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名不经传的列夕古镇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9日 09:36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2年09月19日 09:36

  说起湘西古镇就会联想到边城、王村(芙蓉镇)、里耶、浦市,都不会想到列夕,但只要让时光倒流一个世纪,“列夕”二字如雷贯耳,耳熟能详。

  列夕,昔日商业繁荣已成为历史,鲜为人知;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的远古地质传奇,耐人寻味。

  黄金水道和陆地交通闭塞时代,酉水最活跃的码头驿站之一,与毗邻王村、老司岩、罗依溪,构成酉水黄金商业贸易带。其码头辐射覆盖今永顺泽家、大坝、对山、和平、西歧及龙山靓坊、洗车、红岩等地。据有关资料,解放前列夕从事货物中转商号80多家,接待来往客商伙铺数十余家,还有数百多人常年在此专门从事“背脚”(今码头工人)和船艄工(纤夫)。

  清朝“改土归流”前后古镇最为繁华,酉水南来北往的江西客商十分看好此地,纷纷相邀集结抱团,到此购置地产做起楠木、桐油、生漆、茶叶、药材等生意,如今商业老街就是见证。

  列夕原属土司军事要塞,南渭州长官司驻兵地。

  清朝雍正六年(1728年),没有镇一级行政机构设置,“改土归流”后属永顺府,属永顺府白砂保。但商业贸易繁华程度可与湘西四大古镇比肩,后来自然而然成了集镇。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湖南省设10个行政督察区,永顺属第八区,全区设2镇19乡,“2镇”即县城灵溪镇和列夕镇。自有“镇”行政机构称谓出现,列夕与灵溪是永顺县最早建制镇。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辖属泽家乡(人民公社、区),1958年10月以来设立过列夕人民公社和乡,2015年11月撤乡合并于芙蓉镇,如今为国家级传统文化保护村落。

  列夕古镇商业文化遗址不简单。

  古街古巷、古店古铺、古营古堡、古宅古楼、古井古庵、大院码头等保存较为完整,人文历史底蕴深厚。

  古镇遗址遗存呈现“三条老街”(上、中、下)、“两湾”(陈家湾、曾家湾)、“一碑林”(董氏家族墓)、“一坡”(瞿家坡,商家马邦骡队集中看管之地)分布,古色古香,古风古韵。地理上处在酉水与猛洞河交汇之岬角上,居高临下,土司时代重要军事要塞,古码头为水运集散枢纽和商贸通道,永顺土司通往保靖土司交通要道,常年有土兵驻守。

  土司时期商铺、钱庄、药铺、伙铺、茶馆、勾栏、瓦肆、楼阁、宗祠、庙庵等林立,功能一应俱全,物流畅通,商业繁荣。

  永顺、龙山楠木、桐油、五倍子、生漆、中草药材、茶叶、毛皮、布匹、绸缎、瓷器、军需、盐等物流中心之一。湘鄂川黔四省边区20 %左右的桐油、生漆、五倍子等货物皆在此老码头上船,进沅水,下洞庭,入长江。据《辰州府志》记载,同治年间列夕人口已达2000左右,商行林立,店铺满街。

  走进古街可见2处南渭州长官司驻兵地遗址,即伍通堂(土家族语称“热七巴”)和屯兵练武地(由红色灰岩搭建园型台地坪场)。伍通堂对面为3处紧邻开设的中草药铺(种寿堂、福寿堂、延寿堂)遗址,“种寿堂”、“福寿堂”、“延寿堂”字样清晰可见,其中福寿堂保存较为完整,外墙由红石基墙和青砖斗墙建成的印字屋建筑。

  古岩楼门随处可见,在陈家湾古商铺一条街,陈姓县长老宅古岩楼门比较显眼,据说民国初期先后在溆浦、常德、石门等地任县长,80岁老秀才黄酉源为其岩楼门题赠对联:“京兆官声人信仰,太邱乡望自公平”。还有国民党陈姓军官老宅,大户人家,9级红石台阶,高大古岩楼门犹存,可见对联:“起门当使容车马,步武尤期有桂兰”。陈家湾古街断垣古墙上精美“喜字格”、“卷草纹彩绘墙”犹在。

  老街长约1公里,分上街、中街、下街,或平地伸展,或随坡就势,因形附会,依山随湾而建。黝黑的青红石板,斑驳的马头墙,尘封的铺台货柜,孤独的岩楼门,通往码头的红色岩石阶梯路,摇摇欲坠的残垣断壁。古长街曾经户户经商,仅伙铺(今旅馆)多达数十家,昔时瞿家坡马厩骡子棚密密麻麻,100多匹马邦骡队每天在码头和古街来回穿梭运送货物,热闹非凡。

