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3时,湘西群山间灯火点点,张吉怀高铁暑运保电专项整治作业划破了夜的静谧。5米高的作业车梯上,广铁集团怀化供电段接触网工李松正凝神调整接触网导高参数,灯光映照出他的身影。
接触网作为电气化铁路和高铁的“动力血脉”,是保障铁路运行的关键基础设施。湘西地势较高,群山巍峨,接触网时常高耸云端。李松1999年入路,26年来登高望远的身影,在湘西山水间勾勒出铁路供电安全的坚实轨迹。
“每当看到列车安全正点飞驰而过,我就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李松说。
初心如磐,在山区普铁沉淀
在校攻读接触网专业期间,李松的理论功底与实操能力始终出类拔萃,要做优秀接触网工的种子开始在心中萌发。1999年,他正式成为怀化供电段辰溪接触网工区接触网工。
武陵山脉复杂的地貌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出行。彼时,怀化供电段管内仅有400多公里电气化铁路及配套接触网设备。李松爱学肯干,很快肩负起工区的设备巡检、故障抢修等重点任务。
因湘西山区全年温差悬殊,沪昆铁路湘黔段接触网承力索钢芯铝绞线膨胀系数较大,夏季易出现拉长现象。为维系接触网平顺,需要批量调整“b值”,即接触网坠砣到地面的距离。
“那时候总想多学多练,每天能调整20组。”李松主动请缨高空作业,扛着15公斤工具日行10余公里。每到一处下锚位置,他就攀到支柱上,顶着烈日卸载补偿绳,直至调整到位。经年累月,紫外线在他皮肤上烙下了麦色印记。
随着湘西电气化铁路网不断延展,2007年,焦柳铁路启动提质改造工程。其中一项关键任务,是把隧道口第一根支柱平斜腕臂绝缘子由瓷质绝缘子换成复合绝缘子。李松当时所在的张家界供电车间永茂接触网工区管内37座隧道需要更换148个绝缘子,大家使用撑木板小心翼翼地作业,首个“天窗”修仅更换了2个。
李松陷入沉思:“能不能做个更方便高效的工具?”回工区匆匆吃完饭,他便握着筷子比划,很快有了构想。
在材料室,李松翻拣库存零部件,组装出一根由定位器支座、定位管和长定位环组成的2米长自制撑杆。他又召集工友在练兵场反复调试,最终3人配合,七八分钟就更换了2个。自制撑杆更轻巧,长度可调节,还避免了撑木板容易滑移造成的安全风险。很快,专项任务提前完成。
2008年,焦柳铁路回龙至官坝区间出现接触网跳闸故障,李松和两名工友赶到现场沿线检查,却并未发现异常。折返时,承力索在手电光束下闪过的零星亮点吸引了李松的视线。他猜测是小动物触网所致,便朝着正下方的道砟踢了几脚,果然发现一只颜色类似道砟的鼯鼠。正是这种喜在山林滑翔的动物导致了此次故障。
“松哥这眼力也太绝了,到底咋发现的啊?”工友满是佩服。“长期使用的承力索表面颜色陈旧,现在露出亮光,一定是新的金属部位露出来了,判断是这里出了问题。”李松解释道,“如果因为雷击短路,那么陶瓷材质的绝缘子会有一两片局部变黑,而硅胶材质会出现泛白迹象,有时端头金属部位还可见电弧灼伤痕迹,异常部位虽小,却都是关键判断依据。”
逐梦湘西,在高铁时代淬炼
李松经历了湘西高铁从无到有的过程。钢轨不断延伸,每一组接触网设备都凝铸着他灼热的匠心。
2014年,沪昆高铁长沙南至新晃西段开通在即。怀化供电段成立提前介入组,李松被选派至该组怀化施工点,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抓高铁接触网设备源头质量。
相较于普铁,高铁对接触网的数值精度要求更高,李松说:“首先要自己学习到位,吃透标准,才能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李松白天泡在现场排查隐患,夜晚钻研技术资料,再将新掌握的技术标准抽丝剥茧般讲解给小组成员,甚至把通勤车当作“移动课堂”。7个多月,他带队整治30余处施工重点缺陷,为该段进入高铁时代立标打样。
数年后,湘西地区迎来全长245公里的张吉怀高铁,纵贯“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所在的武陵山片区,被赞誉为“最美高铁”。
从2020年7月到线路通车,李松作为张吉怀高铁接触网验收团队小组负责人,全程参与。其间,一碗油滋滋、香喷喷的湘西腊肉,始终留存在李松记忆里。
那是完成检查验收后的一天,李松和小组成员行至官坝乡,蹲在树荫下一边吃盒饭一边讨论技术细节。农户高大爷闻声过来,对他们投来好奇的目光。
听闻家乡即将通高铁,高大爷望着山峦远处喃喃道:“修高铁好啊!我还没坐过高铁呢。”说罢,他转头回屋,不一会儿就端出一大碗油亮的腊肉,硬是夹到了他们饭盒里。
这件事让李松深受感动,张吉怀高铁承载着湘西人民对山外世界的渴望,大家端着的仿佛不是盒饭,而是人民对高铁沉甸甸的期盼。“一定要保证高铁质量,让湘西人民的高铁梦圆满实现!”
