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水 普通而神奇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3日 10:04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2年10月13日 10:04

  水,世界上最普通的物质,亦为最神奇的物质。

  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人的生命缺一不可,既是生命依靠,又是精神资源,“精神食粮”、“文化大餐”、“科学巨著”。

  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水文化史。

  古往今来,不少人崇拜水,敬畏水。文人墨客写下大量关于水的文章,科学巨子进行无数对于水的研究与探索。

  水是基。

  万物之基础,生态之基本要素,一切生物生命生存的物质基础。

  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类祖先就思考认识水。古代朴素唯物观都认为水是物质组成元素。

  管子主张水乃万物之源。《管子·水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长沙西汉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帛画中,有一幅“海神托地”,画中海神禺强站在自己化身上,双手托起大地,寓意着万物发源于水。

  水属于我国“五行说”之一,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先秦“五行说”认为水处五行之首,形成万物之首要元素,自然的原初物质,五行之源泉和归宿,水生金、金生木、木生土、土生水,寓意“金木水火土”为万物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形态。“五行说”始于古代道教哲学,后广泛应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集哲学、占卜、算命、历法、中医学、社会学等于一体。

  水也属西方“四元素说”之一。“四元素说”是古希腊关于世界物质组成之学说。大约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哲人学者开始探讨事物构成来源问题,第一位哲人泰利斯(Thales)通过观察推论,首次提出水乃构成宇宙的原质,即“水是形成万物的始因,一切均由水产生,最后还原于水”。后来经亚里士多德发扬光大形成“四元素说”,即:一切物质都由土、水、空气及火组成,“土、水、空气及火”是乾、湿、冷、暖等结合体,乾和冷产生土,而湿和冷产生水,光乃暖和湿之混合物,暖和乾形成火。

  水是源。

  生命之源,地球之血脉。

  地球是水的世界。水在生物圈起举足轻重作用,以液态、固态、气态形式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地球表面几乎是水主导,水占地球表面总面积71%,其中海洋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其次冰山冰川2.15%,地下水0.31%,湖泊0.009%,大气(水蒸气)0.001%,而溪河仅0.0001%。陆地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3%(其中冰川占陆地淡水的68.69%)。人与陆地动植物所依赖利用的淡水来源于地下水、湖泊、溪河、大气及陆地冰川。换句话说,地球可供陆地生命生物的水量不到其总水量的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淡水资源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但人均水资源量仅2300立方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为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国家之一。

  水,生活之需。人是水做的,成年人体内水分约占体重60-70%。人体液主要组成部分是水,人体细胞、组织液、血浆等的重要物质是水,体内一切化学反应的媒介和各种营养素及物质运输的平台还是水。水是最有益于人体的溶液,如一股清泉注入藏污纳垢的人体,全方位对人体进行清除,荡去滓秽、透皮彻骨、新陈代谢。人只要供应足够水分,就是饥饿不进食还能勉强维持生命,体内水分损失超过20%,生命就不能维持。成人每天水分摄入量和排除量基本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为2500毫升左右。一个人一生需饮用40-50吨水,用水比饮水更多,一生约7000吨。“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太阳”,人更没有办法离开水。

  水,能量之源。水流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借助落差增势形成动能矢量,成线成瀑成体成流,形成泉溪、瀑布、江河,赋能的潺潺流水、滔滔江水、咆哮洪水、静水深流等具有穿透力、破坏力,不时与山石、悬崖、河岸、滩头等摩擦对抗,时而共鸣时而走火释放能量迸发声音,产生水花、波浪、瀑布。水声既是其演奏最美妙的音乐,又是其释放能量最任性的呐喊。瀑布是水流走投无路或自由的奇迹吟唱,高调飞流直下,与大地碰硬而粉身碎骨变成滔滔浪花。水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人类可持续利用能源,除了江河水能外,还有海洋、地热水能等。全世界江河技术上可开发水能资源为19.3万亿度,我国为6万多亿度。水(H2O)由氢、氧两种化学元素组成,通过电解成氢气和氧气,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

  水,世界文化之源。水承载并演绎着人类文明进步,凡是有水流过的地方,就会有人类和文化。人类文明因水而兴,也因水而衰,因水而亡。文明古国巴比伦、古埃及以及我国楼兰文明就是例证。人类文明迈出第一步就是逐水草而居,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的沿岸诞生了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后来巴比伦、古埃及也因河流干枯而衰落、消亡。1600多年前楼兰古城随着孔雀河干枯而消失。中国五千年文明因黄河、长江健康发育而经久不衰。

