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我的茶旅人生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0日 09:15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2年08月10日 09:15

  本与茶缘浅,茶启蒙于孩提时代,始于母亲从茶叶树上采摘下来的茶果籽熬煮成的红红茶汤,学生时代因物资匮乏,对茶认知依然停留在母亲红茶汤里。到古丈工作才真正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从此走进茶世界。二十多年耳闻目染,满满醇厚茶香挥之不去忘之不却,耳熟能详,古丈茶写实了我的人生。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在茶乡生活,就感受不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关联度,不主政茶乡,就难以把握茶叶对县域经济及民生的重要性。

  一年四季闻着茶香,吃着茶食,满目山水林茶,出门便是茶店茶市茶街,所有遇见都与茶千丝万缕,想的说的干的都离不开茶,喝茶聊天也离不开茶人茶事,甚至连睡觉做梦也不例外。

  直到离开茶乡到州工作,已是道地茶人,茶乡一分子,说话做事茶乡人风格,尤其茶,无论怎样难以释怀。

  茶已是我的“良师益友”,深深融入血脉,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

  一片茶叶,成叶之强者离不开四个“伯乐”。

  “贵人”独具相中其超凡价值能量。茶叶解渴和药用功效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意义。帝王将相,名人大家,专家商家,特别是新中国领导人“慧眼识茶”,始终坚信其潜能无限,率先垂范把茶当大事来发展。

  “茶农”视其为己出,当掌上明珠种养,任其与大自然的阳光大地、百兽千虫、风雨雷电共生共鸣,吸天地之灵气,吐山水之芬芳。

  “制茶师”视其为宝物,让“休克”鲜叶生命在筛分、摊青中发生同化、异化作用而延续,通过机械或手工高温杀青、揉捻、理条、提毫,万般磨难、烈火炼狱、淬炼超度,高强度对其充电赋能增色提质,超凡脱俗,涅槃终修正果--“雀舌”、“绿色黄金”(绿茶)、心灵“祭品”。

  “茶艺师”视其为生灵,将茶投入煮沸的清清泉水怀抱复活,不断吸着吐着旋着舞着,倾其所有释放着儿茶素、茶多酚、蛋白质、氨基酸、叶绿素、微量元素等精气元气,向世人绽放独特的舞美茗韵茶香,给识茶爱茶品茶人演绎“回光返照”般的“昙花”美颜,释放清香美滋诗意禅韵,传递人文密码,奉献满满眼福、口福、心福,将茶叶生命延续在人的健康中,完胜其生命轮回。

  茶叶,绿色金矿,老祖宗“第五大发明”,国饮,影响全人类。茶叶,关乎民生、产业、健康、生态、社会、艺术、文化、科学等,关乎种茶制茶卖茶人的生计,关乎识茶爱茶品茶饮茶人的生活。

  大产业,产业链拓展极具弹性,市场、品牌、科技、文化、旅游、健康融合发展空间潜力大,经济、社会、生态、品牌等综合效益明显,值得用心用情用功用力去追求,值得一代又一代去传承。大学问,茶叶科学似海无涯,茶学包涵茶科学和茶文化学。既是历史厚重和特色鲜明的传统学科,又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现代学科。茶叶科研院所及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全国范围普及,科研技术人才济济,为茶叶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千年古丈毛尖,风情万种,味觉主宰,健康使者。以“条索美、色泽绿、馥郁香、滋味醇”独具一格,“回味甘甜、耐泡醇厚”的非凡品质保持着旺盛生命力。茶园茶山与森林交相辉映,绿水青山、翠碧葱茏、山峦叠嶂、云屯雾集,与周围山水林田草寨浑然一体,茶山茶田茶坡茶林茶寨天衣无缝的生命共同体,充满着森林气息。除了天生天成的山水林田土资源,还有天赐独有的小叶古茶树种质资源,千年名茶神秘“密码”,古丈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芯片”。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茶乡浸润着绿色、有机、文化、生态等山水精神、森林味道、茶叶清香。茶文化价值取向成为主流,茶已融入百姓生产生活,浸染到血脉。

