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吕洞山 苗祖圣境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5日 13:03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2年10月25日 13:03

  吕洞山,形神逼真,直指苍穹,气场震撼,神韵飘逸,犹如静谧孤傲神祇,神秘神圣。

  苗语“格剖格嬢”,“祖公山祖婆山”之意。

  当地苗族精神图腾,敬奉为神之山,仙之家,一代又一代苗家人依恋、守护、崇拜、讴歌、传承之秘境。

  武陵山深处的“别一个国度”。

  苗族重要迁徙地,充满着生命沧桑与张力。

  古苗族,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古老的成员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明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湘西苗族崇拜祖先有蚩尤说、驩兜说、盘瓠说、夜郎说、傩公傩母说等。

  泸溪苗族视盘瓠为始祖,崇拜盘瓠为图腾,世传“神母犬父”故事。保靖、花垣、吉首、凤凰、古丈等崇拜蚩尤、驩兜、傩公傩母,还有对自然物或人造物祭献。

  湘西苗族自称“仡熊(果熊)”,以远古驩兜部落的仡熊仡夷为主体,还有三苗、盘瓠部落等,以大群居小杂居方式聚居。

  迁徙文化早已植根在苗族人心上,融入苗族文化记忆深处。有学者认为苗族与蚩尤三苗部落有亲缘关系,最古老可追溯到“髳人”。

  苗族先民最早生活在中原黄河流域,商周时期第二次大迁徙在洞庭湖、潘阳湖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部落渐渐恢复元气强大起来,又扩张领域,夏朝再次战败后开启第三次大迁徙。

  沿着沅江及支流酉水、武水、澧水逆水而上,南迁至武陵山区“五溪”,即“三国时期”蜀汉军师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地。“五溪”地处荒芜地带,人口稀疏、经济滞后,中央朝廷鞭长莫及,十分萧瑟,新中国成立时还被称之为“中国盲肠”,除了水道外,陆地交通条件闭塞,历史上出现土司统治、匪患。

  盛唐时期,李白得知友人被降职贬官途经五溪,曾题诗表达对友人同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由此可见,五溪地带犹如“西伯利亚”。

  泸溪,苗族第三次迁徙聚集地之一,苗族祖先念念不忘的故土,辛女盘瓠、傩公傩母、泸溪峒、泸溪砚、驩兜墓等遗传遗存为证。后因种种原因,继续从泸溪聚族沿武水而上,进入丹青、司马河、沱江、峒河等支流分散生存。一部分行至源头,弃船上岸,有的翻山越岭继续西行深入武陵山区,进入云贵高原,有的就近散居,在以吕洞山为中心的周边深山老林安营扎寨,繁衍生息。

  吕洞山成为苗族迁徙史上第三次迁徙聚散地和第四次迁徙始发地。

吕洞山双主峰--祖公山祖婆山 龙建林 摄
吕洞山双主峰——祖公山祖婆山 龙建林 摄

  上古时代,驩兜与蚩尤一样,种植水稻族群的苗民首领,被视为苗族先祖,尤其是苗家石姓人视驩兜为正宗先祖。

  五帝后期尧(公元前2188-2067年),古唐国人,故称“唐尧”,只有部落联盟体,没有真正意义的国家制度,尧一直视三苗、共工、欢兜(即“驩兜”)等部落联盟为心腹之患。所谓三苗部落联盟指南蛮部落、帝尧之子丹朱后裔部落、讙兜部落。讙兜又称驩兜,尧的臣子,丁零人祖先。尧按照“禅让制”将王位传给舜(约公元前2128-2025年),舜即位后改革部落联盟为国家政治制度,着手分化瓦解三苗部落联盟,即“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尚书·舜典》:“(舜)放驩兜于崇山”。《庄子·在宥》:“尧于是放驩兜于崇山”。《孟子·万章》:“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先秦《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有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厘与九黎的“黎”音相近,九黎即九夷,首领为蚩尤,曾组成东夷部落联盟,与炎黄争战。

  崇山,本意为高山,但崇山是驩兜古老部落,许多苗族后裔视崇山为始祖山并寻根问宗。

  距离吕洞山不远苗族聚居地花垣县排料乡(今吉卫镇)芷耳村,苗语叫“吉瓜”或“仡驩”,意为石姓人居住之地,周边贵州、重庆等苗族石姓人家共同认定的发源地。吉卫镇崇山,被湘西石姓苗族称之为先祖之山。