  水是运。

  不仅是农业命脉,也是工业、城市、生态及国家之命脉。

  因水而兴,因水而生,水左右着人类命运,水多水少都会上演人间悲剧。

  我国古代自然灾害重发频发,尤其是水多水少引发洪灾旱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损害。以干旱为例,古代历史上文字记载的特大干旱屈指可数,但受灾程度触目惊心。诸如,大约公元前1809年夏代末年,伊洛河流域大旱,结果“伊洛竭而夏亡”。公元前1766―1760年商朝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连续七年大旱,河干井枯,赤地千里,民无死所,白骨遍野。公元前803―780年周朝自宣王末年到幽王初年,大旱灾与大地震叠加加速了西周衰亡。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元鼎二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公元前3年王莽建平四年,史载“连年久旱,亡有平岁,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大旱,造成江、汉、河、洛皆竭。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近1200年来,我国岀现过14例重大干旱事件。诸如,989-991年(北宋中原地区干旱);1033年(北宋明道二年,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1209-1211年(南宋);1370-1372年(元);1328-1330年(元朝,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1483-1485年(明);1585-1590年(明)南北大范围干旱;1637-1643年“崇祯大旱”(明);1784-1787年(清朝,江淮、长江中下游干旱);1875-1877年(清);1877―1878年“丁戊奇荒”(清)。唐中和四年(884年),江南大旱,人相食。特别是明朝南北大范围干旱、“崇祯大旱”及“丁戊奇荒”,触目惊心,历史罕见。

  明朝(1585―1590年)南北大范围干旱。发生在长江、黄河流域,持续达6年,1589年达极旱。前段呈“北旱南涝”,即黄河流域干旱、长江流域洪涝;后段黄河流域开始多雨,干旱南移扩大至长江流域及江南。前段河北、山西最严重,后段江苏、安徽及湖南最严重,河南持续最久。比如,安徽“淮河竭、井泉涸、野无青草”,旱灾伴随大范围饥荒和瘟疫叠加,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崇祯大旱”前后持续约7年(1637-1643),南北方23个省(区)遭受严重旱灾。其中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连旱5年以上,特别是旱区中心河南,连旱长达7年。以公元1640年为之最,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逐渐增多,旱灾转为“北涝南旱”。同期瘟疫流行,蝗虫灾害泛滥猖獗,雪上加霜。

  “丁戊奇荒”,又称“晋豫奇荒”或“晋豫大饥”,发生光绪三至四年,实属“大衩奇灾,古所未见”。整个华北黄河流域大干旱,主要在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5省,以及苏北、皖北、川北等省局部地区。树木枯槁,青草绝迹,赤地千里,农产绝收,饿殍载途,白骨遍野。河南、山西最重。“晋豫奇灾,居民死者百数十万”。史载:“河南全省大旱,夏秋全无收,赤地千里,大饥,人相食”。“清朝二百三十余年未见之凄惨,二未闻之悲痛”。据不完全统计,受灾人数达1.6-2亿,占全国人口一半,直接因饥荒和瘟疫死亡达1000万人。

  据有关机构统计,20世纪世界“十大灾害”,旱灾5件,高居榜首,其中我国就占有3件大旱荒,即1920年华北、1928-1929陕西、1943年广东。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大范围旱灾先后发生4次,即华北大旱灾、1959—1961年、1978—1983年及2022年还在持续发生的南方长江流域特大干旱。其中,1959—1961年大旱,史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1978—1983年大旱,持续干旱达5年,成灾面积9.32亿亩,主要受灾区为北方。

  干旱不仅人类遭殃,生物也在劫难逃,对生物生命乃至经济社会生态都是重创,甚至毁灭性。

  水是师。

  古往今来文人志士皆以水喻道,以水为师,智者踏水而行,望水而思,为水而歌,推崇水奉献、变通、随和、包容、仁德及简单的品质。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代圣人智者诸多名言都归功于水,是水向圣人智者泄露“天机”,令他们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水滋润万物而又不与万物相争,无私奉献,毫不保留地把恩泽传送惠及力所能及的空间,从不谋求回报。甘心处下,安于卑下,不拒细流,汇集百川,谦逊谨慎,始终走低,趋近基层,不欲高攀。