  庆幸与茶结缘,无怨无悔,幸福美好。从结缘到识茶、知茶、爱茶、恋茶、种茶、培管茶、制茶、品茶、评茶、卖茶,从门外汉到当学徒入门、学茶、制茶、钻茶、谋茶、干茶事,一步一个脚印,专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钻一行谋一行,边干边学。向书本学,出差在外,都会光顾书店抱回一大堆茶书茶资料。经常拜专家学者为师,虚心求教,乐不思蜀。与茶农、茶叶大户交流心得,手把手跟制茶师炒茶,津津乐道,不耻下问,不知不觉成了茶迷茶痴。钻研一些关键茶叶工艺技术问题时常保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摸索总结出一些技巧,现炒现卖指导茶农。

  二十多年下来,拐个弯上个坡,那里有茶园就像瞎子吃汤圆那样心中有数,那一块茶园有特殊滋味了如指掌,那口泉水泡茶好喝如数家珍,那个大户制作的茶我一目了然、八九不离十,听到开办新茶园建设新厂创新品牌消息,我会兴高采烈,如痴如醉,为其祝福……。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古丈人、千千万万古丈人家“以身许茶”,把茶叶当职业、当事业、当家业、当技艺、当爱好,以茶为生、以茶为业、以茶为荣,靠茶吃茶,创业就业,发家发达,立人立业。

  茶乡,主角主题是茶,既是生活又是生产生态,既是经济又是民生,既是形象又是文化。

  广播电视里常年播放着何纪光的《挑担茶叶上北京》,后来又有了宋祖英的《小背篓》、《古丈茶歌》等,手机电话铃声都是何纪光、宋祖英歌声。无论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还是走村串户,随处可见采茶制茶收茶卖茶喝茶的人影、门店及场景。大家在一起八卦摆龙门阵“三句话不离茶”,扯来扯去都与茶相关。

  一年四季,不可一日不喝茶。千家万户腊肉可能会缺失,唯独茶叶家家户户从未断过供。茶乡百姓生活开门7件事顺序有别,即“茶米油盐酱醋柴”。茶艺茶俗茶文化气息浓郁,婚丧嫁娶红白事离不开茶叶。四月八、傩戏、跳马、茅古斯等传统习俗中有着诸多茶元素。

  走进茶乡,能感知山之峻熙,水之清心,茶之神韵。千年茶叶飘香,不断给这片土地增色添彩。“歌舞之乡”美名远扬,好山好水好毛尖,喝着毛尖长大的古丈人,人人天生金嗓子,尤其青年男女富有磁性和原生态。如果通过专业训练,就会涌现更多像何纪光、宋祖英那样的歌唱家歌手。民间尚有“美人窝”之说,山山水水养人,生态环境优越、负氧离子高、天然氧吧,毛尖养颜提神,返老还童,姑娘个个水灵灵的,水色气质俱佳,靓女帅哥一拨一拨的。正如茶叶院士刘仲华:“不是你容颜易老,是你茶喝得太少”。

  古丈毛尖,古色天香,人品人赞,饮过上瘾。

  自古古丈毛尖别具一格、独树一帜,蕴涵着数千年茶叶风云故事,闪烁着与众不一样的魅力,令人牵肠挂肚。人见人爱,古人喜欢,名人赏识,大家点赞,百姓说好。帝王将相念念不忘,诸侯土司爱不释手,伟人领导关切关爱,院士专家力捧代言,新老茶客神不守魄,又爱又恨,念兹在兹。诸如,清朝慈禧太后,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都与古丈毛尖有故事。楚王马希范与土司彭士愁因为茶叶税发动溪州之战,并立溪州铜柱媾和,缔结明约,划彊而治开启800年土司时代。土司独具慧眼,以茶建城,将土司王城治所依山傍水建在古丈毛尖发源地和贡茶主产区下溪州会溪坪。沈从文、何纪光、宋祖英等名人墨客代言赞美,著名画家黄永玉、袁隆平院士亲自为古丈毛尖题词。茶叶院士陈宗懋,亲临古丈参加首届古丈毛尖高峰论坛,点赞古丈毛尖为全国最好的针形茶。茶叶院士刘仲华几十年如一日情系古丈茶叶发展,时刻为古丈毛尖鼓与呼。