  上街两旁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旁开设铺台做生意,环顾保存原有木质铺台一条街别有一番风情。老街上还可见到岩楼门与土家族木屋及木质铺台组合建筑,梅兰竹菊彩绘烽火墙。这座古镇老街小巷,每一栋精致古民居几乎都有临街木柜台,见证昔时浓浓商业气息,如今商业功能消失贻尽,成为一种建筑装饰文化符号,具有观赏和历史价值。 与斑驳的雕花窗、商业习俗、土家族民俗、农耕文化、族训家教等一样成为古街文化记忆元素。

  大院老宅见证昔日富豪商贾雄厚经济实力,诸如,保存较好的董家大院(老宅)和宋家大院。董家大院(老宅),中西结合,以殴式为主,外墙墙基青石红石相间,墙体为“青砖+棉墙+斗墙”,正立面有4个火炬墙柱,青石大门门框刻有“家传晋史诛心笔,世守汉儒对策书”对联,大门上横批被“农业学大寨”覆盖,横批之上为西洋彩绘园形石头钟装饰,侧面墙为飞檐烽火墙头。如果追溯历史,董家大院可能与晋商、乔家大院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宋家大院,一座全木质结构土家族风格四合院,百年老宅,大门临街,院中有一狭长青石板天井,两坡屋顶,三段式封火山墙。房屋空间高,堂屋宽敞,靠里墙摆设祭祀牌位,牌位区上方挑双步梁,梁柱上雕刻精致吉祥兽和圆形吉祥彩绘花纹,门厅为五柱六爪结构,大门两侧保留着老式铺台,木刻雕花,台后开小窗,夜间通过小窗经营,昔日传统商户经营之道。解放后大院不再独门独户,左边为宋家,右边另属别家,院子六页隔扇门后左右各有一火塘。

  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列夕镇最宏伟地标性建筑还不是董家大院,而是光绪元年重修的董氏祠堂,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董氏祠堂已消失。

  列夕民居建筑具有中西结合风格,说明土家族不是一个闭关自守的民族,而是一个开放开明的民族。

  古街还有多处文化遗址,比如,文坛楼阁遗址,原为5层楼建筑,当地文人说书笔会之地,1979年建筑出现重大安全隐患成为危房而拆除。

  学校、古庵等人文遗址和族训家风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民族特色。私立辅翼高等小学校遗址,列夕乡贤董辅翼创建的私立学校,老师都是花高薪从上海、北京等名校聘请,开设过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美术等课程,当时在湘西影响大,小有名气,培养了一批本土人才。诸如,原北京航空学院分院院长、北京市航空学会理事长张锡圣教授就是从辅翼高等小学校走出去的。回龙古庵遗址,清朝嘉庆年间修建,文革前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这些公益慈善遗址足见列夕商贾乡贤济世仁心。

  洞湾古水井,一口自青色灰岩裂隙涌出的泉水,千百年来从未断流,好山出好水,祖祖辈辈饮用。清清井水也成就了美味一绝--列夕水豆腐。

  酉水,昔日黄金水道,溪州经济社会大动脉,溪州人流、物流及文化交往大通道。

  酉水沿岸的古丈河西、保靖四方城、龙山里耶的战国古墓考古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琉璃器、玛瑙及玉器,皆为异域舶来品。古码头因修建凤滩水库被淹没,列夕故事依稀留存在千年不变的史诗“酉水号子”里,可感知酉水水运繁荣和船工纤夫艰辛。正如“镇溪沙湾要弯船,兄弟伙计吃杆烟。小刺滩,大刺滩,鲁王正坐石马潭。杉木溪口一长缆,颗颗汗水摔八瓣”。

  船载着玉石、官粮、军需、棉纱、绸缎、铁器、纸张、瓷器及川盐等山外货物逆水而行来到酉水流域,与本土朱砂、楠木、桐油、生漆、五倍子、茶叶、中草药材、毛皮进行交易买卖。朱辅《溪蛮从谈》称“蛮地多楠”,明代是溪州楠木外运的高峰,明王朝在永顺土司辖区专设采木场,大木经多条支流入酉水,出沅水,运往京城。清朝改土归流时,大楠木砍伐贻尽,输出货物进入湘西桐油时代,形成“以桐油诸物顺流而下,以棉花诸物逆流而上”。油桐种植成为溪州百姓重要生计,几乎满山遍野见油桐,清末时王村码头每年运送桐油达500多万斤。