李松以更严苛的标准投入验收。分段绝缘器与受电弓接触面要与轨面平行,高差得保持一致。他带头提高标准,每处作业多耗时5分钟,硬是带领大家把本可以有10毫米的误差,调至趋近1毫米的极限区间。这样受电弓滑过时更平顺,拉弧更小,设备服役时间将得到系统性延长。寒来暑往,他带领团队在线路上跋涉8个来回,坚实的脚印踏遍群山。
2014年至2021年,李松全程参与4条高铁的提前介入、验收和开通后的运维保障,发现多处重点缺陷并参与整治。他带出一批批接触网技术骨干,为新线顺利运行筑牢技术根基。
如今的湘西大地,焦柳、沪昆、渝怀、怀衡等普速铁路纵贯其间,沪昆、张吉怀等高铁线路交织成网,一幅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在武陵山间徐徐铺展。
向新而行,在创新沃土中深耕
李松说:“完成工作有常规方法,但我觉得一定存在更优解。”在实践中捕捉问题、思考如何提升作业安全和效率,成为他开展技术革新的着力点;而工友对现场作业疑难杂症的“吐槽”,也成了他捕捉创新需求的灵感源泉。
在劳模创新工作室,QC成果证书陈列数排,5本国家创新专利证书尤为显眼。玻璃展柜已经摆放不下历年的实物创新成果,不少只得摆在地面。
湘西高铁线路曲线半径小是线路特点之一。作业时,接触网工往往需要站在近5米高的车梯上,当作业车梯前移时,存在倾倒风险。2022年,李松着手研发了一款防止车梯倾倒装置。
第一代是滚轮式辅助装置,其抓轨稳定性存在不足。一次,在与相关大机段联合开展的大型施工中,李松看着捣固车提轨装置顺着钢轨滑移一抓一提,他灵感乍现。
回到工作室,李松在装置末端组装上滑轮,再通过两根绳索把装置与车梯相连。2024年5月,车梯防倾倒装置正式完成,即使一名壮汉大力推摆,装置仍能牢牢卡住钢轨而不倾倒。目前,该装置已在多个车间开展适用性验证,其核心技术方案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申请受理。
“松哥身上有一股韧劲和钻研劲。”在李松的引领下,同在张家界西高铁接触网维修工区的工长周振国成了他搞创新发明的“黄金搭档”。
2022年,周振国向李松反映高铁接触网吊弦更换作业的痛点:“调整了一根,前后的参数又发生了变化。必须反复调整,才能使接触网数值达标。往往一个‘天窗’下来,只能调整半组分相。”
如何实现接触网参数的一次性精准调节?李松牵头研制起接触网整体吊弦现场压接的精调工具。遇到加工环节,他们便守在加工店对一个个细节进行调整。即使出差,两人也不忘携带配件,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研究。琢磨了将近1年、历经5次迭代,他们终于做出了满意的成品,不仅把调参数时间从30分钟缩减到五六分钟,而且作业人员也从2人减少到1人。
目前,这套工具在该段6个高铁接触网工区推广应用,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怀化高铁接触网维修车间主任颜建民说:“他们发明的工具,在现场有很强的实用性。”
截至今年6月,李松累计完成40余项大小技术革新项目,其中5项已获国家专利、5项专利申报已受理,为单位节支降耗近80万元。
“我的目标是每年要出2个专利成果。”李松说,“创新是要让大家在现场干得更安全、更轻松。”怀化供电段将创建“李松接触网工广铁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技术攻关和技艺传承的平台,让李松在新的舞台上,带动引领更多的人。(完)