  古往今来,古丈毛尖“人气”经久不衰,想茶、爱茶、种茶、做茶、买茶、卖茶、藏茶、饮茶、斗茶之人,层出不穷,成群结队,浩浩荡荡。

  千年古茶,数以千计复种累计指数,数以万吨计的历史累计产量,数以亿计消费者青睐,数千年人文和古法工艺传承发展,犹如千年陈酿老酒,绵醇魅惑,令人心醉。喝古丈毛尖,就能穿越时空感知厚重人文历史,品味文化大餐。喝古丈毛尖,就能领悟充满森林生态气息的净土芬芳,分亨茶乡人民智慧和劳动成果。富硒,高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含量,生态、有机、绿色、无污染,古丈茶最鲜明特色。喝古丈毛尖就是喝健康,接受善良古丈人民和大自然祈福赐福。

  古丈茶传奇故事因奋斗而精彩。

  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新时代茶赋予新动能,“小叶子大产业”,乡村振兴最好门路,健康生活首选,茶农“梦想”,念好茶经定能兴业富民强县。

  古丈把握住了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历史机遇,开创了一片茶叶新天地。如今成为名符其实的茶乡,离不开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和精准扶贫政策支持,离不开科技、人才、金融、品牌、文化等投入和创新,更离不开实体经济及企业家担当和支撑。历届党委政府常念茶经,打茶叶牌,谋茶业路,信守钉钉子精神,咬定发展茶叶不放松,坚持走“以茶兴县立县强县”之路,坚守“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责任和担当,牢牢把握做大做强古丈毛尖这个“牛鼻子”,用心用情,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接着一届干,大做茶文章,全力以赴抓茶产业规模、质量、品牌和效益上水平。始终坚持把发展茶叶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来抓,持续对科技、基地、茶园、加工、培训、市场、茶文化及基础设施加大投入,走标准化、良种化、生态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目前全县绿色生态茶园达19.5万亩,面积居湘西州八县市之首,人均茶园1.3亩,人均位居全省第一。其中绿色有机茶面积4.8万亩。14家企业通过有机茶认证,其中英妹子公司、古阳河公司、有机茶公司、春秋有机茶业公司等4家公司获得双标(欧盟色瑞斯、中农质量)有机认证,38家企业正处于有机茶认证转换期,基地绿色有机化率达26%,位居全国前列。已建立古丈红、绿茶地方标准体系,完成“古丈毛尖”SC质量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欧盟有机茶认证,其中,SC质量认证28家,绿色食品认证8家。引进湖南省茶叶总公司、隆平高科、中粮集团、天下武陵、福建正山堂、北京金豪瑞等入驻加盟,全县规模茶叶加工企业达14余家,建成标准化绿茶、红茶、黑茶等生产线17条、年规模生产能力2万吨以上,茶叶专业合作社147家,小作坊加工厂600余家。2021年,全县茶叶总产量11.38万吨,实现产值14.32亿元。

  山头到山坡山脚遍野茶山茶园已成茶农绿色银行,曾经荒山荒坡变成金山银山,县城茶城茶街茶市当道,村寨随处可见茶叶加工厂、茶叶合作社。茶园茶山茶厂已成农民生产生活的“靠山”、“绿色金饭碗”、“改变命运金钥匙”、“致富法宝”。全县7个乡镇均为茶叶专业乡镇,90%村寨种植茶叶,其中茶叶专业村65个,全县70%左右农业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茶产业,农业收入80%来自茶叶。诸如,彭小燕成立三道和茶叶有限公司带动夫妻双方家族亲友从事茶业就业。茶王张远忠祖孙三代以茶为业,其兄弟姐妹、亲戚六眷、左邻右舍终身从事种茶制茶卖叶。

