘西儿女血性血色爱国爱家。

  湘西人重情重义、血气方刚、家国情怀、爱憎分明、舍身取义。国家有难,湘西汉子总是挺身而出。沈从文《凤凰》描述湘西人游侠精神:“个人的浪漫情绪与历史的宗教情绪结合为一,便成游侠者精神,领导得人,就可成为卫国守土的模范军人”。自古以来视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尽管时不时与朝政发生摩擦对抗,但只要国家有难,都会放下恩怨,精忠报国,血洒疆场。

  湘西土兵“东南战功第一”载入史册。土家族自称“毕兹卡”,酉水土著先民,史书有“夷”、“蛮”、“百越”等称谓。商周称“蛮蜒”,《史记》称“西南夷”,《后汉书》、《水注经》称“五陵蛮”、“五溪蛮”,《三国志》称“五溪蛮夷”,还有“荆州蛮”、“溪州蛮”、“酉水蛮”之说,宋代以来又有“土兵”、“土民”叫法。历史把原本世外桃源、风水宝地的湘西贴上“蛮荒之地”标签,蒙“冤”受“屈”遭遇冷眼贬义。据史料记载,彭氏土司奉旨征战平定包括倭寇在内叛乱达100余次。明朝嘉靖五至六年(公元1526—1527年),湘西土司二次奉朝廷之命率土兵远征广西平叛剿匪,立下不世之功。嘉靖五年春,永顺宣慰使彭明辅、保靖宣慰使彭九霄率2万8千多名土兵,从酉水乘船出征平定广西岑猛叛乱,土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土司彭明辅、彭九霄身负重任,保靖土司彭九霄长子彭虎、次子彭良臣分别战殁和病死,尽管损兵折将,土兵阵亡万余人,最终取得平叛胜利,两位土司和彭九霄三子彭荩臣受到朝廷封赏。嘉靖六年冬,广西叛乱匪患再起,王阳明临危受命后求助湘西土司,永顺宣慰使彭宗舜和保靖宣慰使彭荩臣再次各率五千土兵披挂上阵,远征广西,平定叛乱,剿灭匪患,深受王明阳赏识和敬仰,高度评价湘西土司官兵“世有六德”,从此湘酉土司官兵声誉远扬。倭寇入侵我沿海地区,明朝嘉靖34至37年,战事紧急关头,朝廷又钦点土司官兵,保靖宣慰使彭荩臣、永顺宣慰使彭翼南率数千湘西勇士,驾着艨艟(艨冲)战船,沿酉水而下,奔赴浙江、苏州与倭寇血战,为歼灭倭寇立下汗马功劳,史称“东南战功第一”。

  湘西“竿军”书写了“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传奇。“竿军”,自清代中期至民国活跃在湘西的苗民雇佣军,个个彪悍勇猛,骁勇善战,屡立奇功。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浙江处州镇总兵凤凰人郑国鸿联合定海、安微寿春总兵抗击英军死守定海,最后弹尽粮绝,郑国鸿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挥刀斩敌,举家赴难。1841年1月,湖南镇筸总兵祥福奉道光皇帝急诏今,率领镇筸、乾州、永绥、保靖等厅县苗土士兵900余人日夜兼程赶往广州门户乌涌,用鸟枪大刀对抗英军火枪火炮,殊死搏斗47天,杀敌500余人,最后与900多湘西汉子一道在沙场凛然成仁。清代光复台湾将领杨岳斌,原名杨载福,字厚庵,乾州厅(今吉首市)北苗寨(今矮寨平年村)人。曾国藩麾下湘军水师统帅,后升陕甘总督。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台湾告急,杨岳斌奉召在乾州、凤凰、永绥三厅招募苗民六千组建“亁军”,马不停蹄驰援福建,夜渡台湾海峡,协助台湾巡抚刘铭传大败法军。

  清末天津总兵罗荣光用自己及眷属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正气之歌。字耀庭,乾城县(今吉首)鸦溪村人。镇守京津门户之大沽口炮台长达24年,1900年5月,八国联军猖獗,企图占领天津,进逼中国。67岁罗荣光率领三千兵勇,誓死保卫大沽口炮台。弹尽援绝、炮台三面受敌时,罗荣光纵身上马奔回寓所,悲愤地对眷属说:“如今弹尽援绝,为国捐躯,理所当然。侵略军进来不会放过你们,朝廷命官妻室岂能甘受凌辱,不如一道杀身成仁”。忍痛杀眷属后,回到主炮台慷慨陈词:“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带领所剩兵勇往北突围冲杀中壮烈殉国。

  敢死队队长田应诏对辛亥革命功不可没。号凤丹,苗族,凤凰沱江镇人,贵州提督巡抚田兴恕之子。赴日本留学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攻占雨花台,南京光复后提升为第二十旅旅长。袁世凯篡权后,返回长沙任湘西镇守使,出兵响应孙中山北伐,晋升为中将。