  酉水贸易主导了溪州集镇体系形成,千年古镇里耶是巴地进入楚地的第一大据点,保靖土司治所两江口也是“一大都会”,洗车河与酉水交汇的隆头亦是“上通四川酉阳州,下通辰州北河”的水陆要地。酉水自东而西入湘西,列夕、王村、罗依溪(会溪坪)、老司岩等更是酉水重要水陆要津。“往来行舟多泊”,“居民罗列,商贩聚处”,“亦要区也”。酉水号子记载:“会溪坪,铜柱溪,五十六旗十八司”,“王村潭来长又长,酒船弯在河中央”,“王村码头高又高,岩厅子铺齐半山腰”,“老司岩上吹牛角,列夕出口牛路河”。

  列夕土家族传统中医药传承曾经风生水起。

  古街伍通堂对面3处紧邻中草药铺遗址(种寿堂、福寿堂、延寿堂),可见证列夕是一个中医药医疗中心,特别是从福寿堂保存完好的印字屋建筑,可以想象当时古镇中草药生意兴隆,土家族传统医术也是远近闻名,周边地区病人纷纷前来古镇看病就医买药。

  董柳躔墓碑“生前雅居回春手,殁后犹存济事心”对联,说明董柳躔生前是湘西一位医术精湛、悬壶济世、德艺双馨的知名医生。一生在当地行医治病救人、妙手回春为病人减轻疼痛、驱除病魔,做了许多好事善事,深受当地人尊重,其墓碑挽联都是花垣进士张称达等乡绅贤达敬献。

  列夕宗族文化与家风家教遗产独树一帜。

  列夕四大姓,即陈、董、胡、黄。至今仍流传有“四子”之说:董家枪多,拳头硬,被称之“捶包子”;陈家广置田地,生产粮食大家族,被称之“谷子”;胡家资本雄厚,经营钱庄,被称之“银子”;黄家自黄汉章科考永顺府第一名后,年年都有人考取秀才,地方官吏多,称之“顶子”。

  曾经以家族为主经营,各姓都开店铺做生意,各自有商号船队。其中,董陈两大家族,最为强势,人丁相当,董家以商户为主,陈家以地产为主,镇上商号店铺大多为董家所有,但周边田地大多集中在陈家。整条街上百家商号铺面多数姓董,老码头上货船一半以上也姓董。董家在列夕富甲一方,日进斗金,家财万贯。到后来,董家人有钱,少不了要买田买地,陈家不免有败家子,卖田卖地,反之亦然,董家也有因经营不善或赌博吸大烟卖掉店铺,被陈家买走。

  董氏家族墓及碑林,宗族文化优秀遗产。陵墓主人叫董柳躔,名讳光奎,字柳躔,生于1856年,亨年七十二岁。墓前石牌坊高约6米,宽约5米,坊顶部为双龙戏珠图案加“圣旨”二字雕刻,上下两幅横批,上横批:“泽永春台”,下横批:“济世”、“渡人” ;两幅对联,中间对联为花垣进士张称达书写“光华远被荫榆柳,奎壁联辉度日躔”;外侧“人能修正道,身乃作真仙”。董柳躔墓碑还有两幅对联“生前雅居回春手,殁后犹存济事心”,“满林杏柳仙人慕,曲经松留处士琴”。

  董氏碑林12块,碑文寄托了董柳躔对其子孙的殷切期望,既是遗训,也算得上族规家法。通过家产分配遗训,强调家族和谐,注重仁勇之心治理宗族。

  董柳躔遗训只是土家族宗族文化一个缩影,可见土家族族训家规、家教家风的源远流长,别具一格。董家族训家规,家教家风通过宗祠碑林并举公之于众。一般家规族规、家训族训只是在家族宗祠和家院厅堂通过族谱、民约、公约及祭祀活动展示。通过墓陵碑林昭示家族遗训屈指可数,列夕董家为特例。

  列夕,辛亥革命元老、民国奇人董雨麓家乡。董雨麓,名明铭,亦作禹麓或玉楼。《湘西董氏族谱》、《永顺县教育志》等记载:董雨麓,1876年,即清光绪二年生于永顺列夕。华兴会、中国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与阎锡山同班同学,蔡锷是其学长,民国时陕西军界和教育界的传奇人物。自幼聪慧超乎常人,爱好运动和武术,家里从小就聘请拳师教授武功,青年已是远近闻名的武林高手。