  水具有强大包容性,海纳百川,随境而适。以自己清净净化污浊,以最大度容清纳污,形形色色的污秽、泥沙、浑浊、毒液经过荡涤,致力还一个洁净的美好世界。

  水充满着智慧,当静则静,当动则动,当柔则柔,当咆哮则咆哮。每当受阻,水能以万钧之势去突破荡涤。水原则而灵动,平和时安祥静止如镜。有的清澈见底,无色无味,一副淡泊宁静的柔情态;有的深不见底,幽深绿蓝,成为谜一样的未知世界;风起浪涌时咆哮不安,又一副冲击世界、浪迹天涯的浪荡样。

  刘禹锡《叹水别白二十二》:“水,至清,尽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时行时止,道性净皆然,交情淡若比”。

  日本古代军事家黑四孝高对水情有独钟,擅长以水攻城,提出“水之五则”:“自身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经常探求自己前进方向的,是水;遇到障碍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以自己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江洋大海,能蒸腾为云雾,化为雨雪,又能凝结成冰,但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屈原流放洞庭湖及五溪,成就了他的诗与远方,创立写就了流芳千古的《楚辞》。

  沈从文青年时代行走在沅水酉水武水,水成就了其文学人生。正如他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当代学者余秋雨对水也有精辟见解:“水边给人以喜悦…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的无常…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

  水是道。

  水具有有形和无形之“道”,有形“道”即为水路,无形“道”即为哲学道理。

  《易经》曰:“水无定形,随境而适”。古往今来,江河湖海都是航运通道,古代内陆河道水系皆为通江达海之黄金水道、交通大通道、农耕时代命脉。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世界各国开展文化经济交流通道。

  《孙子兵法·虚实篇》:“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水无形胜有形,“道法”高深莫测。常常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以变应变,蓝色玻璃杯里呈蓝色,透明玻璃杯里呈无色透明,圆形玻璃器皿里呈圆型,方形玻璃器皿里呈方型,流进溪河呈蜿蜒曲折溪河形,进入海洋呈天水相连浩瀚海洋形……,正所谓,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因势随形,可沉可浮,随遇而变。

  老子《道德经》第78章云:“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柔弱,水之特性,“道”之属性,即谓“弱者道之用”。水能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水滴石穿,抽刀断水水更流。

  水意志顽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永远从高处向低处既定目标方向不停奔流,自高山源头出发,前进不止,无数涓涓细流汇集百川,面对艰难险阻无所畏惧,即使面临万丈深渊,也毫不犹豫纵身而下,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水多面善变。“柔情似水”、“冷若冰霜”是其本质,还有博爱、自由、任性、欢快、奔放、包容、狂野……,水容万物,无孔不入,与固体、液体、气体拥抱交融“没有商量余地”,还与能量联手蕴含动能。

  水与万物拥抱碰撞表情千变万化。江河湖海、溪泉塘库是有形表情;浪花、旋涡、瀑布、波涛、骇浪是动感表情;河流自河床至水面、河岸,无数股水流交织交融碰撞……波纹、波浪、浪花、泡沫、漩涡、暗流、急流等正是其与风、岸、河床、悬崖对抗碰撞表情。波浪随着流动而生,一波接着一波,正如“一波三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重力风力等作用下,波浪逐着波浪,大波逐小波,后浪逐前浪翻滚前行,迸发浪花声,碰到水岸或其他障碍,歇斯底里发出咆哮绝唱,瞬间香消玉碎,化作浪花而烟消云散回归平静。洪水、清水、黑水是水清纯健康标识。雪、冰、雾、气是水之化身,水之魔法。

  水是善。

  水充满着天使般的慈祥、温柔、仁爱、包容,滋润众生,流通万物,给生灵生物以勃勃生机。水有情一样的奔放,血一样的奔腾,万般不舍的爱。自然界有水的地方就有生机,沙漠能成绿洲。人七日无水则亡,花三日无水则枯,失去水,生命会凋零,绿洲变荒漠。

  沉静渊深,虚怀若谷,柔慈顺应是水谦卑之品德。《易经》六十四卦中没有一卦六爻皆吉,只有谦卦例外。

  老子在《道德经》第8章用“九善”赞美水之谦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以为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古罗马哲学家普罗提诺称“水”为“绝对之善”:“这个绝对的善是一个泉源,它本身就是一切流的原则,是永远如一的泉源。”后者与老子“上善若水”殊途同归,视“水”为至善象征,如出一辙。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一生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对水有许多至理名言。孔子以为水有多种完美品德,流水浩大,滋养万物,视为有德;流必向下,遵循流动规律,视为有义;浩浩荡荡,无穷尽,视为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视为勇;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视为仁爱;发源必自西向东,视为立志。诸如,《荀子·宥坐》:“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又如,春天孔子带领众弟子到泗水河边游玩时一番赞美水的说教,寓意深刻,崇尚水为上善,称“水”有德行,即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说“水”有情谊,即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赞“水”有志向,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