  古丈茶叶产业发展见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茶农收入高,茶老板有地位,茶专家受欢迎,金茶王银茶王制茶师受人追捧,茶业已变成令人羡慕体面职业行业。大户、专业户、企业家队伍初具规模,茶叶产业化链条不断拓展,茶叶产品系列化、品牌化、家族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作为曾经参与者、建设者、管理者,为之深感欣慰,满满的成就感自豪感。

  茶乡儿女“不忘家乡根,倾情古丈茶”桑梓纯情令我肃然起敬。

  “谁不说俺家乡好”,古丈毛尖永远是他们心中的骄傲。茶乡儿女家乡茶情深深埋在骨子血脉里,刻骨铭心。热爱宣传古丈茶是“乡愁”寄托,无论天涯海角都会为茶站台。

  1953年14岁苗族少年何纪光走出茶乡大山步入艺术殿堂,1957年,在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唱两首湘韵醇浓的高腔山歌《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轰动歌坛,一呜惊人,唱响祖国大江南北,风靡全国,古丈毛尖从此声誉天下。

  无独有偶,199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宋祖英一首《小背篓》令全国亿万观众如痴如醉,通过其甜美歌声把茶乡风韵风彩唱响。1999年又回家乡拍摄MTV《古丈茶歌》,并与著名作家彭学明联合拍摄电视散文《古丈茶赋》,让全国越来越多的人认知追捧古丈毛尖。正是茶乡无数个何纪光、宋祖英们,用箩筐和小背篓挑着背着古丈毛尖走出大山,走向市场,走向世界,让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同青睐古丈毛尖。

  古丈籍散文学家萧离一生义务宣传家乡茶。自己喝了一辈子古丈毛尖,走到哪里都不忘宣传推介家乡茶。先后写下《见茶豆,起乡思》、《古丈茶和黄苗子》等美文宣传。“一个久离家乡的湘西老作家,曾把手边所余不多的古丈茶装了一点,送给他一位半师半友的老教授。那位老教授闲暇时只是隔着玻璃瓶欣赏里面雀舌般的珍品,非得等到良朋挚友而且懂得品茶的同好到来,否则他是舍不得轻易待客的。茶泡出来之后,先自不饮,而是交口称赞那逐渐展开的一旗一枪,然后观察茶汤的变化,直到变成清亮的淡绿色,有时上面还漂几点若有若无的油花,这才举杯对饮。先微苦后转甘,最后满口香醇,经久不去,饮客们这时已经为茶“醉倒”了。这种古丈茶有时也被三两五两寄往万里迢迢的异国,远离祖国的亲朋……,外国朋友们连忙翻开地图,在密密麻麻的方块字里认真寻找,直到惊呼出生疏而又生硬的地名:‘古丈!古丈!’然后共同为古丈干杯!”。借助沈从文等名家大师将古丈茶送给亲戚朋友及外国友人进行品饮,效果远超广告效应。在《古丈茶和黄苗子》:“远在唐代,酉水边上罗依溪、古丈坪(即今县城所在地)一带就曾盛产茶叶,在所谓‘溪货’或贡品中茶叶就已经占有相当的位置……”。“古丈茶中最好的要数‘明前’——家乡俗称‘头道茶”……书法家黄苗子曾有机会品尝过,叹为极品,念念不忘”。黄苗子饮古丈茶赋诗:“看罢奇梁看雅拉,凤凰风物尽堪夸。留真惠我留诗谢,更盼先生古丈茶”。文章中字字句句饱包着游子对家乡茶的热爱。

  古丈毛尖,古法妙香,禅茶一味。

  绿茶与普洱茶彰显着两种禅意。绿茶诠释着禅韵,鲜叶通过高温杀青,使鲜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叶绿素等有机成分短时间休克凝固而丧失活性,终止有机成分酶化过程,鲜叶失去水分涅槃成美茗,美茗投入杯子向水而生,吸允水分复活复绿。而普洱称之有生命的活性茶,即长时间低温炒青和晒青,鲜叶中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叶绿素等有机化合物始终保持着活性,发酵过程中酶化氧化钝化作用不止。制作而成的“生洱”,在贮藏陈放过程中发酵、酶化氧化钝化作用处于“进行时”,直到泡入杯中才终结。