  据《永顺县教育志》:清末先后毕业于湖南陆军小学,湖北武备学堂,留学日本专习体育,对传统武术和日本柔道有较深研究,刀枪棍棒样样俱能,尤善轻功,可作壁上行。辛亥革命胜利后,从军界转身进入教育界。

  1922年元宵夜晚,列夕前清举人黄包臣勾结窜通土匪头子彭南桥带领五百多土匪强闯私立辅翼高等小学校,匪首彭南桥当场枪杀了校长董光辅,并命众匪徒捣毁校舍,还将列夕镇抢劫一空。董光辅是董雨麓父亲,董家家族里辈分最高能力最强之人,既是族长,又是家族商行总舵主。董雨麓能四处求学、出洋留学,跟家里经济实力密不可分。董雨麓闻讯后悲愤填膺,从西安日夜兼程赶回,得到故交旧友湘西统领陈渠珍支持帮助,查出杀父凶手,大开杀戒,剿灭匪患。

  正值仕途事业如日中天,他却不知何故隐姓埋名,离奇失踪。《湘西文史资料》、《永顺县志》称董雨麓为父报仇之后,“回陕,后不知所终”或“出家为僧”。

  一个边远小镇有私立高等学校、文坛楼阁、宗祠碑林等文化遗址了不起,足见当地乡贤商贾有眼光有担当。难怪后继有人,人才辈出。不仅出了辛亥革命元老董雨麓,还出过举人、进士、秀才、名医、商人、乡绅、贤达、黄埔军校生、县长。诸如,黄埔军校生潘忠琳,其老宅就在古上街,毕业于黄埔军校4期步兵科1团4连,与林彪,那丘同乡向敏思将军同窗,参加了南昌起义,当过营长,牺牲后葬于酉水河对岸古丈老司岩青石林中,据说林彪为其写过悼词。董思霖,曾在联合国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任职。据家谱修订召集者董师杏老人介绍,1941年夏,列夕董思霖从迁至重庆沙坝坪的国立中央大学航空机械系毕业,旋即投笔从戎,到成都空军基地服役。在成都接家信嘱托,其利用休假到峨眉山找寻过堂叔董雨麓踪迹。董思霖后来应征参加中国远征军新编38师当翻译,前往缅甸作战,之后去了美国。

  列夕,一个名不经传的传统文化村落,曾经商贾云集、商贸繁华的古镇,镶嵌在湘西群山绿水深处的明珠。

  漫步古镇老街小巷,犹如穿越时光隧道、历史长廊那样令人难忘,大院、老宅、台铺、钱庄、商号、药寿堂、精雕细琢门窗、画梁、岩门楼、卷草纹、梅兰竹菊彩绘壁画、烽火墙头画等遗迹遗址,依稀窥见商贸集镇的辉煌。对联、文坛楼阁、学校、碑林等作为族训家规昭示族人寓意深刻。

  千百年来,这些见证着古镇“前世今生”。一处处遗迹遗址极具土家族人文特质,每一处遗址遗产都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书卷,扣人心弦的传奇,蕴涵凝聚着列夕先辈智慧、家国情怀、价值取向、时代烙印及人生憧憬。

  如今时过境迁,列夕已归于平淡幽静,回归乡村山水、田园田野,如同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那般祥和宁静,诗情画意,灵秀古韵,充满着乡愁与远方。脱贫攻坚战和传统文化村落保护让古镇颜值魅力倍增,气象万千。

  静默列夕与山脚川流不息的动感酉水、猛洞河相依相伴。古码头风雨沧桑,曾经商船木排扎堆云集场景仿若可现,而今水陆空四通八达连世界,码头不再是连通外面世界的唯一。新时代新征程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古镇注入强劲活力,现代化新湘西建设将使“文化列夕、乡愁列夕、生态列夕、美丽列夕”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今日古镇,古街人家,古生物化石动物群,红石林,台地峡谷,山野田园,山清水秀,鸡鸣狗吠,鸟语花香,民风淳朴,远离喧嚣,与车水马龙、人山人海、钢筋水泥“森林”城市两重天两个世界。晨雾从峡谷河床冉冉升起,与古镇袅袅炊烟相遇携手徘徊、弥漫,风雨时而加盟助阵,不时将古镇人家笼罩缭绕,情意绵绵,难分难舍,清心爽目,古朴淡泊。一幅幅绝美纯美山水画脱颖而出,让古镇充满着朦胧诗意与遐想远方。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黄诗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