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教育、医疗、房产异化的“利刃”之光
文军
当第一缕晨光洒在北京回龙观地铁站时,曾经喧嚣的培训机构推销员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晨练老人舒展的身影和步履匆匆的上班族;深夜的三明县医院手术室里,无影灯下正在进行的心脏支架手术,收费仅需700元,这个数字是改革前的二十分之一;成都郫都区的午后阳光里,年轻人正在崭新的保障性租赁房里布置新家,窗外金黄的麦浪翻滚,房租还不到他们工资的三分之一。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片段,正在编织着亿万中国人生活的新图景。它们背后,是一个掷地有声的承诺:让资本回归理性,让幸福触手可及。
教育去产业化:让童年重拾纯真
“您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这句曾经刺痛无数家长神经的广告语,如今已成为历史。最疯狂的时候,全国40多万家培训机构每年豪掷3900亿元做营销,把神圣的教育殿堂变成了赤裸裸的生意场。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重,家长的腰包越来越空,教育异化成了没有硝烟的“军备竞赛”。
2021年7月,“双减”政策如春雷乍响。学科类培训机构上市被紧急叫停,铺天盖地的广告一夜之间销声匿迹。短短一年间,线下机构缩减90%,线上机构减少80%。更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的变化:中学生每周刷题时间大为减少,自主学习大为增加,多出来的时间用来探索科学奥秘、参与社会实践。如今,不少社区里活跃着由退休教师和师范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开设的免费辅导班让教育回归本真。教育终于挣脱了资本的枷锁,重新绽放出育人的光芒。
医疗去市场化:让医者仁心重放光彩
三明市的老张医生至今还记得改革前的怪现象:开药拿回扣比工资还高。2012年,三明医改如一把手术刀,精准切除了医疗体系的顽疾:取消药品加成,医生收入与开药彻底脱钩。据三明日报报道,市卫健委医改紧紧围绕医疗医保医药阶段性主要矛盾,集中整治以赚钱为中心、回归以治病为中心、建设以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的改革顶层方案,医院保本微利,患者负担减轻,医生更有尊严,这样的“三赢”局面让全国看到了希望。随后,国家集采让药价“高台跳水”。肝癌靶向药从2.5万元一盒降至1200元,心脏支架从1.3万元直降到700元,医生年薪却大幅提升。最终受益的是患者。
在河南安阳,县乡村三级医院“抱团取暖”,九成病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村医李大姐用上了和三甲医院同步的远程诊疗设备,自豪地说,以前是赤脚医生,现在是有真本事的正规军。当医生靠技术赢得尊重,当药品回归治病本分,白衣天使们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践行救死扶伤的誓言。
房产去金融化:让安居梦想照进现实
二十年风云变幻,商品房销售额从4000亿飙升至17万亿。开发商不是在建造家园,而是在玩转资本魔方。一位房企老总私下坦言:“我们就是家银行,盖房子只是副业。”高房价让年轻人望而却步,掏空六个钱包也难圆安居梦。
“房住不炒”的政策如及时雨,三道红线勒住了开发商的债务缰绳,集中供地稳住了地价乱象。2024年,全国开工24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在北京、上海,年轻人惊喜地发现,房租终于可以控制在工资的四分之一以内。
成都的刘大爷把闲置宅基地交给村集体,获得十多万元补偿。村里建起的长租公寓里,95后的小王正在布置自己的小天地,他把阳台改造成温馨的咖啡角,终于不用为房东打工,也不用再啃老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开办食堂,房子不再是冷冰冰的投资品,而是充满烟火气的温暖港湾。
教育、医疗、住房的改革,看似是三个领域的转变,实则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升华,一场直抵人心的时代变革。它们用最朴实的行动回答了一个根本之问:发展的初心究竟为何?“双减”后,一位培训机构老板关停了200家分校,将课桌椅全部捐给乡村小学。三明医改后的第一个医师节,医生们收到最多的不是红包,而是患者的感谢信。成都保租房交付那天,73岁的刘大爷在电梯里遇到年轻租客,对方亲切地唤他“邻居”,老人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
这些温暖的画面,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真谛。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三项改革,正是用最生动的实践诠释着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当教育卸下资本的镣铐,当医疗挣脱利润的束缚,当住房褪去投资的色彩,老百姓才能真正感受到岁月静好的幸福。我们懂得,破解老百姓急难愁盼需要改革“利刃”,它破除是异化痼疾的根系,它让人民主权和利益重放光芒,因而它让经济增长有了温度,让民生改善有了质感,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更多这种为民服务的、刀口向内的改革破旧“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