  毛尖传统古法手工炒茶属绿茶工艺,技术活充满着科学范儿、文化味。全过程八道工序,从茶园“采摘”、“摊青”、“头锅(高温杀青)”、“清风初揉”、“二锅炒二青(焙去水分)”、“摊凉复揉”、“三锅炒三青(收水、做条、整形)”、“四锅(提毫)”、到最后“收锅(提冲香味)”一气呵成。工艺流程科学合理,充满哲理,蕴涵“禅韵诗意”。一片鲜叶历经“九九八十一”磨难,烈火永生,涅槃重生,立地成茶,“转世”成“雀舌”。即“条索紧细微弯 长短大小匀称,颜色黄中透青,毛尖头尾银毫显露”。

  一片尚未舒展嫩芽变成好茶,每一道工序都须用心用情用劲,焙制时,须察颜观色,全靠手工手感、经验、高超技艺来恰到好处把握火候。制茶师似乎踏着音乐节奏,将一连贯揉、搓、拉、压等精快手法,行云流水,一气浑成。一片片绿嫩芽转眼就成一根根翠绿“毛尖银针”。真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于心”。

  采茶既是生计又是乐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古丈有一句谚语:“三年老不了一个爷,三天老了一园茶”,说得正是清明谷雨季节。采茶要与时间赛跑,茶农要与嫩芽“捉迷藏”。古丈采茶旺季,茶农最忙时,亦是天伦之乐时光。

  茶农全家一年生计就靠清明谷雨茶。特别是上个世纪,家家户户起早贪黑、早出晚归、倾巢而出,天天都是茶园采茶、吊脚楼里炒茶、赶场卖茶三部曲。天刚刚蒙蒙亮,一家老小背着背篓,提着装有午饭小竹篓,戴着竹斗笠,来到云雾缭绕茶园,齐上阵采摘嫩芽叶,一趟趟用背篓将鲜茶叶及时背回吊脚楼。夜幕降临回到自家,一家老小围着炒茶锅,生火的生火,摊铺的摊铺,杀青的杀青,搓条的搓条,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忙得不亦乐乎,尽管很辛苦,但脸上洋溢着灿烂幸福笑容。

  民间流传“饭后一杯茶,赛过活神仙”,“宁可食无肉,不可喝无茶”,“一日不喝茶,走路打闹岔”。如果雨天不能上山采茶,左邻右舍集在一块,蹲的蹲,站的站,端着茶杯茶缸茶碗,比试谁家茶香茶醇茶甜,交头接耳聊茶事茶艺,别有一番风趣。真可谓:“古丈云海中,多生毛尖茶,轻嫩如松花,芬芳弗能加,茶香到谁家,谁家显荣华”。

  虽然离开茶乡十多年,曾经的茶人茶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茶乡发展,特别是茶叶新动态,时刻牵动着我的心。深感有幸在古丈与茶结缘,在茶言茶、知茶、爱茶、恋茶、制茶、品茶、说茶、干茶的人生终生难忘。特别珍惜组织和人民信任担任茶乡县长,给我一个“为茶而歌、为茶而战”平台,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

  回首曾本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境界,践行“讲好古丈话,做好古丈事,争作古丈人”庄严承诺,身体力行把“以茶兴县,以茶富民,以茶待客”落实在工作中,写就在山水大地上,着实在念茶经干茶事中丰富了我的茶旅人生。

  如今茶乡正在华丽蝶变,茶香弥漫山乡,人文乡愁薄发,画卷画廊彰显。茶山茶园茶厂变庄园花园乐园,荒山荒坡成绿水青山,如同一座座金山银山,一道道靓丽风景,一首首感恩前行的时代茶歌,一条条乡村振兴康庄大道。

  茶乡人民意气风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祝福新茶乡越来越美好。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黄诗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