  我国有6座山冠名为“崇山”,其中4座与苗族有关。一座为河南登封中岳嵩山,古时“崇”、“嵩”相通,与古苗族首领“祝融”相关。1座在贵州梵净山,另2座在湘西州花垣县和张家界市永定区,都与古苗族首领驩兜相关。泸溪武溪镇和花垣吉卫都有驩兜墓传说。

  据《乾州厅乡土志稿》:崇山在乾城西六十里,蜿蜒高峻,山顶瀑布声闻若雷。湘西《古老话》:“驩兜驩柔是它的强宗,驩兜驩柔是它的大姓》”。

  苗族五次大迁徙,汉文古文献、苗族民间口碑资料都有记载,《苗族古歌》、湘西苗族《修相修玛》古史长歌以及周边贵州、广西、重庆苗族史歌传说都有相近记忆。

  沈从文《苗民问题》:“湘西苗民集中在三个县份内,就是白河上游和保靖毗连的永绥县,洞河上游的乾城县,麻阳河上游与麻阳接壤的凤凰县……对苗民问题,来到这十三县作官的,不问外来人或本地人,必须放弃二三千年以征服者自居的心理状态,应当有一根本原则,即一律平等。教育、经济以及人事上的位置,应力求平等。去歧视,去成见,去因习惯而发生的一切苛扰”。

  巫傩文化秘境,传承着生态原乡宗教灵魂观。

  苗族信仰万物有灵或多神,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千百年来苗族先民将斗争、流血、迁徙、磨难、苦楚寄托于祭祀,来安慰心灵,激发动力,顽强生存。

  湘西苗族巫傩文化本质是灵魂论而非鬼神论,“傩”吸收外来多元文化,融合巫文化。流传着诸多神话,视吕洞山为图腾,也视傩公傩母为祖先神,传说傩公傩母兄妹战胜齐天洪水后,成婚繁衍后代。根据湘西苗族学者龙文玉、花垣本家祖传苗师“巴代雄”第32代、客师“巴代扎”第11代、民间正一道第18代三教掌坛师石寿贵等观点:“苗族祖先不信鬼神,自然崇拜,信奉万物有灵而崇拜自然,且灵魂不死。祖先即我,我即祖先”。

  苗族文化通过民间口传心授,口耳相传,代代相继而传袭,特异、厚重、神秘,充满着伦理哲学。诸如,苗族古歌、古老话、理歌、理辞、巫傩、传说、神话、故事、寓言、格言、谚语、禁忌、风水、祭祀、婚嫁、丧葬、礼节、民风、民俗、族规、寨规、苗族姓氏等。

  比如称之为史诗的《苗族古歌》,一部记载演绎着湘西苗族先民在此乐观向上,繁衍生息,守望相助,波澜壮阔的史诗。受文字限制,口传所误,口音所惑,地域所困,不同地域苗族版本存在细节差异,但主体脉络基本相同,涵盖宇宙万物诞生、盘古开天地、大迁徙经历、苗族姓氏渊源等,对研究苗族史和古中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古歌·跋山涉水》述说祖先南渡三条大河和西进历程,即从“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翻过水山头,来到风雪坳”,渡过“河水黄泱泱”、“河水白生生、“河水稻花香”,西进“经历万般苦,迀行徏来西方,寻找好生活”。

  巫傩文化是宗教与艺术、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原生态文化,其中正能量部分属于苗族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目前,属于巫傩文化的接龙舞、绺巾舞、巴代祭祀以及还傩愿、椎牛等法事传承人已列入国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目录。石寿贵就是湖南省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苗族巴代”代表性传承人。