  湘西籍官兵英勇抗日彪炳千古。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以湘西籍官兵为主的国民革命军第128师临危受命奔赴浙江嘉善狙击侵华日军第六、第八两个师团。128师前身是“湘西王”陈渠珍所部34师,5799人,全是湘西热血儿郎,一半以上是凤凰“筸军”。师长顾家齐、副师长戴季韬、参谋长杨石松、旅长谭文烈、刘文华、763团团长舒安卿、764团团长沈岳荃(沈从文六弟)、767团团长陈范、768团团长刘耀卿等主官都是清一色湘西人。从师长到士兵,个个剽悍,骁勇善战,大刀鸟枪对付日军大炮飞机,肉搏白刃,喋血苦战7昼夜,歼敌数千,重伤日军陆军少将平冢省三,为整个战略转移赢得时间。七天七夜嘉善阻击战创下淞沪大撤退阻击战之最,曾被蒋介石蔑视的湘西土匪“筸军”给其搬回大面子,但128师战斗结束只剩三千余人,“筸军”只剩二十多人。嘉善狙击战丰碑史实载入历史史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沈从文特撰文:“用对外流血来证明自己,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为湘西人争了一口气”。

  1939年,湘西苗民革屯军改编的暂5师、暂6师英勇抗日,先后参加长沙、华容、常德、衡阳等会战,至1944年,两个师八千余人损兵折将大半,师番号撤销。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凤凰城家家挂白幡出丧,青年男丁死伤惊人,至少三千少妇守寡,上万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

  一片革命星火燎原红色热土。

  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和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厚重,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湘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首倡地,新时代红色地标。2021年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等12个革命根据地。

  长征、革命老区、剿匪、新时代等红色文化丰富多样,红色遗迹熠熠生辉。百年来,无数湘西英杰满腔热血、前仆后继、以身正道、改天换日,成为共和国最可敬可爱的人,用鲜血生命诠释湘西人血性,彰显伟大建党精神及“湖南人底精神”。据不完全统计,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先后有3万多湘西人参加红军投身革命,20余万湘西儿女参加和支援红军作战,1万多人壮烈牺牲,有名有姓烈士6700多人。湘西儿女血洒疆场,为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重大贡献。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正是革命年代湖南“一寸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英雄壮歌的生动写照。

  湘西汉子最可爱的人代表。抗美援朝一声号召,一万多名湘西汉子奔赴前线,把生命鲜血洒在朝鲜大地,尽显英雄本色。著名军旅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记录了一场后来被中学课本收录的著名松骨峰战斗,多半烈士来自湘西。上甘岭、长津湖战斗中,许多湘西汉子身负重伤,甚至献出生命。数以千计湘西男儿长眠在鸭绿江对岸异国青山中,有的至今还不知道名字。一些外地抗美援朝老战士回忆当年战斗岁月,念念不忘称赞那些有名或记不清名字的湘西籍战友。

  湘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矮寨大桥成为新时代红色地标,中国脱贫攻坚时代史诗见证者,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十一

  自然遗迹与湘西文化共生交融渊源流长。地质等自然资源孕育着文化,其民族歌舞、服饰建筑、饮食习惯、酉水号子等源自湘西自然遗迹。

  湘西摆手舞、茅古斯、苗族鼓舞、古苗歌、梯玛神歌、傩戏等都是以民族起源、农耕、狩猎、祭祀等为内容,再现古老先民原始生产生活场景,反映原居民对自然山水的敬畏赞美。湘西先民将山水地质遗迹奇观和云雨雷电自然现象通过歌舞来表达。

  土家织锦、苗族蜡染、银饰等民族服饰鲜艳靓丽,其布料源自本土种植棉麻、桑蚕,保留着最纯真的原始韵味;染料取自本土自然矿物和植物最本真色彩,诸如,杨梅、蓼蓝、枙子、茶田朱砂、龙山野生漆等;服饰图案都是以本土山水、人物、景观为原型进行提炼抽象升化。

  小背篓,算得上湘西“开门八件事”之一。山竹编制而成,轻巧贴身省力,男女老幼皆用,山区担运远比扁担箩筐实用。背篓还是湘西儿女的“摇篮”,童年几乎都在父母背篓里度过,满满的童年记忆。

  湘西以“酸、辣”为主饮食习惯,潮湿气候原住居民须用辣来驱散湿气、风湿等疾病所致;酸是因为湘西“三带”特质,即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中的富含硒带,植物群落间的亚麻酸带,再加上交通封闭,食物需要通过酸化处理防腐保质。

  湘西依山就势傍水建村寨,聚族而居,就地取材,石头木材成为建房首选,从而成就了成片成群独具特色的石头屋、吊脚楼传统村落。先民在陡峭山坡上依山随势凿石拓土,平整山地,垒砌保坎垦复梯田梯地,溪河边以水车提水灌溉、碾米、榨油,山水林田寨构建生命共同体。层层梯田犹如大地音符,山水间一排排水车如同一道道靓丽风景。

  湘西人淳朴、勤劳、善良、耿直、勇敢的性格与所处山水环境密不可分。

十二

  公园里高山峻岭、森林茂密、云雾缭绕、山清水秀,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比比皆是,风水宝地随处可见。

  中国远古太阳历圣地,宗教神话自数万年前原始社会口口相传至今。摆手歌舞,土家族文化“奇葩”,苗族巫傩文化中的接龙舞、绺巾舞、巴代祭祀等,非物质文化瑰宝。

  历史人文底蕴厚重,丰富多样,土家族苗族文化交相辉映,民族风情神秘出彩。穿行在文脉传承和山水禀赋的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爽心灵之约,探人文之神,接受红色文化洗礼,鉴水墨丹青山水之美,追寻诗与远方。

  走进公园感悟大自然天地造化,感受古韵悠悠气场,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品味人文历史魅力,聆听原生态田野牧歌,过足耕读乡愁之瘾,提振精气神,增进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黄诗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