  水是恶。

  人类宝贵资源,既给人类生命,并滋润哺育,又不断困扰毁灭人类。

  原本水清纯至善,犹如“母亲”。盛夏来临,天使般给人带来一身凉爽,洗却一身烦恼,口渴时,给人以甘露。但一旦与其他物质有染,水就会走向极端或反面。与有益物质相染,就会变成琼浆玉液,造福人类;与有害物质相染,水就会“生病”变“毒液”,清水就会变味变色,成为水患水祸伤害人类。地球上时刻都在发生令人痛心的洪涝灾害、水安全事故及溺水等悲剧。水时而“凶手”,如洪灾、溺水等,时而“帮凶”,如水质、水环境等。

  20世纪30至60年代,震惊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水都脱不了干系。比利时马斯河谷和美国多诺拉镇烟雾事件,污染物二氧化硫;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是石油废气、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是煤烟;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污染物是石油冶炼、各种燃油产生的废气;日本水俣病事件,污染物是汞;日本痛痛病事件,污染物是镉;日本米糠油事件,污染物是多氯联苯。

  虽然“元凶”不是水,但烟雾、废气及液体没有水就难以形成,水间接充当着“帮凶”。比如,日本水俣病事件就是日本化工企业窒素公司将超标含甲基汞有毒工业废水排放到水源地水俣湾造成的,污染饮水,让清洁健康水“生病”成“毒水”,1956年第一爆发水俣病,猫得病抽搐跳舞,跳海自杀,人得病运动失调,语言障碍,主要是水中有机汞伤害人神经系统,导致脑部受损,甚至死亡。

  再如,日本痛痛病(骨癌病)事件,1931年,富山县河流沿岸工业厂矿将含镉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河水被污染,镉严重超标,最初水稻普遍生长不良,后来人们饮用“生病”水,逐渐患病,全身疼痛,骨骼逐渐变畸形,骨头变脆,甚至咳嗽都会导致骨头骨折,当地很多人被夺去生命,生态修复治理长达20年才有所缓解。

  普通纯净水无色无味无毒,高纯水或超纯水是电子、芯片、医药工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纯度越高越能提升芯片光刻品质,但却是剧毒,不能饮用。

  水是魔。

  许多古代神话故事都是人与水抗争,人类祖先视洪水为猛兽,甚至图腾崇拜。

  在那远古蛮荒时代,洪水滔滔,对人类生存构成极大威胁,先祖思想意识都与抗击洪水相关。诸如,女娲补天就是防洪抗洪,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都是抗旱故事,西方《圣经》中“诺亚方舟”在滔天大水中让亚当、夏娃绝处逢生等。

  水聚天使与魔鬼于一身,拥有洪荒之力。除了解渴生津,能与大气、阳光联手生成云雾、彩霞、露珠、冰雹,还能变身白雪、冰川、江河、湖海。水喜怒无常,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多”就任性、放纵、冲撞、发怒、撤野,翻江倒海,犹如洪灾猛兽,挑战一切,摧毁一切。

  1998年长江特大洪涝灾害给我国南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此次洪水是我国长江流域继1931年和1954年特大洪水后,20世纪发生的第三次全流域特大洪水。据统计,全国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受灾最严重,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

  2008年南方冰雪灾,又是一场给我国带来重创的灾难。1月3日至2月24日大范围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全国20个省(区、市)均不同程度受到灾害影响。其中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省份受灾最严重。受灾人口超过1亿,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因灾死亡12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损坏房屋168.6万间。森林受损面积近2.79亿亩,3万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雪灾中冻死或冻伤。

  水是美。

  世界最美莫过于水,因水而乐,因水而美,因水而灵动。有道是:“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古今中外,赞美水的美文美篇、名言名句、古诗成语等不胜枚举,千千万万,层出不穷,但还是理屈词穷。

  水处于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泉、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井、为池、为氹、为潭、为塘、为库、为湖海。时而无瑕温暖,时而灵动可人,时而沁心静谧,时而波澜壮阔。宋朝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又如《云在飞》歌词所述;“水是流。水在地上流,云在天上飞。水是流淌的云,云是飞翔的水。水是云的爱,云是水的魂。水是前世的云,云是来生的水。”