吕洞山胜境 罗应军 摄
吕洞山胜境 罗应军 摄

  祭祀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元素。历史上,交通闭塞,科技文化落后,缺医少药,当地人生老病死、求医求雨、节庆活动都借助巫师举行吃牛(苗语:浓尼)、吃猪(苗语:弄罢)、还傩愿(苗语:冲努)、追魂(苗语:了鬼)等祭祀活动。主持祭祀仪式祭司(又称祭师)叫巴代,祭司分“巴代雄”和“巴代扎”两谱系。祭祀时用苗语演唱颂词为“巴代雄”,称之苗老司,操办吃牛、吃猪、驱昼魔、驱夜魔等大型祭祀以及五谷咒、觅魂、召集祖先等丧葬仪式,表演赶尸特技。祭祀时用汉语演唱颂词为“巴代扎”,称之客老司,操办还傩愿、安龙、谢土、驱天狗、驱猖鬼、清净斋、赶鬼邪、架桥、祭土地等活动,表演捞油锅、踩铧口和上刀梯。祭祀演绎着崇拜自然与先祖,仪式有祭祖(祭蚩尤、祭家先等)、祭神(山神、雷神、谷神、土地神等),祭节庆(春节、清明、吃新、重阳等)、椎牛、椎猪、接龙、还傩愿、宝东斋(又叫洗屋)、跳香等。祭祀穿插表演上刀梯、踩火犁、衔红铁、下油锅、吐红火、吃竹签、秤杆提米坛、神力定鸡等巫傩绝技。

  巫傩文化作为人类进步发展“活化石”,跨越文明进步不同历史时期,处于两个时空世界,一部分仍停留在原始思维、巫音、巫舞中,至今尚有诸多未解之谜,另一部分已迈进新时代现代生活和艺术殿堂。

  苗族自然崇拜圣山,彰显着神秘感和鲜活感。

  双主峰双天眼,奇峰峻拔遒劲,巍然耸峙,意蕴玄妙。

  祖公山,海拔1125.2米,突起直立,稳如泰山,航海灯塔,定海神针,形如“山”字,又似天人石砚、笔架,成登天逼日之势,显雄性阳刚之气。尤其是主峰下部直立崖壁两个一大一小岩溶穿洞“天窗”,靠近祖婆山的大,远眺如横卧“吕”字,或许“吕洞山”源自于此。

  当地人称“吕”字穿洞为圣山慧眼。这双向天而生“天眼”洞察世界,问鼎天庭,参凶神驱恶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与贵州天眼射电望远镜一样,遥望连通宇宙苍穹,接收天外来客信息密码。时刻静观人世间,呵护一方水土,用自己甘甜乳汁造化养育当地人。

  晴天可领略透过阿公山“天眼”缕缕阳光,如聚光灯般照射在森林峡谷,惊叹“天窗之光”之神奇。

吕洞山主峰祖公山 伍伟 摄
吕洞山主峰祖公山 伍伟 摄

  祖婆山,海拨1227.3米,与祖公山并肩相依,形如巨型天然“金字塔”或“文笔峰”,高耸云天,又似天人倒插的“毛笔”。原来吕洞山是天人“聊斋”,神仙在此泼墨书写大美山水画卷。

  正应人间“女大三抱金砖”,以仁的德行依恋辅佐着祖公山,夫唱妇随,相敬如宾,以博爱敞开胸怀拥抱寰宇,彰显着亿万年海枯石烂的爱情。

  千百年来将阿公山、阿婆山奉为圣山、灵山、福地,常在此举行求雨、祈福、祈祷、消灾等祭祀。

  阿婆山山腰“雷公洞”,又称“求雨洞”,传说雷神和龙王居住的神仙洞,祈雨必灵,求福必至。

  洞处于距今5.42-5.13亿年寒武系清虚洞组厚层灰岩地层,岩溶发育,钟乳石、石笋随处可见,洞连着洞,洞叠着洞,四通八达,深不见底,犹如迷宫。洞中风声、水滴声、流水声不断,有地下伏流、阴河和瀑布,与吕洞山脉溶洞阴河相通,直达峡谷溪河。

  从前每逢干旱,方园数百里居民通过巫师引领,有的直接来到洞中举行祭祀求雨,有的在当地最高处设祭坛求雨,派人悄悄来洞里捉一只小动物,比如,螃蟹、青蛙、蚂蚱等,带回放入祭坛事先挖好的小坑,洞中龙王就会随之而来下场大雨解救小动物。传说洞中小动物为龙王虾兵蟹将。旧时湘西缺医少药,当地人出现小病小痛,也会前来洞中接取钟乳石滴下来的水珠当药服饮。

