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教文卫>内容
长沙首次发现抗日名将杨宣诚族谱
中新网湖南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8日 21:33
中新网湖南
2025年08月08日 21:33

  中新网湖南新闻8月8日电 长沙市政协委员、岳麓文明研发工作坊谱牒学团队负责人黄守愚8日透露,其在长沙县首次发现抗日名将、爱国情报专家杨宣诚的族谱、族源。

  杨宣诚是长沙县东乡清泰都福临铺葛家山(今长沙县开慧镇)人,属于“长沙宏农堂杨氏”,旅美爱国华侨杨隆祜是其侄子。杨隆祜之子杨盛成移居美国后,在中国大陆捐款设立“杨隆祜李绍姒奖学基金”“杨隆祜小学”“杨隆祜欣欣小学”以回报乡梓,湖南大学、湖南师大、湖南科技学院等大学均设有“杨隆祜李绍姒奖学基金”。

  据《长沙县志》(1995)、《长沙市志》(2002)介绍,杨宣诚(1890—1962),字朴园,行十三。因身材修伟,有1.9米高,人称“十三长子”,是平江不肖生作品《留东外史》“杨长子”的原型。他幼读私塾,长而入新式学堂,先后留学日本、美国。据长沙县文史专家黄柏强的研究,杨宣诚原名杨宣德,顶七兄杨宣诚之名报考海军学员,遂与兄长换名。

杨宣诚族谱扉页。
杨宣诚族谱扉页。

  杨宣诚与黄一欧相知,由此结识黄兴并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1916年自美回国后,他在湖南高等师范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负责情报工作,认为日军不会北上联德攻苏,而是南下攻英美,被斥无国际常识,然事实发展证实了杨宣诚的分析是正确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杨宣诚两次破译日军海空联系电码,断言日本即将在太平洋有所行动。此外,杨宣诚对东南亚的形势分析精辟中肯,为中国和盟军对日作战部署作出杰出贡献。1944年开罗会议,杨宣诚以中方高级幕僚身份参加。

  杨宣诚为中国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究竟是长沙县哪一支杨氏?岳麓文明研发工作坊谱牒学团队介绍,2025年恰逢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查清杨宣诚族源、族谱是长沙文化界纪念抗日先烈先贤的表现形式,然已见公私所藏的各支杨氏族谱均无杨宣诚的记载,其族谱可能一直隐藏在民间,鲜为人知。

  据悉,早在十几年前,谱牒学家、长沙文史网红专家郑延卓就听闻杨宣诚的故事,在长沙县金井镇就有杨宣诚亲姐姐(行十二)的后人,两家在1949年前后有走动。2025年3月初,郑延卓咨询长沙县文史专家黄柏强、杨氏代表杨琮,综合相关文史资料,基本判断在长沙县应当有该支族谱资料。3月30日,郑延卓邀约谱牒学家杨恢宏、杨智勇一起,分别开车到长沙县多地找寻走访,几经周折,在一户传承有序的杨氏老农家看到了已尘封152年的一套老族谱——《杨氏续修族谱》。该谱由“宏农堂”于“同治癸酉孟夏月”刊刻。该谱主人介绍,上一代老人讲过,杨宣诚是这支杨氏出来的人。然此谱为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刊刻,不可能记录光绪十六年(1890)出生的杨宣诚,也暂时没有找到更晚的杨氏续修族谱。稽考国内书刊,均未介绍杨宣诚祖上的情况,故难以证明此谱为杨宣诚族谱。

杨宣诚族谱。
杨宣诚族谱。

  杨恢宏锲而不舍,请黄守愚搜寻杨宣诚在海外的史料档案。黄守愚发现中国台北“国史馆”保存有杨宣诚的私密档案,然仍无法追溯杨氏族源、族谱。今年4月,杨恢宏找到从事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台湾同胞王清萍女士,请她代为查询台北“国史馆”杨宣诚的私密档案。在用毛笔字抄写的档案内,另有用钢笔字书写的补充内容,记录了杨宣诚曾祖父杨天成、曾祖母黄氏,祖父杨昌起、祖母庄氏,父杨文远、母林氏,杨宣诚妻刘氏,子杨隆景、杨隆嘉,孙杨盛文。另据档案内所贴报刊讣告,杨宣诚有侄杨隆祜、侄媳李绍姒,孙杨盛昱、杨盛怡等,侄孙杨盛祖、杨盛成、杨盛世等。杨隆景随父杨宣诚赴台,而杨隆嘉留在大陆。

  7月底,杨恢宏在《杨氏续修族谱》内找到了杨天成、杨昌起、杨文远的记录,与台北“国史馆”档案的记载相吻合。据杨恢宏研究,该支杨氏始祖原籍江苏扬州,在明初随朱元璋起义,永乐十四年(1416)调长沙卫,世袭卫印,遂定居长沙。该支杨氏派辈语为:“福泽绵裕,锡九世邦,可声光嗣,大修广昌,文明隆盛,蕃炽延长,承先孝友,启后贤良。”杨宣诚的子辈、孙辈名字中有“隆”和“盛”两个字辈,可见是按照该支杨氏派辈语取名的。至此,可宣告此谱是杨宣诚族谱,该支杨氏可称作“长沙宏农堂杨氏”。(完)

【编辑:张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