  水流动起来,汨汨清泉,涓涓细流,潺潺流水,波叠浪涌,瀑流飞逝,急流回漩,江水滔滔,一泻千里。水静下来平如镜,温柔宁静,灵动清丽,湖光山色,多彩多姿,清澈见底,幽幽水韵,善变炫美,烟波浩渺。水还会魔术蝶变,如冰霜、雪地、冰川、雪山、彩虹、海市蜃楼。水神游,如水汽、雾气、露珠、云雨、冰雹、晚霞。水发声,如急流、险滩、瀑布、波涛。蓝天白云下河流犹如大地上飘逸的彩带、跳动的音符逶迤如黛,大山深处溪流绕山绕寨蜿蜒曲折似情窦初开少女,追逐爱情温柔而不舍昼夜的奔放。湛蓝湖水像蓝宝石一样动人心魄,宛如透明水晶、流动月光,掀起层层涟漪。海天一色的深蓝海洋,如梦似幻,清澈湛蓝,还有喷薄而出、绚丽朝霞、迷人晚霞。

  水循环运动就是向阳而生、向下而行的奔跑、聚能、释能过程。地表水流径地下形成地下水,包括裂隙水、阴河,无声无息回归大地,如同人体血脉在岩石潜伏渗透漫流,修炼修行,地下水冒出变泉水,聚少成多变涓涓细流,再汇流成溪成河,注入海洋,水变水汽,升空变云,云生雨水,雨水回归地表,周而复始。水借用现代电子科技制作变幻无穷的音乐喷泉,饱人眼福。

  水美变幻多姿。诸如大江大河、库湖海洋的壮阔美,“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涯际,朝晖夕阳,气象万千”(范仲淹)。溪流江河流动的动感美,“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东坡)。瀑布炫美,“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朦胧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静谧美,山水一体,碧波浅凼,水绿如镜,神韵天成,蓝天白云、峻山人家尽在水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

十一

  水是利。

  生产之要,人类生存第一需求。

  原始人出于动物本能而饮水,“俯伏而饮”、“掬水而喝”,后来人类进化到运用器物“舀水而饮”、“濒水而居”、“水涨人避”,进入农耕时代,出现以“水”利于“人”为目的的开发利用水利行为。

  “水利”最早出自战国《吕氏春秋》之《孝行览·慎人》:“掘地财,取水利”,但“取水利”意指捕鱼之利。公元前104-91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我国第一部水利通史《史记·河渠书》中,除记述从大禹治水到汉武帝黄河瓠子堵口等治河防洪、开渠通航和引水灌溉史实外,并感叹:“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在《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叶榆河》:“愚以行兵,此道最便,盖承籍水利,用为神捷也。”这样“水利”就不断赋予防洪、灌溉、航运等除害兴利涵义。

  进入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水和谐”已成为新发展理念,人类既要“水利”,又要“利水”,保护水资源水生态健康安全,让水高质量可持续“利人”。随着人类文明进步,“水利”外延不断拓展。诸如水能水电、水产养殖、水资源综合利用及水生态修复等。

  五千年文明古国因水而生,治水而兴,治国古训几乎都与水关联。中国历代朝政君王都把治水纳入治国安邦方略,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治水管水历史。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坚持“治国必先治水”,始终把水利建设摆在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地位,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水利事业走在世界前列,许多水利工程成为见证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成为举世瞩目、名垂千古的文化遗产。

十二

  水是史诗、哲学、科学、资源、命脉、猛兽等。人水和谐是真命题,水的本质本性从未改变过,水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大自然恩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资源财富。

  历史上,人类与水一直存在着既适应又矛盾关系。水既是资源财富,也是猛兽妖孽,水多水少,水变水病都会不利人类。人类文明进步发展,需要不断地尊重、顺应、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

  今年长江流域还在持续的特大高温干旱负面影响深刻,水给世人上了生动鲜活警醒教育课,对古人有关水的认知、理解、评价、崇尚的名言名句更加深刻,又长了一次记性。

  其实水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认知是有限的,远远不止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美丽之魂、幸福之花。我们对人水关系还要深刻反思,过去人类对水做了什么,未来如何做到人水和谐。

  水的奥秘无止尽,永远是人类老师。

  敬畏水、尊重水、顺应水、珍惜水、认识研究水、爱水护水、辨水避水、防水治水,节水用水、亲水赏水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和主题,做好做深水文章任重道远。

  坚持水利高质量绿色发展,正确把握“人水和谐”,趋利避害,善待水、呵护水、利用水助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大国风范,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水利支撑。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黄诗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