  阿公山阿婆山归于大自然鬼斧神工,亿万年来自然力不断润色调景,有轮有廓,似人像物,惟妙惟肖,唯美独尊。

  处于山峰之巅,“离天三尺三”,犹如站在巨人肩上,万般皆脚下,与云雨为舞,心旷神怡,诗与远方油然而生。

  群山跌宕起伏,峡谷纵横交织,一山连着一山,一峰较着一峰比肩,溪河在山谷蜿蜒曲折呈放射状流向远方,山山水水似万马归巢、群龙戏珠,向着吕洞山集结朝拜。

  雨后晴天,沸腾群山,云腾雾奔,峻岭叠翠,一幅幅壮美山水图就在眼前。

  阵阵风吹拂而来,似乎诉说这里远古故事。

  远古太阳历传承圣地,见证古苗族文化智慧。

  苗族太阳历彰显“一分为三、三位一体”生成哲学观和“九卦”立体思维观。以十二生肖“授时历”,以房屋方位与十二生肖计算时、日、月、岁,以太阳光照射光影在房屋内外位置变化计算一天时辰。

  吕洞山周边五行苗寨就是依照苗族远古太阳历进行推演布局传承的人文地理标志。

五行苗寨水寨——吕洞山村 江石凌 摄
五行苗寨水寨——吕洞山村 江石凌 摄

  苗族先民以吕洞山为中心,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原则,布局金木水火土五行苗寨(金寨夯吉村、木寨梯子村、水寨吕洞村、火寨大烽村、土寨十字坪村),将太阳历与世居于此苗族吴龙廖石麻五大族姓及五行苗寨逐一对应,全方位融会贯通苗族古历“道”。

五行苗寨金寨——夯吉村 江石凌 摄
五行苗寨金寨——夯吉村 江石凌 摄

  根据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苗族太阳历最早记载于《山海经》,运用时间上溯可达一万年,止于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与古埃及太阳历一样古老远古,但比距今6200年的埃及太阳历还要早3800多年,每年(岁)365日,4年一闰。古埃及太阳历闰年附加日6日,苗族古太阳历闰年附加日1日。苗族古太阳历与太阳回归年长度365.25日一致,天狗周期1460年(岁),准确率高”。

  民间祭祀建房婚丧择吉活动遵循苗族古太阳历法则,苗族古太阳历对从事农业生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正如李国章在《中国古代苗族天文历法研究》称:“湖南吕洞山苗寨是中国远古太阳历传承的圣地”。

  古苗寨大观园,充满着遗风逸尘的民俗风情。

  苗族文化独树一帜,自然、人文、历史等遗迹遗存、遗痕遗风丰富多样,底蕴深厚,岁时节庆鲜明,风俗习惯特别,民风民俗古老纯朴。

  苗歌、苗舞、苗鼓、苗服、苗饰、苗画、苗武术、民俗、苗医药具有原生态性。比如农耕文化,刀耕火种(又称“破火畲”)、开秧门、敬奉五谷神与土地神、除夕听鸟叫报年成、冬藏、取岩灰、占候、围猎、狩猎禁忌等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末期。

  苗族祖祖辈辈受山水灵气熏陶,崇拜山水,崇尚自然,乐观开朗,追求闹热,能歌善舞。“无歌不成苗、无鼓不成苗”。自古以来祭祖娱神、喜庆丰收、红白喜事等活动,苗家人都会盛装倾情参与,如诗如画,如歌如酒。

  长此以往,久而久之,约定成俗,就形成月月有节庆活动的独特习俗。诸如,过苗年,过年“吃刨汤肉”,正月十五“过月半”,清明“挑葱会”(又称“清明歌会”),四月八牛王节,桃花会,农历六月第一个卯日“吃新节”,赶秋节(又称“赶场秋”),重阳节圣山祭祖等。

  以吕洞山为中心,周边散落着众多历史遗迹。诸如,印山台古城遗址,苗疆边墙,原生态古苗寨村落群。

吕洞山古苗寨
吕洞山古苗寨

  历史上苗族抱团,自我封闭,与外族往来少,但强悍爽直,吃苦耐劳,孝道和谐,不轻易舍弃先祖,以祖居之地聚居。苗寨村落紧凑别致,素有“张家界的山,九寨沟的水,吕洞山的苗寨格外美”之说。

  古苗寨彰显“智与美”融合。依山傍水,因形就会,错落有致、一个朝向,就地取材,木材石头,桐油养身,石屋瓦屋,籽蹬青瓦屋,吊脚楼,五柱六挂或七挂或八挂,层次感强,极具视觉冲击力。

  还是“和与美”典范,和谐、优雅、祥和。数十户、甚至数百户民居前后搭界、左右相连、唇齿相依,村寨空间综合利用率高。同姓或多姓聚居,不管同姓还是异姓、不管苗族还是土家族汉族都是命运共同体,和睦相处,团结齐心,一家有事,举寨相助,一家号召、全寨回应。

  苗家祖先建寨初衷防范土匪入侵,建寨后功能不断拓展,生活空间和信息生产资料共享,劳动成本降低,安全感和谐感增强。每一户生活空间和生产资料全寨都可共亨。出行道路、开山劈石、取水通电、抗御自然灾害等共建共担。

  随着脱贫奔小康和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新建木屋石屋减少,民族特色楼房取而代之,新时代苗寨激情飞扬。

  保靖黄金茶原产地“祖藉地”,充满着荣耀感和标识度。

  保靖黄金茶古茶园及种子资源的母本、母种、母株均在黄金村。7块古茶种质资源园(龙颈坳、格者麦、德让拱、库鲁、夯纳乌、团田、冷寨河)是最稀缺最鲜活的财富和遗产。2057株建档古树,树龄在74年至414年间。其中1号“黄金古茶树王”,树龄414年,树围径1.2米,主干围径1米,高4.5米。

  2000年湖南保靖黄金寨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进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全国茶叶中屈指可数。

  保靖黄金茶成为一种活态植物,能喝能品能卖的文物。

  苗寨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高低错落有致,与茶山茶园交融,相得益彰。诸如,吕洞山五行苗寨就是茶叶福地,苗家祖先用茶叶来命名金寨夯吉苗寨,“夯吉”苗语“茶叶的山谷”之意。

  茶园土壤母岩源自距今10—8亿年湘西古老的板溪群变质岩、距今8—6.85亿年震旦系南沱组冰碛岩层和陡山沱组含磷矿岩层以及寒武系古老地层,富含硒、磷、钾、锌等数十种已知和未知微量元素。南沱组冰碛岩层,冰封地球留下的“伤痕胎记”,由其风化而成土壤具有丰富神奇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蕴涵着“冰真”气息和远古密码。“冰球大事件”形成的南沱组冰碛岩层和陡山沱组富含磷岩层风化而成的土壤,犹如东北“黑土地”,保靖黄金茶天生优质“基因密码”之一。

  远古地质传奇,充满着时光穿越感和体验感。

  岩溶喀斯特峡谷遗迹独特,古老地层地质博物馆,世界地质公园组成部分。

  地球上三种岩石均有出露,除了大面积寒武系沉积岩和距今8—4.85亿年震旦系外,傍海(螃蟹寨)村可见距今10—8亿年板溪群浅变质岩,葫芦堂朗(螳螂)、大岩等村可见岩浆岩基性辉绿岩体。

  从地质构造运动角度,宏观上属于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新华夏系巨型多字型构造,即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地质研究发现距今5.42—4.1亿年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古扬子准台地处于同一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武陵山区位于准台地边缘断陷盆地,且湘西彼时处于南半球赤道附近,历经数亿年板块飘移才来到北半球现在位置。

  华南板块(古准台地)漂移中自身伴有海相地槽抬升陆地过程,先后发生武陵、雪峰、扬子—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6次造山构造旋回运动,致使湘西这片完好大地“千疮百孔”、“满目疮痍”、“面目全非”。

  由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形成武陵山腹地湘西弧形构造带,吕洞山周边产生了北东方向花垣——张家界(大庸)—慈利、古丈—凤凰等区域性深大断裂带及古丈复背斜等一级构造,吕洞山正处于上述两条大断裂“真空”地带,断层褶皱构造影响较弱,地层构造相对简单连续。

  板块碰撞加剧火山活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温急速回升,全球变暖致冰川融化,温室效应加剧,致使地球史上多次发生生物大灭绝悲剧。海水中钙与二氧化碳持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盐,犹如水垢一样不断沉淀在海底,随着地壳运动和成岩作用形成巨厚碳酸盐岩层。比如,当今湘西大面积地表出露的石灰岩、白云岩地层。

  板块飘移与6次造山构造运动叠加,经历庖丁解牛般千刀万剐,如同粉碎性“骨折”,石崩瓦解,伤痕累累,形成了吕洞山多种多样、神奇美丽的地质遗迹。一方面,加剧岩石地层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吕洞山镇傍海村出露的距今10-8亿年板溪群马底驿组浅变质岩层,另一方面,断裂致使火山基性岩侵入形成葫芦镇堂朗村出露的辉绿岩岩浆岩体。岩溶风化作用不甘寂寞、乘人之危,“伤疤上撒盐”,形成吕洞山喀斯特奇特地势地貌。

吕洞山云海
吕洞山云海

  从地质地层分布来看,祖公山祖婆山为距今5.13-5亿年中寒武统熬溪组、花桥组地层,周边为中上寒武统熬溪组、花桥组、车夫组及比条组地层。峡谷至河床可见距今5.42-5.13亿年下寒武统清水洞组、杷榔组(石牌组)、牛蹄塘组地层。其中中上寒武统4个组地层名都是以保靖、永顺县地名来命名的,换句话说,上述四个地层地质标准剖面就在保靖、永顺。

  再向黄金村、葫芦、吉首隘口、古丈万岩方向可见距今10-5.42亿年元古界板溪群(青白口系)马底驿组、震旦系南沱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地层。距今10-8亿年马底驿组为紫红色薄—中层条带状含粉砂质板岩,为浅海相沉积,华南板块(江南古陆)之基底。距今6.85亿年南沱组为冰碛岩层,灰绿色-浅紫红色绿泥石板岩、含砾砂质板岩及泥砂胶结冰碛砾岩。陡山沱组为泥质灰岩,富含磷矿、锰矿。灯影组底部为灰黑色薄—中层含黄铁矿石英粉晶白云岩、中部黑色炭质板岩夹硅质岩、上部灰色薄层含黄铁矿粉晶白云岩。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为灰黑色薄层炭质页岩夹硅质岩,富含钒矿,区域里夯沙、吉首已略己探明钒矿床。石牌组(杷榔组)为薄—中层状、纹层状页岩、泥晶灰岩,上部为薄—厚层钙质粉砂岩。清虚洞组为灰黑色薄—中厚层泥晶含炭质含泥质灰岩,铅锌矿脉发育,区里及周边花垣铅锌矿床均产自此地层。熬溪组为灰色中层状泥晶白云岩夹钙质页岩、灰色厚层状微晶白云岩、灰黑色泥质白云岩。花桥组为暗色薄层、纹层状微晶灰岩、泥质灰岩,属于细粒结晶的碳酸盐浊积岩。车夫组深灰色、灰黑色薄层纹层状粉晶泥质灰岩,厚—巨厚层细晶白云岩,夹竹叶状(砾屑)粉晶灰岩,为大烽冲峡谷地质遗迹“月穿岩”成岩地层。比条组为青灰—灰白色块状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底部夹青灰色薄层状条带状泥晶灰岩。吕洞山峡谷河床底部出露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杷榔组(石牌组)、清虚洞组等地层,其中杷榔组页岩富含排吾都匀盾壳三叶虫化石,自河床垂直向上,两岸悬崖峭壁均为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巨厚层灰岩。上述地层中黑色页岩易在上升洋流影响明显的中低纬度近海盆地沉积,黑色页岩富含有机质,且更易在厌氧环境下保存。

  寒武系清虚洞组、杷榔组(石牌组)、比条组薄层灰岩、钙质页岩,具有远古地质意义和实用价值。凤凰、吉首乡村石头民居都是采用寒武系清虚洞组、比条组薄层灰岩、泥质薄层灰岩及杷榔组(石牌组)页岩作石材。

  域里上寒武统车夫组和比条组碎屑灰岩、竹叶状灰岩属于斜坡海相碳酸盐沉积。所谓竹叶状灰岩就是由扁砾被钙质胶结而成的砾屑灰岩,砾屑为扁圆或长椭圆形,垂直层面切开形似竹叶,大小不一,磨圆度高,其表面常有一层紫红色或黄色铁质氧化圈,制作工艺品非常精美。

  乡愁满满,充满着时过境迁的怀旧感。

吕洞山指环瀑布 米跃进 摄
吕洞山指环瀑布 米跃进 摄

  吕洞山与周边绵延起伏的绿色山体山脉、峡谷、蜿蜒曲折溪河及千古五行苗寨有机连体、同框同生,自然与人文充满着矛盾与和谐、静谧与动感,集福地、宝地、洼地及高山于一地。这里属于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气候,沉郁空寂,嶙峋峭壁,峡谷台地,苗家古寨,茫茫林海,溪河瀑布,山水生态秘境,终年云雾缭绕,变幻无穷。集峰、石、泉、溪、云、林、寨、雄、奇、秀、险、幽于一体。诸如,大烽冲峡谷指环及布瓦壁瀑布,岩溶穿洞--月穿岩,木芽无蚊村等。

  古树群落,1344棵,一道靓丽风景线,主要集中在水寨吕洞村(1036棵)、夯沙村及金寨夯吉村,有橡子树(372棵)、栲树(145棵)、乌冈栎、黄连木、枫树、糙叶树、光叶榉、黑壳楠、湖北鹅耳枥、利川润楠等20余种,树龄千年以上3棵,1000-500年以上近30棵,500-300年达400多棵。

  这里是神仙居住的圣山,也是风雨眷恋的地方,亦是岩鹰、猕猴等动物乐园,更是苗族家园。古苗寨承载着乡愁记忆,山寨布局及民居建筑遵循五行风水,民风民俗在百姓生活日子里传承延续。

吕洞山晨曦
吕洞山晨曦

  走进吕洞山可邂逅一场视觉、康养、美食、休闲、挑战、刺激、精神于一体“盛宴”。秋韵皴染时,层林尽染,风情万种,云雾翻腾,烟雨朦朦,画廊长廊难以描摹状貌、洞幽察微,急竹繁丝演绎不绝其诗与远方。风雨雷电在此任性,随时随地光临,冰雪总会如约而至,冬韵在此栖居约会,给吕洞山换装,让其披上美丽银装。夏日彩虹也从不失约,转瞬即来即逝,来时不经意,去时变幻莫测,总是与太阳、云雨、雷电不约而同联手即兴作画,用神来之笔画上七彩超大拱形“天门”,给吕洞山装点一幅幅彩色窗帘,梦幻泡影,若即若离。还有烟雨美景、催人醒的朝霞、醉人的晚霞,大自然特别关爱吕洞山的神迹神画。

  吕洞山,湘西重要人文地理地标,充满着诗与远方。

  景色峻美神韵之山,神秘浪漫之地,文化深厚之园,苗族之原乡。

  矗立于绿水青山中的定海神针,镶嵌在武陵山腹地的绿色宝石,大山深处天生“天眼”,绿色海洋中“泰坦尼克号”。

  在这里,山与水相厮相守,与森林相逢相伴,历经地球运动、水、风等自然力蹂蹑磨砺和沧海桑田,守望着人类进化进步。

  这里苗族热情奔放、执着齐心、纯朴灿烈,几乎把日子过成节日,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着诗情画意。

  文人墨客、“巴代”巫师及苗族先民演绎传承传奇、爱情及离愁最古老的地方。远古至今,斗转星移,一代又一代上演着人间悲欢离合和美丽动人的故事,古苗寨、百虫宴、鼓舞、诗歌、民风、民俗等都是传奇宝典,旧的传奇故事不断沉淀,新的传奇故事不断湧现。

  传奇故事多维度多视角穿越时光隧道,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处遗迹、每个山寨都蕴涵着历史印记,可从主峰、山脉、溪流、苗寨人家开始,亦可从亿万年地质遗迹开始,通过对地质遗迹“望闻问切”,追寻亿万年地质传奇,探秘10—4.85亿年前海洋世界,还原远古吕洞山,与当时海洋霸主——三叶虫亲密对话,讲述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故事。

  到吕洞山,让山显灵、让水起舞、让石头说话、让化石复活、让巴代演绎,开启朝圣之旅、文化之旅、康养之旅、探幽之旅、乡愁之旅、体验之旅……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黄诗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